历史上的耶稣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86520520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我如愿来到了耶稣的出生地与他的魂归之所--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内外四下转一圈,随时都能感到厚重的历史气息迎面扑来;或宽或窄的巷子,石块垒砌成的房子,你触摸其中一块石砖,一不小心就能碰到一段古老的宗教故事。
  我的耶路撒冷之行起于伯利恒城。伯利恒距离耶路撒冷老城大约十多公里,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所在地。在伯利恒城,有着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教堂--圣诞教堂,也就是耶稣诞生的教堂。整座教堂显得格外宽敞高大,且又有一股静穆肃然味围绕在人身边。进入教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色残斑驳的石柱;石柱上方,一串串古色古香带着神秘气息的吊灯悬挂在空中。
  圣诞教堂内部,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诞教堂中最具宗教和历史意义的部分。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后来,泥马槽被人用银马槽所替代,再往后,银马槽又被换成了一个大理石圣坛,上面镶嵌着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恒银星以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狭小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在这里,络绎不绝的基督教徒经常久久地凝视着那光耀闪烁的银星。然后,来到石槽前,一个个把头尽可能地伸进槽内,手抚、身触和亲吻槽体以及石槽的四壁,有人竟感动不已,潸然泪下。
  我与耶路撒冷和耶稣的渊源,于外祖父有关。他终身研究西方中世纪史,特别是基督史。
  历史上对于是否真的存在耶稣这个人物,有诸多争议。我记得外祖父《历史上的耶稣》的一文,曾经对这件事做过详细的推理论证。这篇文章在国际上发表后,整个学术界和宗教界都为之轰动,基督教界的一位学者曾专门到香港等候,约他见面详谈。可惜当年没有得到政府的允许,因此也没去成。他在研究众多史料后,写过这样一段话:
  耶稣是历史人物还是被基督徒虚构的形象?世界各国的学术界提出和争论这个问题,已有两个多世纪。对耶稣及其信徒活动的性质,亦有不同看法。
  有关耶稣的记载,都有可疑之处。但是,对耶稣的历史性表示怀疑、否定的说法,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否定上述有关记载的历史价值;这些说法本身,就存在令人不能信服的地方。而且,如果把耶稣放在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来,作为历史人物的耶稣,可能更令人理解……
  


  外祖父最终的观点认为:耶稣的确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不过和圣经上所描述的不太一样,被后人在某种程度上神化了,或是说,耶稣只是个失败的社会革命者罢了。
  离开伯利恒城,逐渐进入了耶路撒冷老城的区域。车子首先把我送上了橄榄山的山顶。橄榄山在耶路撒冷旧城东面,周围遍植橄榄木。橄榄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山,在《圣经》及宗教文献中屡见记载。在这里,可以看到耶稣曾经布道的地方。同时根据古犹太传说,弥赛亚时代将在此山开始。
  数世纪以来,橄榄山山坡成为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
  虽然有很多的准备,但从橄榄山上看到耶路撒冷老城仍然感到了震撼!老城保持得非常完好,使我们感觉好像回到了公元年代。在这里,伊斯兰著名的萨赫莱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清晰可见,基督教的圣墓教堂,犹太人最神圣的墓地,还有老城城墙和城门等,都尽收眼底。
  金顶与银顶,女人和男人。金顶萨赫莱清真寺只有女人才能进去礼拜,银顶阿克萨清真寺只有男人才能进去。眼前,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金顶萨赫莱清真寺和尊贵庄严的银顶阿克萨清真寺,仿佛在铿锵地各自诉说——多年所见的人类风云变幻及干戈。这两座清真寺就位于犹太教的遗迹哭墙的上方,离圣墓教堂也不远。
  多方神圣,静静地共存一地,是相互宽容,还是互相难容?但无论如何,今天它们倒都是在默默地冷眼看那世界的纷纷争争。
  夕阳撒下了最后一片光辉,我来到了橄榄山犹太人的墓地。望着密密麻麻的众多墓碑,心中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宗教的破坏纷争最终落得只剩下这些墓碑,人类的一切纷争在这里,都归为平静了,只有那些穿过墓碑的风,偶尔还能卷起一些琐屑之物。
  漫步在墓碑林中,想着我的外祖父,虽生在遥远的东方,却一辈子都在关注这里、关注耶稣、关注基督教、关注中世纪耶路撒冷这片土地的生命。外祖父的墓碑离竖在这里的墓碑,虽然相差不知有多少个十万八千里路程,但他和埋在这里的人们同样,经历了生命的种种扰扰。
  一切都过去了,历史哪管世人的来来往往、沉沉浮浮呢,它转动自己的车轮,一刻也不肯停留地向前滚动着。历史上是否真有一个耶稣,耶稣是人还是神?这些对另一个世界的人们,都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早已安息了。
  而对我来说,历史上的耶稣,和外祖父一样,他们的精神仍在继续……
  


  耶路撒冷城内的小巷。据说耶稣就是沿着这些石板小路去往受难地的。行走在这些小巷中,就算是你没有宗教信仰,也会肃然起敬。
  旅游小贴士:
  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北与黎巴嫩交界,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东面是约旦,西濒地中海,南连亚喀巴湾,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
  在这里,你可以驾着吉普车,骑着骆驼遨游,住在帐篷里,享受着中东咖啡的香醇。世界三大宗教圣地之一的耶路撒冷,海拔最低的死海,以及诸多圣经上重要的史迹城市,再加上犹太民族独特的信仰精神及文化生活,使以色列显得极其神秘,拥有独特的摄人魅力。
  


  


  


  


  


  

其他文献
《太湖渔归》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院前身),1946年获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回国,任教中央美术学院。  吴冠中的艺术创作主要由水彩、油彩、墨彩三部分组成。上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他以水彩风景创作为主;60年代从水彩过渡到油彩,侧重油彩;70年代以后则以油彩为主导,并
期刊
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作品就是他本人,或者更能见证他精神的求索。  艺术家当然不是拒绝市场,但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为市场作画的。  我一直为“面对艺术背对市场”的主张寻找一位纯粹的奉行者,后来在奥地利的画坛找到了,他便是抽象主义绘画大师马克斯·魏勒。但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去。为此,我与他夫人伊雯·魏勒做过两次长谈,通过画家平生真正的知音  魏勒夫人的口述,记述了这位把整个生命融在调色板上而不去旁顾
期刊
人类通过艺术感知世界的历史长河,通过自身的体验创造艺术。艺术塑造并阐释着人类过去的生活,博物馆承载并浓缩着艺术的创造。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一起去寻觅绘画艺术的渊源。  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像艺术一样,如此彻底地主宰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一种事物犹如艺术一般,蕴涵着如此别具一格的吸引力。然而你是否注意到,这些艺术作品中,竟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它让我们感到美好,它让我们感到恐惧,同时又以某种方式安慰我们,
期刊
海滨先锋之城广州,竟有如此古色古香的经典书院--陈家祠。  初春,白玉兰花开季,我专程寻它而去。去陈家祠路线,是我十几年闺中密友康静(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副社长)专门为我划定的。真不愧是地图专家,按她所示,我从深圳的家,坐和谐号列车到广州火车东站,转乘地铁1号线直达陈家祠。未走一点点弯路,全程一个半小时,快且舒适。  心中还印有一张清光绪14年时编制的广州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寻觅这地图上去陈家祠的
期刊
每年一届的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如期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国际馆馆外,人较少,风比较大。我收紧了下衣领,南国的冬天还是有点冷,风吹得整个人直哆嗦。而馆内,却与外面大不一样,里面人潮涌动,在各家画展的走廊道里穿梭,感觉气候温暖如春。    第十六届艺博会以“拥抱世界的色彩”为主题,来参加的老牌国外展商不少,如俄罗斯嘉兰德画廊、俄罗斯华胜艺术、维亚欧佛莉亚、加拿大万石堂、法国维多利亚画廊等,这
期刊
左图:莎士比亚故居。图中正在演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情的一幕。莎士比亚于1564年在亨利街的一座房子中出生。  欧洲文化大师中,出生的屋子最狭小的,一是贝多芬,二是莎士比亚。好像上帝故意要把房间、楼梯、门窗一一缩小、压低,然后让未来的大师哗啦一声破墙而出,腾身而去。两人是在同样的年岁离去的:52岁。  贝多芬的出生地在波恩,前西德首都,一座不小的城市,当然不可能太隆重地来供奉这所老房子,只
期刊
以色列的博物馆传承和展现了犹太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以色列的每个城镇几乎都有自己的地方考古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更不用提耶路撒冷城内的博物馆了。  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历代是全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城内遍布与该城历史相关的艺术博物馆和考古博物馆。喜欢户外展览更甚于室内展览的人会惊喜地发现,耶路撒冷也在她独特美丽的大街小巷中时时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如在犹太法中说的一样:“天赋予世界
期刊
19世纪初的欧洲风景画坛是属于英国的,在这里一时出现了两位世界级重量的画家--康斯泰布尔和透纳。前者是描绘美丽的自然风光,恬静的乡村生活的妙手,而后者却在表现瑰玮宏奇的自然威力面前发散了他无与伦比的创作才能。在他悠长的一生里,不断地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漫游,进行观察和写生;无论高山《远景》和大海《暴风雨》、村落和城市《雾中的伦敦》、古堡《港湾》和废墟《燃烧的古堡》的风光,都携取来作为创作的素材。  美
期刊
五羊石像是广州的标志。  石像建于1960年4月,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雕像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以4只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1只口衔稻穗的高大母羊流连造型,再现了羊化为石、把稻穗赠给广州人民的传说。  走进越秀公园,登上木壳岗,便可看到作为羊城城徽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五羊石像。自石像落成后,就被视为广州的城标,石像所在之处成为一个著名的游览景点。1999年7月,被公布
期刊
最近看到陈丹青的《退步集》,提到国内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差距,说得我心有戚戚然。从英国回来虽然已经一年多了,但对于那里的美术馆和曾经经历过的个人艺术体验,仍然念兹在兹。在英国,凡是艺术品的展所均称为美术馆gallery,有时也会有雕像、摄影、装置等等;而由私人收藏性质的美术馆也会称为collection;当然,藏品丰富、归类困难如大英博物馆者,那种museum里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品。  伦敦:古典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