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口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研究一直是口译界的热门话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学习现状和就业后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有必要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口译教学与评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掌握国内外口译教学与研究的最新动态,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与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口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6-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媒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这些活动往往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翻译人员或口译员。面对这一形势,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先后成立了翻译学院,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翻译专业,有些高校则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翻译课(口译课、笔译课),并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这一点的确令人欣慰。遗憾的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开课学期、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只能承担一些诸如日常接待、旅游陪同、网上客户联络等简单的口译任务,并不能真正胜任企业经贸洽谈、学术会议等正式的口译工作。这一现状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口译教学与训练模式。
2.国内外口译教学的现状
2.1 国外的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西方的口译研究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研究者出于培训新一代口译员的需要,开始对口译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并出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著,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创立的释意论曾一度成为口译界最有影响的口译理论。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翻译学院吉尔教授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在口笔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格林(Gran)和法布罗(Fabbro)为代表人物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翻译学院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口译研究中心。该学院于1986年主办了一个大型口译训练研讨会,这标志着口译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办的《口译通讯》(Interpreters’ Newsletter)是口译界第一本学术研究刊物。
此外,美国乔治敦大学翻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系、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以及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的口译教学研究近年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2 国内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在西方口译研究理论的基础上,90年代以后我国口译的研究也日趋发展起来,不少研究者纷纷给口译下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德明先生将口译定义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 [1]
为适应我国口译教学研究的发展形势,1996年8月, 厦门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会上与会代表集中讨论了目前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就口译教学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随后,全国口译理论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的形式、内容、论文的质量逐年改善,口译教学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随后的几年里,国内对口译理论研究从未停止过。我国著名的口译研究代表人物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仲伟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和平、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承淑、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柴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系主任、教授、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恩冕等。
3.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口译教学实践,发现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口译测试和师资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1 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学目的缺乏针对性
众所周知,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是指导教学、组织教学、规范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教学测试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没有教学大纲,教学和测试就成了无本之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仍然处于尝试和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统一、完整的口译教学大纲。迄今为止,《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外研社和外教社,2000)似乎就成了我们实施口译教学和口译测试的唯一依据。由于缺乏统一的、适合不同教学层次需要的口译教学大纲,我国的口译教学基本上处于要求各异、不均衡发展的状态。
3.2 教学模式传统,课型偏离
口译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它不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口语模式,不是教师安排学生练习听力的听力模式,不是教师教授学生如何翻译的笔译模式,也不是教师进行教材讲授的精读模式,更不是教师一言堂的报告模式。在我国的口译教学中,很多口译课教师把口译课上成了口语课、听力课、笔译课、精读课或报告课,出现了课型偏离的现象。
3.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创新
随着口译教学热潮的到来,近两年各种口译教材和辅导用书应运而生,可供选择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口译教材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1)口译教材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基本上还没有适宜多媒体网络口译教学的教材;(2)口译教材内容滞后,缺乏新意;(3)口译教材内容雷同,缺乏创新;(4)口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2] 事实上,口译教学不应该以任何一本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材料。因为口译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课程,用于教学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体现时代性,因为陈旧的教材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3.4口译测试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涉及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语言教学法(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心理测量学(psychological surveying)等学科知识。[3]由于口译教学的特殊性,口译测试比一般的语言测试更复杂(Alderson,2000),涉及的变量更多。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口译教学口译测试比较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1)测试内容覆盖面较窄;(2)测试形式缺乏统一性;(3)口译测试手段缺乏创新;(4)口译测试标准缺乏科学性等。这些口译测试问题大大削弱了口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极大地影响了口译教学的质量。
3.5 部分口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口译教师队伍一般由传统的专职英语老师组成,很多口译教师没有真正参加过口译实践,而且也很少引进社会职业口译高手作为兼职教师,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可信度也自然令人怀疑。口译教师必须亲自承担过口译任务,最好是担任过会议口译员或商务谈判口译员。因为只有做过口译员才能给学生全面地介绍口译的真实情景,只有亲自做过口译员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口译员,因而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际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4.高职院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的提出
鉴于高职院校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社会对口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必要对口译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下列教学模式供大家共同探讨。
4.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实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针对我国口译多元化的教学、培训、考试现状以及口译教学大纲的多元性和不统一性,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办学层次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口译教学大纲,对口译教学的目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学生的程度要求和学习教材、授课教师、课时安排、考试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指导应用型口译教学,实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口译职业能力突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2选择恰当的口译材料,使教学内容具“即席”性和真实性
口译的“即席”性特点体现了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步。教学内容越新,学生所学到的各种双语表达方式的使用时效就越长。因此,口译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电影等信息媒体下载或录制材料作为口译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气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口译课的典型特征,而现成的文本教材已难以适应口译教学的真实性需要。为了使口译训练获得更加真实的效果,口译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可视材料,作为文本教材的有益补充。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口译“即席”性、真实性的需要,而且还能营造更为逼真的口译情景,从而督促学生拓宽知识面和跟踪口译动态。
4.3采用新的口译教学模式,增加口译教学的实践性
口译是一种技能,而不是一种知识或理论。作为一种技能,只有通过大量训练和实践才能充分掌握(冯建忠,2002)。[5]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口译观摩-口译准备-口译展示-评价反思”的口译教学模式。
口译观摩:教师在组织口译训练之前,最好播放一些真实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现场资料,让学生体会口译员所应具备的语言功底、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面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以及口译员在其中所扮演的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口译的动力,找准口译学习的重心。
口译准备:根据“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 译员所具备的素质可以概括为“双语能力”、“百科知识” 、“口译技能” 和“职业准则”等四个方面。这就要求口译学习者应在平时注重上述四个方面的素质训练,注重平时的积累,促量变为质变,做个有准备的口译员。
口译展示:根据吉尔模式, 现场口译的过程可以分为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等三个阶段。因此, 口译展示是在译员协调任务支配下的由听入解码到短期记忆到编码输出的信息传递过程,是整个口译活动的核心环节。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口译实习和见习的机会,口译教师应组织学生创设课外训练场景,要求学生每天分组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机械性练习,然后利用课堂进行场景口译模拟,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评价反思:口译教师应合理评价学生的口译表现,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互评。一个句子往往会有多种翻译,虽然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大的问题,却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译文也有好坏之分。因此,“师-生”评价以及“生-生”互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译文的质量。通过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4改革口译测试方法,使之更加规范、科学
“测试是检测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或能力的方法。” “测试首先是一种方法。”(Brown,2002)[6]口译测试工作的不科学性、不规范性和不合理性已经严重影响了口译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保证口译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建议采用在口译实训室进行口译测试,统一命题,统一测试,统一评分,考试时使用专门制作的录制软件进行口译录音,教师根据考生的口译录音进行评分,从而实现口译测试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的完整统一。
参考文献:
[1]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6
[2]康志峰. 英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技艺[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65
[3]冯建忠. 论口译测试的规范性[J].外语研究,2005,(1):54-58
[4]冯建忠. 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54-58
[5]高华丽. 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233-234
[6]H. D. Brown.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5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口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96-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数字媒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这些活动往往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翻译人员或口译员。面对这一形势,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先后成立了翻译学院,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翻译专业,有些高校则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翻译课(口译课、笔译课),并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这一点的确令人欣慰。遗憾的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开课学期、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只能承担一些诸如日常接待、旅游陪同、网上客户联络等简单的口译任务,并不能真正胜任企业经贸洽谈、学术会议等正式的口译工作。这一现状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真正行之有效的口译教学与训练模式。
2.国内外口译教学的现状
2.1 国外的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西方的口译研究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的研究者出于培训新一代口译员的需要,开始对口译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并出版了一些相关的研究论著,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塞莱斯科维奇(Seleskovitch)为代表的巴黎学派创立的释意论曾一度成为口译界最有影响的口译理论。法国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翻译学院吉尔教授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在口笔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格林(Gran)和法布罗(Fabbro)为代表人物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翻译学院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口译研究中心。该学院于1986年主办了一个大型口译训练研讨会,这标志着口译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主办的《口译通讯》(Interpreters’ Newsletter)是口译界第一本学术研究刊物。
此外,美国乔治敦大学翻译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翻译系、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大学以及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的口译教学研究近年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2 国内口译教学研究现状
在西方口译研究理论的基础上,90年代以后我国口译的研究也日趋发展起来,不少研究者纷纷给口译下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德明先生将口译定义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 [1]
为适应我国口译教学研究的发展形势,1996年8月, 厦门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会上与会代表集中讨论了目前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就口译教学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随后,全国口译理论研究与教学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的形式、内容、论文的质量逐年改善,口译教学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随后的几年里,国内对口译理论研究从未停止过。我国著名的口译研究代表人物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教授仲伟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和平、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承淑、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教授柴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系主任、教授、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恩冕等。
3.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口译教学实践,发现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内容、口译测试和师资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3.1 教学大纲不统一,教学目的缺乏针对性
众所周知,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根本大法,是指导教学、组织教学、规范教学、教材编写、教学评估、教学测试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没有教学大纲,教学和测试就成了无本之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仍然处于尝试和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统一、完整的口译教学大纲。迄今为止,《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外研社和外教社,2000)似乎就成了我们实施口译教学和口译测试的唯一依据。由于缺乏统一的、适合不同教学层次需要的口译教学大纲,我国的口译教学基本上处于要求各异、不均衡发展的状态。
3.2 教学模式传统,课型偏离
口译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它不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口语模式,不是教师安排学生练习听力的听力模式,不是教师教授学生如何翻译的笔译模式,也不是教师进行教材讲授的精读模式,更不是教师一言堂的报告模式。在我国的口译教学中,很多口译课教师把口译课上成了口语课、听力课、笔译课、精读课或报告课,出现了课型偏离的现象。
3.3教材内容滞后,缺乏创新
随着口译教学热潮的到来,近两年各种口译教材和辅导用书应运而生,可供选择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口译教材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1)口译教材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基本上还没有适宜多媒体网络口译教学的教材;(2)口译教材内容滞后,缺乏新意;(3)口译教材内容雷同,缺乏创新;(4)口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2] 事实上,口译教学不应该以任何一本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材料。因为口译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课程,用于教学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更新,体现时代性,因为陈旧的教材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3.4口译测试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涉及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语言教学法(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心理测量学(psychological surveying)等学科知识。[3]由于口译教学的特殊性,口译测试比一般的语言测试更复杂(Alderson,2000),涉及的变量更多。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口译教学口译测试比较薄弱,存在着许多问题:(1)测试内容覆盖面较窄;(2)测试形式缺乏统一性;(3)口译测试手段缺乏创新;(4)口译测试标准缺乏科学性等。这些口译测试问题大大削弱了口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极大地影响了口译教学的质量。
3.5 部分口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口译教师队伍一般由传统的专职英语老师组成,很多口译教师没有真正参加过口译实践,而且也很少引进社会职业口译高手作为兼职教师,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可信度也自然令人怀疑。口译教师必须亲自承担过口译任务,最好是担任过会议口译员或商务谈判口译员。因为只有做过口译员才能给学生全面地介绍口译的真实情景,只有亲自做过口译员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口译员,因而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际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4.高职院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的提出
鉴于高职院校口译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社会对口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必要对口译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下列教学模式供大家共同探讨。
4.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实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
针对我国口译多元化的教学、培训、考试现状以及口译教学大纲的多元性和不统一性,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办学层次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口译教学大纲,对口译教学的目的、能力和水平要求、学生的程度要求和学习教材、授课教师、课时安排、考试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指导应用型口译教学,实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口译职业能力突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2选择恰当的口译材料,使教学内容具“即席”性和真实性
口译的“即席”性特点体现了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步。教学内容越新,学生所学到的各种双语表达方式的使用时效就越长。因此,口译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电视、电影等信息媒体下载或录制材料作为口译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气息,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口译课的典型特征,而现成的文本教材已难以适应口译教学的真实性需要。为了使口译训练获得更加真实的效果,口译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可视材料,作为文本教材的有益补充。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口译“即席”性、真实性的需要,而且还能营造更为逼真的口译情景,从而督促学生拓宽知识面和跟踪口译动态。
4.3采用新的口译教学模式,增加口译教学的实践性
口译是一种技能,而不是一种知识或理论。作为一种技能,只有通过大量训练和实践才能充分掌握(冯建忠,2002)。[5]根据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口译观摩-口译准备-口译展示-评价反思”的口译教学模式。
口译观摩:教师在组织口译训练之前,最好播放一些真实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现场资料,让学生体会口译员所应具备的语言功底、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面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以及口译员在其中所扮演的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口译的动力,找准口译学习的重心。
口译准备:根据“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 译员所具备的素质可以概括为“双语能力”、“百科知识” 、“口译技能” 和“职业准则”等四个方面。这就要求口译学习者应在平时注重上述四个方面的素质训练,注重平时的积累,促量变为质变,做个有准备的口译员。
口译展示:根据吉尔模式, 现场口译的过程可以分为听入解码、短期记忆、编码输出等三个阶段。因此, 口译展示是在译员协调任务支配下的由听入解码到短期记忆到编码输出的信息传递过程,是整个口译活动的核心环节。由于多数学生缺乏口译实习和见习的机会,口译教师应组织学生创设课外训练场景,要求学生每天分组进行不少于一小时的机械性练习,然后利用课堂进行场景口译模拟,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评价反思:口译教师应合理评价学生的口译表现,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互评。一个句子往往会有多种翻译,虽然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大的问题,却能表达相同的意思,但译文也有好坏之分。因此,“师-生”评价以及“生-生”互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译文的质量。通过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4改革口译测试方法,使之更加规范、科学
“测试是检测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或能力的方法。” “测试首先是一种方法。”(Brown,2002)[6]口译测试工作的不科学性、不规范性和不合理性已经严重影响了口译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保证口译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建议采用在口译实训室进行口译测试,统一命题,统一测试,统一评分,考试时使用专门制作的录制软件进行口译录音,教师根据考生的口译录音进行评分,从而实现口译测试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的完整统一。
参考文献:
[1]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6
[2]康志峰. 英语口译理论与实践技艺[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65
[3]冯建忠. 论口译测试的规范性[J].外语研究,2005,(1):54-58
[4]冯建忠. 实用英语口译教程[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54-58
[5]高华丽. 翻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233-234
[6]H. D. Brown. 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