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也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分工协作走向了全球性市场化。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逐步转变,生产管理也随之不断进行创新。本文旨在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勾勒出生产管理方法创新的基本轨迹,并从中总结出生产管理创新发展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生产管理创新;历史轨迹;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的轨迹
1.“效率导向”理念转变为“效果导向”
在歷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企业的生产管理都遵循的是“效率导向”理念,即将生产管理的重心放在提高生产效率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能,实行单一品种(或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来降低成本,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我能生产的”这句话较好地概括了这种理念的实质。在生产力尚不够发达、产品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里,这种管理理念无疑是适用的,因为企业不必担心产品卖不出去,因而只需关注生产效率问题即可。但是,随着二战后人类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巨大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正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变化,买卖关系中的主导权已转到买方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行业的市场均是如此),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功能和价格等因素,而更关注产品的品牌、服务等个性化方面。这种转变直接导致“效率导向”理念的过时,因为若继续以此理念为指导组织生产只会导致无效生产——虽然产品价格低、质量过硬,但因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而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此时,“效果导向”理念开始逐步取代“效率导向”理念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新的生产管理理念是一种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生产活动从而保证生产有效性的管理哲学。
2.“自力更生”理念转变为“借用外力”理念
所谓“自力更生”生产管理理念,是指那种完全依靠自身能力来完成生产制造活动而不管这样做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的生产管理指导思想。然而,遗憾的是,时代在变迁,“自力更生”理念的适用条件已不复存在:①时代变迁的加快导致市场机会的消逝也变得更快,迫使企业必须与外部组织联手合作才能抓住机会;②产品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制造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导致企业不得不借助外部组织才能完成制造任务,或者借助外部力量生产比自行生产更加经济。在此背景下,“借用外力”的新型生产管理理念得以诞生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理念。这种新理念主张企业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来帮助完成本组织力有未逮的、或者是不经济的生产制造业务,而不必全部由自身来完成,它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共生双赢的经营思想。在“借用外力”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虚拟企业这样一种分布式动态组织形式正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将生产制造业务外包、分包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二、生产管理组织创新的轨迹
1.生产系统布置的科学化和柔性化
生产系统是指由厂房、设备、原材料以及劳动者等要素在时间、空间上合理组织安排而形成的具有生产制造功能的人机互动系统。生产系统的布置是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开展生产活动的前提准备,直接关系着整个后续生产活动的效率。生产系统的布置工作主要包括空间布置和时间组织。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人机配合,从而直接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各生产要素时间上的组合,不仅影响在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占用数量,从而影响生产成本,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因此,不断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一直是企业生产管理组织创新的一大方面。纵观历史,企业在生产系统布置方面的创新是沿着提高科学化和柔性化程度的轨迹展开的。(1)科学化强调的是生产系统均衡性和连续性的改善。(2)柔性化则强调的是生产系统适应性的改善。
2.制造任务分配的分散化和虚拟化
在前面我们曾详细阐述了“自力更生”理念向“借用外力”理念的转变,事实上,为了适应这种转变,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进行相应的转变,表现为生产制造任务分配上的分散化和虚拟化。具体就是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等途径与外部组织组建起虚拟制造网络,由外部组织代为完成全部或部分制造活动。如此一来,就像计算机的虚拟内存那样,企业将自己的制造功能虚拟化了。虚拟制造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柔性和管理的效果,而且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完成生产任务,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因为企业不必再大量投资生产系统的构建。最后,我们还需强调一点,即企业制造任务分配分散化和虚拟化的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生产管理方法创新的轨迹
1.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追求科学化以提高效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大特征。纵览历史发展过程就会发现,生产管理实践也是在孜孜追求科学化的道路上谋取进步的,其中生产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最为关键。生产管理方法科学化的内涵是管理方法的定量化、模型化,也即尽可能地将生产管理问题转化为能够定量化计算的数学模型,从而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生产管理实践对科学性的执著追求才形成了其与包括运筹学在内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良性互动发展。
2.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发端的第五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上来,其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也即大量使用计算机以及由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来收集、传递、加工生产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协助管理者来对生产方面的问题作出决策和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智能制造系统(IMS)等等都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IT)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生产系统从而彻底改变生产系统性质的产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数控机床(CNC)等成果则主要是计算机科学在生产管理局部上的应用;至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则主要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料需求的规划工作,MRP最初只具有根据主生产计划反工艺顺序推算出零部件出产数量和期限的功能,但它一直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扩大功能范围,变成集成度更高的新型工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生产管理理念,组织和方法的创新总是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更新,这就给我们一些启示:1.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使我们的企业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发展要求,使企业生产的产品顺应市场需求。2.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断调整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更具有外部适应性和内部适应性。3.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关键词:生产管理创新;历史轨迹;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生产管理理念创新的轨迹
1.“效率导向”理念转变为“效果导向”
在歷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企业的生产管理都遵循的是“效率导向”理念,即将生产管理的重心放在提高生产效率上,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能,实行单一品种(或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来降低成本,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我能生产的”这句话较好地概括了这种理念的实质。在生产力尚不够发达、产品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里,这种管理理念无疑是适用的,因为企业不必担心产品卖不出去,因而只需关注生产效率问题即可。但是,随着二战后人类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巨大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正日益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变化,买卖关系中的主导权已转到买方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国家、所有行业的市场均是如此),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功能和价格等因素,而更关注产品的品牌、服务等个性化方面。这种转变直接导致“效率导向”理念的过时,因为若继续以此理念为指导组织生产只会导致无效生产——虽然产品价格低、质量过硬,但因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而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此时,“效果导向”理念开始逐步取代“效率导向”理念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新的生产管理理念是一种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组织生产活动从而保证生产有效性的管理哲学。
2.“自力更生”理念转变为“借用外力”理念
所谓“自力更生”生产管理理念,是指那种完全依靠自身能力来完成生产制造活动而不管这样做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的生产管理指导思想。然而,遗憾的是,时代在变迁,“自力更生”理念的适用条件已不复存在:①时代变迁的加快导致市场机会的消逝也变得更快,迫使企业必须与外部组织联手合作才能抓住机会;②产品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制造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导致企业不得不借助外部组织才能完成制造任务,或者借助外部力量生产比自行生产更加经济。在此背景下,“借用外力”的新型生产管理理念得以诞生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理念。这种新理念主张企业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来帮助完成本组织力有未逮的、或者是不经济的生产制造业务,而不必全部由自身来完成,它体现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共生双赢的经营思想。在“借用外力”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虚拟企业这样一种分布式动态组织形式正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企业将生产制造业务外包、分包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二、生产管理组织创新的轨迹
1.生产系统布置的科学化和柔性化
生产系统是指由厂房、设备、原材料以及劳动者等要素在时间、空间上合理组织安排而形成的具有生产制造功能的人机互动系统。生产系统的布置是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开展生产活动的前提准备,直接关系着整个后续生产活动的效率。生产系统的布置工作主要包括空间布置和时间组织。空间布置不仅影响设备、工艺装备和空间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人机配合,从而直接影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各生产要素时间上的组合,不仅影响在制品、设备、工艺装备的占用数量,从而影响生产成本,而且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因此,不断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一直是企业生产管理组织创新的一大方面。纵观历史,企业在生产系统布置方面的创新是沿着提高科学化和柔性化程度的轨迹展开的。(1)科学化强调的是生产系统均衡性和连续性的改善。(2)柔性化则强调的是生产系统适应性的改善。
2.制造任务分配的分散化和虚拟化
在前面我们曾详细阐述了“自力更生”理念向“借用外力”理念的转变,事实上,为了适应这种转变,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在进行相应的转变,表现为生产制造任务分配上的分散化和虚拟化。具体就是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等途径与外部组织组建起虚拟制造网络,由外部组织代为完成全部或部分制造活动。如此一来,就像计算机的虚拟内存那样,企业将自己的制造功能虚拟化了。虚拟制造不仅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柔性和管理的效果,而且使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完成生产任务,从而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因为企业不必再大量投资生产系统的构建。最后,我们还需强调一点,即企业制造任务分配分散化和虚拟化的实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三、生产管理方法创新的轨迹
1.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追求科学化以提高效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大特征。纵览历史发展过程就会发现,生产管理实践也是在孜孜追求科学化的道路上谋取进步的,其中生产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最为关键。生产管理方法科学化的内涵是管理方法的定量化、模型化,也即尽可能地将生产管理问题转化为能够定量化计算的数学模型,从而使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生产管理实践对科学性的执著追求才形成了其与包括运筹学在内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良性互动发展。
2.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发端的第五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具体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上来,其影响的表现形式就是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也即大量使用计算机以及由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来收集、传递、加工生产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协助管理者来对生产方面的问题作出决策和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系统(FMS)、智能制造系统(IMS)等等都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IT)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生产系统从而彻底改变生产系统性质的产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数控机床(CNC)等成果则主要是计算机科学在生产管理局部上的应用;至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则主要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料需求的规划工作,MRP最初只具有根据主生产计划反工艺顺序推算出零部件出产数量和期限的功能,但它一直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步扩大功能范围,变成集成度更高的新型工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生产管理理念,组织和方法的创新总是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更新,这就给我们一些启示:1.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使我们的企业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发展要求,使企业生产的产品顺应市场需求。2.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断调整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更具有外部适应性和内部适应性。3.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