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演示让旋转运动变得通俗易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qinhui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形的变换”是对生活中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抽象和延续,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已经了如指掌,对沿直线方向平移图形也有所了解。“图形的变换”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几何性质的认识,引导学生对已知图形进行变换,同时灵活运用图形变换绘制美术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直观操作;旋转运动;图形的变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36-02
  课程标准指出:要考虑到学生的体验与理解便利、思考与探索的动机,尽可能地采取直观操作教学。课上直观操作可以帮助学生迅速产生感性认识,建立清晰具体的表象。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主要依赖直观演示,否则,掌握概念会困难重重。因此,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演示进行图形变换,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实物演示
  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整合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让学习素材变得丰富多彩。实物演示形象生动,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轴对称”时,教师让一个五官端正、体态匀称的学生上台做“模特”,其他学生观察,思考“模特”的脸部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反馈沿着“模特”面部中轴线假想出一条虚线,其左脸和右脸高度吻合,如果将脸面画到纸上,沿着这条中轴线对折,左、右脸完全重合,因此说“模特”的脸是左右对称的。
  “模特”两只手侧平举,其他学生观察并判断人体是否沿着中心线左右对称;最后“模特”垂下一只手,其他学生再来判断,并说明依据。通过前后对比,深刻揭示对称、轴对称的意义、轴对称的判定依据,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推想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时,还是让一个五官端正、体态匀称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做“标本”,教师询问其他学生:“‘标本’的面孔是否对称?眉眼口鼻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对称。”教师追问:“‘标本’的对称轴是哪条线?”一名学生上讲台来比画。教师继续指引学生加强探究:用白纸把“标本”的右半边脸遮盖住,然后让学生估测他右眼的位置和右眉眉梢的位置,并思考能否勾画出右眼轮廓,怎样勾画,再让一个学生尝试画出右眼,其他学生进行来评判,画之前要先交待确定眉眼位置的方法。师生共同裁判并评议,给予指正和补充。
  此时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关于轴对称的趣味活动中。“标本”的双眼是轴对称的,要确定右眼的位置,必须以轴对称性质为推理依据,在对称轴的对称面找到“翻版”,选定若干个轮廓上的对应点,涂画出来,测量出对应点到对称轴的垂直距离,再按照左眼轮廓顺次连接对应点,勾勒出右眼外形。
  二、学具演示
  经过画眼的操作,学生不但了解了轴对称的几何性质,而且能将轴对称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并借助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去作图,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利用知识迁移为今后画出图形的对称图形打下坚实基础。画一个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时,学生经常只能画对变换后的旋转轴,其他部位则颠三倒四,如画出
其他文献
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学情及不同版本教材,深入挖掘周期现象规律背后的数学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从生活环境出发,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认识到周期现象背后是除法这一数学本质,习得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眼光。
[摘 要]教育改革历经“双基”“三维目标”,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之本,是每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文章结合课题“基于微课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实践研究”,从微导学、微直观、微内容三个方面阐述运用微课促进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 浪漫体验;高阶思维;全景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以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探究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实施任务驱动策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真正策略,建殳解题模型,提升思维深度。
[摘 要]在一年级刚接触应用题时,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往往缺乏逻辑性,习惯于顺着问题情境中事件的发展顺序写出算式,然后在算式中想加做减或想减做加,因此有时就会出现“因果颠倒”的算式,这样有争议的算式引发了教师的不同教学策略。  [关键词]辩论;教学策略;因果颠倒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33-02  有这样一道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