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DV爱好者在拍摄了许多的生活记录片段之后,往往会尝试一些剧情短片的创作。这其中肯定会有对话场景的拍摄内容,如何解决这样的拍摄,其实就是如何使用DV来描述人或者物的空间关系,从视觉传达信息的角度更好地表现这样的关系,传递正确的信息。
这次我们先来学习一个完整的多人对话场景拍摄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学习其中蕴含的轴线常识。
多人对话场景的拍摄
影视拍摄中,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剧情片,都避免不了多人对话场景的拍摄。和单人为主体的拍摄不同,多人对话场景需要使用分镜头拍摄,或者多机位同步拍摄,而后期剪辑时再把这些分镜头组合到一起,最终的效果是看不到剪辑的痕迹,就像带领观众亲身参与到对话双方的内容中。这种拍摄模式更需要摄影师很好地掌握机位和角度,对于的分镜头要合理布置,才能取得无缝连接的剪辑效果。
多人拍摄的技术控制
掌握景深和焦距
多人拍摄,可以利用景深的深浅变化和焦点的变化,改变画面收视的视觉中心。一般来说,景深比较小的画面,也就是背景虚化明显的画面,比较适合于人数较少的对话拍摄,这样,可以让对话双主体都能从背景脱离出来,让观众的关注点集中到对话人物表情和内容上。
拍摄多人对话时,无论是双机位同步拍摄,还是单机位分镜头拍摄,最好使用相同的光圈,并保持与对话双方主体相近的拍摄距离,这样,人物的景深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后期剪辑中,连接起来非常流畅,一体化的镜头感觉不会让观众感到跳跃。要是景深不一致,对话双方的镜头背景就会虚实差异较大,那么,剪辑之后,跳跃的画面会很不舒服,连贯性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采用对话双方相同的光圈拍摄,若景别不同,画面的背景景深也会稍显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正常的景深视觉,观众也会很舒适地感受到双方对应镜头的真实性,只要光圈保持一定,广角端总是比长焦端的景深要大些,这是合理的。
焦距也一个道理,相同或相近的焦距,画面的畸变和透视关系也是一样的,分镜头拍摄的视觉感受也就一致了。要是双方采用不一样的焦段,尤其是跨度差别较大的焦段,比如广角端和长焦端,这样的对应画面,人物多少有些不同的畸变效应,长焦端可能会稍显压缩人物面部立体感,人物显胖一些,广角端则可能相反,这就需要摄影师根据具体人物和光线,确定最合适的焦距来拍摄,但是,统一的焦距是最好的办法。
变换焦点来进行对话拍摄也是常有的技法,很简单,前后径向的人物,哪个讲话,哪个作重点,焦点就放在哪个上,如果,人物讲话变换了,那么,焦点随之联动改变,这样,通过镜头的主观焦点的改变,自然引导观众的收视重点的改变,也是非常流畅的无剪辑拍摄技法,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个技法最好配合跟焦师的参与,现场站位构图完毕之后,跟焦师确定焦点变化的准确位置,拍摄中,随时和摄影师配合,实现焦点的精确改变和跟踪。
控制曝光
多人拍摄的曝光,也要尽量使用同样的光圈数据,这样,整个画面的明暗反差和影调都会趋于一致,由于现场环境光线或者人工光源的照射方向是一个,那么,对话双方不可能是同样的亮度,与光的夹角也不同,此时,使用同样的光圈,可以把对话双方的真实光线环境如实地展示出来,或明或暗,都要符合真实的光线效果。不要采用对着双方的面部分别调整曝光,那样单独看来,人物曝光是完美了,但组合剪辑之后,其实光线效果不是那样,就失去了利用光线渲染气氛的目的。
白平衡的统一
白平衡的正确,对画面整体的色调非常关键,前期拍摄尽量使用标准的白平衡,整体色调再到后期制作去完成。多人拍摄的调整白平衡,要以主要光源为主,同一场景下,使用统一的色温标准,不能对多人进行分别调节。在统一的白平衡下,不管多个人物处于什么样的光线下,或冷或暖的色调,都是这个主要光源下的真实反应,这种冷暖色温的对比,也是一种拍摄技巧。
如果是多机位同步拍摄,最好选择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摄像机,摄像机的新旧程度也尽量保持接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白平衡的多机统一。因为,不同品牌型号的摄像机,画面的白平衡多少有些偏差,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混编起来,画面的色调很难组合到一起,给后期校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机位视角的对应
多机位和单机位拍摄多人对话,机位的视角很重要,这要根据预先设定的大致镜头剪辑要求来确定。原则是,对应双方的人物角度也要用摄像机来呼应,不要因为分镜头拍摄,或者间隔拍摄就忘了角度,场记也要做好记录,以便于后期剪辑完美连接。
举个例子说,对应的双方,一个人向下看,那么,机位是向上拍的,而对应的另一个人向上看,摄像机则是向下拍摄。这个对应的视角就是人物的视线高度,摄像机只是人物的眼睛,摄像机的上下运动改变视角,就相当于人物的上下俯身,此类对应视角的拍摄要求摄像师务必准确找好机位才行。
现场录音的平衡
录音环节也是不能忽略的,要是采用现场同期音录制,话筒要放置在多人对话的中间位置,或者随着对话双方说话而适当地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画面中所有人物的同期音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录音电平范围之内。不会产生忽大忽小的声音。如果是对话人物离摄像机远近不同,那么,录音和画面也要同步,就是要保证离摄像机近一点的人物声音稍大一些,稍远离镜头的人物就稍小一些,这些声音都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声音也是要符合立体感的规则。
要是采用摄像机随机MIC录制现场音,避免使用自动录音控制,自动录音拍摄多人对话,很容易产生忽大忽小的现象,应该采用手动电平控制。实拍前,把音频设置为对话中最高音量的人物的电平,这样,不会发生过爆的音频。同时,也要注意,随着景别的变化,也要变化音频的大小比例,大景别声音稍低,小景别声音稍高,引导观众通过声音理解画面中人物对话的现场气氛。
布光的真实性
布光是影视拍摄最基本的技术,那么,光线的真实性就需要仔细安排布置,失去了真实性的环境光,单纯地仅仅是照亮主体,显然是太粗糙了。多人对话的布光,应该先安排人物站位和对应的大致方向,然后以双方的面部安排光线强度,除主要光源外,可以利用反光板或遮光板,控制局部的明暗度,调整高光和暗部都处于摄像机拍摄的动态范围之内,保证画面的曝光灰度都能同时表现出来。在强调光线的真实性的同时,要通过监视器观察反差和细节表现。
布光不能遮挡多人的面部,这也是一个基本要求,除非特别创意,大多都要把对话双方的表情和语言暴露在光线之下,防止一方的走动或者肢体语言遮挡另一方的光线,如有可能,最好给对话双方明亮的眼神光,这样画面会更生动提神。
辅助器材的应用
多人对话拍摄,也要用到很多辅助的器材,比如,轨道可以改变对话的轴线,可以再运到中拍摄对话双方的状态,用环绕的方式表现双方热烈或激动的对白。利用减震器可以跟踪对话双方在行走中的对话,随时也可以改变摄像机的想走路线和方向,多角度拍摄对话人物的动作并不露痕迹地转换对话主体。摇臂也可以使用,从单一人物的对话摇到更多人物的对应画面。其他,反光板可以补充对话人的面部光线或者降低人物的周边灯光照度。
这些众多辅助配件,恰当使用之后,会为对话的画面增加动感,视觉趣味性提高,尤其是较为枯燥的对话,最好使用辅助器材,让画面运动起来,避免长时间对话给观众尴尬的感觉,当然,运动的画面只是辅助表达的一种方式,也不能为了运动而运动,频繁地明显地画面运动,反倒会干扰主体对话内容的传达,一动一静,需要导演去把握,根据对话的情节和气氛来适当地去控制,不能古板教条去拍摄。务必要因地制宜、应时而动。
轴线原理和越轴的技巧
轴线原理,也叫做三角形原理,这是影视拍摄多人对话的基本原理,绝大多数镜头的剪辑都要符合这条原理,画面剪辑之后,才能保证是正常的观看视觉。
简单说轴线原理,就是对话双方和摄像机是三角形站立,那么,摄像机分别拍摄对话双方的分镜头时,都要处于双方潜在的那条连接直线的一侧,称为同轴拍摄,如果,摄像机第一个镜头在双方轴线的左侧,第二个镜头跑到双方轴线的右侧,这叫做越轴,越轴之后拍摄的画面和同轴拍摄的画面是很难剪辑成一组镜头的,需要特别的越轴语言和其他中间镜头进行转换连接。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采用同侧同轴的拍摄机位,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当中的三个元素不要改变位置关系,改变的仅仅是画面视角的变化,这才是合理的。
再细说一下,同侧轴线拍摄时,摄像机拍左面的人物,人物视线是向右看的,摄像机拍摄右面的人物,人物视线是向左看的,这样的镜头剪辑合成之后,就是很自然的对话关系了,视线方向正好相对。反过来,要是摄像机拍完左面的人物向右看,越过轴线拍摄右面的人物,结果,那个人物的视线也变成了向右看,这样的越轴拍摄,剪辑时候无法把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拼接到一起,因为,他们的视线是相同的,不是对应的。
如果非要越轴拍摄,那么,还有很多越轴拍摄的技巧,有机会我们详细再说。
轴向原理与越轴技巧
什么是轴向原理
任何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形式本身所具备的区别于其他表达形式的独特魅力,二是实现这种艺术的最基础的表达技巧。只有这二者兼备,才能看作是合格的艺术形式。
影视摄制当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光、影、音效讲述故事,力求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的共鸣。那么,摄制创作过程中,必然要用到一些技术技巧,这些技术层面的涵盖范围很广,这次我们就一起了解,在拍摄中最基本的轴向原理和机位的设置,这是影视剧情镜头设计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摄像师必须掌握的表达方式。
所谓轴向原理,也有说法叫做“三角形原理”,简单说,在拍摄多人对应镜头时,采用多机位或者单机位分镜头拍摄的情况下,被拍摄的对应双方之间存在了一条虚拟的关联直线,可以称为轴线,而摄像机则是独立的个体,与这条虚拟的轴线两个顶点,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关系,摄像机无论在这条虚拟直线的哪一边,都是三角形的。
这条直线被看做是一条轴线,摄像机这个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在180度范围内运动,大多数情况下,摄像机必须位于这条轴线的一侧进行拍摄,而同一组镜头,如果摄像机跨越这条中轴线,跑到另一边,称为越轴。
之所以要求摄像机必须位于同一轴向,因为,只有这样的视角,多机位或者分镜头的拍摄在后期剪辑中,才能组成逻辑合理的关系镜头,才能让观众很舒服自然地接受。如果,没有技巧地进行越轴拍摄,画面的主体朝向和镜头关系就变得混乱,强行剪辑之后,除非特殊效果需要,否则会让观众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当然,也不是说,这条轴线不可逾越,大量的镜头拍摄实践中,都是要越轴拍摄的,只是,必须使用一些越轴拍摄的技巧,才能让镜头组合天衣无缝。
有关轴线原理的应用
在剧情片这类涵盖故事情节和人物环境关系的影片中,轴向运用比较严格,大多数情况下,摄像机都是按照这条轴线进行布置,有利于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剧情环节,防止因为镜头的变化较大,炫耀了技巧,失去了欣赏性。
而在广告、MV、新闻等短平快的影片类型中,越轴则成为常见的一种手法,通过不稳定甚至不规律的越轴,让观众的视觉产生跳跃性,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并不会影响这类节目的实际表达效果,甚至会起到独特的气氛渲染效果。
无论什么拍摄原理,掌握它,灵活控制它,为了影片题材本身的表达需要,该按部就班地保持经典轴向关系就保持,该快速跳跃就大胆应用,切不可顽固于什么刻板的教程,最终的表达效果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物体与物体的轴向关系
拍摄两个或更多物体的镜头时,也是存在轴向关系的。比如,前景和背景存在两个物体,大全景时,前景位于画面的右面,背景位于画面的左面,这样,当单独拍摄这两个物体的近景或特写镜头时,前景最好依然位于画面的固定位置,只是景别发生了变化,而背景同样道理,拉近以后,也要放在画面的左侧。这样不同景别的镜头,按照标准的轴线原理拍摄,后期剪辑之后,画面非常流畅自然。
如果画面中的前景或背景其中之一,或者同时越轴拍摄,这样就产生了画面剪辑之后,物体景别变化了,而在画面中的位置也左右跳动,这样组合编辑镜头,看上去会很怪异,同样的道理应用到人物拍摄中也是一样的,此时需要的是越轴处理才行。
人物与人物的轴向关系
人物之间和摄像机形成的虚拟三角形轴线,是决定了轴向的主要参考线。无论采用内反拍还是外反拍,轴向原理要求,摄像机务必要在轴线的一侧,此时,分镜头或多机位拍摄的画面结果是完全呼应的,人物位于画面的位置和面部的朝向都是相对的,组合镜头之后,观众会感觉到这两个人物在对话,是一组连续的故事情节。
在符合轴向关系原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多人物分时间拍摄,可以让档期无法安排在一起拍摄的演员,分别拍完自己的内容,后期剪辑之后,看不出任何痕迹,只要避免两人同时正面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即可。这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但是对灯光、场记和服装道具等配合部门要求就高了,务必确保准确记录轴向关系才能对位完整。
内反拍的机位设置
内反拍和外反拍是拍摄双人或多人对话常用的两种机位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也会演变出一些特别的效果。
内反拍,是指在对话双方的轴线一侧,摄像机位于两者之间,镜头分别朝向对话双方,就像对话双方的眼睛视角一样,摄像机完全是一种主观的直接对视,此时,画面中只出现一个人的镜头,分别拍摄各自的单独镜头,组合之后,就是一组标准的内反拍技术动作。
内反拍要求摄像机尽量模拟和接近对话双方的视角,比如,高大一方的机位稍高一些,这样,观众会感觉到真实的人物高度和视角关系。而矮小一方向上看的感觉,也需要摄像机用稍低的角度向上看高大的一方。
内反拍的机位可以根据实际对话双方的距离进行安排,当对话双方较远时,使用全景或者中景表现双方距离感。而如果双方较近距离,那么,可以利用长焦拉近或者近景和特写表现人物关系。同时,保持相对固定的曝光光圈、色彩、影调和背景虚化的程度,这样镜头组合之后才会完美。
另外,如果双方距离非常接近,几乎挨上了,那么,物理上,已经不存在内反拍的可能性了,此时就不能强行采用内反拍分镜头拍摄了,那样会给观众的距离感造成错觉。
内反拍在新闻人物采访之类的节目中也是经常采用的,采访对话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内反拍提供了可能,而视角上的平等则是采访节目的基本要求,因此,机位可以采用固定高度,固定视角进行设置,为体现采访的公平和对等,如果对话双方高度差距较大,建议在内反拍时,以眼睛的高度为标准,采用平视角度调整机位高度,如此拍摄之后,观众会淡化身材高度上的差距,而接受这样平等的对话画面。
外反拍的机位设置
外反拍,是指在对话双方的虚拟轴线一侧,摄像机位于两者相对的空间距离之外,视角比内反拍更客观,就像一个旁观者在客观观察对话双方的情节。这个机位中,必须同时出现两者的身影,其中一人为画面中的主体,另一个人是前景或者背景的陪体。
外反拍中,人物始终位置保持在固定的画面一侧,而变化的对应机位,只要在轴线一侧,就能完成对应镜头的拍摄和剪辑合理性。
由于外反拍是一种有利于对话主体之外的客观视角,它的机位高度可以灵活一些,未必严格遵守内反拍那样主体视角高度。
外反拍的前景可以捎带一点人物的身影轮廓,也可以安排较大人物陪体的面积,让对应一方处于较小的画面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主观表达意识。那么,这样的拍摄一定要根据画面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进行策划。比如,较为强势的一方,在画面占据较大的面积,那么,对应一方的外反拍就要相应地减少在画面中的比例,剪辑之后,才会取得明显的甚至强烈的视觉力量。其原则是,画面就那么大,怎么分派外反拍时的主体比例,完全取决于情节的需要。
新闻采访类节目,也可以使用外反拍,一般性常识是,让对话双方的画面比例相等,这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原则。如果,想突出被采访对象的形象或风格,可以适当采用增加被采访对象画面比例的办法来解决。在同一组同一对象的采访拍摄中,尽量使用一致的画面比例分配原则,不要忽多忽少。如无特殊必要,尽量减少陪体在画面中的面积,这样既可以突出主体,又能避免给观众带来不必要的视觉干扰。
内外反拍结合使用
很多时候,这两种拍摄方式都会出现在同一组镜头中。内反拍可以作为主要表达的视角,大部分镜头采用这个机位,而外反拍则跳出这个主观视角,采用围观的视角客观交代现场的环境气氛和人物关系,对转折性的情节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当内反拍镜头组合中,对话中的一方要离开镜头出镜。此时,如果仅仅采用内反拍的话,离去一方的动作表达并不完整,视觉上也不够强烈的对比,没有动静之间的对比,离去的动作被弱化。
如果,此时切换到外反拍镜头,这个离去的动作就相当突出而明显了,一方静止不动,在外反拍全景模式下,离去一方的动作在静止方的对比陪衬下,具有很大的张力。可以直接在一个固定外反拍的镜头下,离开画面,这种出镜处理显然比单纯的内反拍要客观得多,表现力也是在内外反拍结合使用中得到加强。
内外反拍的结合使用,也可以给画面的节奏和压力提供调整的机会。当内反拍对话双方处于紧张或者持续的交流状态时,加入同轴向的外反拍镜头,可以起到舒缓一下节奏,调节放松一下气氛的作用,也可以作为情节转折或切入第三方加入镜头的预备镜头,当由内反拍过渡到外反拍之后,第三方或者环境因素的加入,实现了顺畅地转场,以便于下一场景的剪辑组合。
影视拍摄总是要节奏鲜明、张弛有度的,不能一味地采用一种节奏。没有变化的直接影响,就是会让观众因为持续紧张而感觉到压力,或因为持续的放松而产生倦怠,这两种都不是影视表达所要追求的目的。
当内外反拍结合使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轴向原理,内反拍镜头加上一个越轴的外反拍镜头,是无法顺畅组合的,也是交代不清、令人莫名其妙的画面感觉。如果需要这样处理,最好使用中间的越轴镜头或其他越轴的办法进行解决。
当内反拍的机位设置为和轴线平行运动,也就是,镜头朝向垂直于轴线分别拍摄对话双方,这个方式就是内反拍衍生而来的,同样,外反拍去掉前景或背景中的陪体,一样可以获得这个角度。它可以单独拍摄个人主体,也可以同时侧面表现两个主体的对话,这个机位是一种内外反拍的中间机位布局。在同样遵循一条轴线的原则下,这个平行于轴线的机位某种意义上看,是区别于内外反拍的。
如果摄像机的镜头朝向和轴线平行,甚至完全重合,这样的内反拍,就是完全人物的正面对话,人物位于画面的中央即可,对等双方都位于画面的中央位置,这样的镜头具有相当强烈的冲击力,画面中的人物虽然是直接在相视对话,其实,更有一种和观众直接对话的镜头力量,观众身临其境,就行自己置身于情节中,不断充当和改变对话双方的身份,这种主观性很强的镜头,非常适合正式的、严谨的、情感丰富的内容、或者具有相当压迫感和紧张感的情节表现。
当外反拍中,一个人物转身面对镜头,背对另一个人物,两个主体均朝向镜头时,这个依然是外反拍,让两个主体同时位于画面左右部分,通过焦点变化虚实,交代说话的主体,这种拍摄方式也是很常见的。当采用这样的外反拍时,人物的大小虚实程度,取代了真实的距离感,利用长焦距可以压缩人物之间的距离,虚实恰当的话,表现人物相互的表情和细节非常有效。需要注意的是,采用16∶9画幅比例比4∶3画幅更容易掌握构图,而人物在对话中,一定注意不要轻易改变画面位置,不要做大幅度的左右运动,这样才能保证画面的稳定,人物也不会轻易出镜。
越轴的技巧
终于说到越轴了,前面提到的轴线原理,是典型的常规影视镜头拍摄技术,我们之所以要求不要轻易改变轴向,跨越轴线,都是因为,未经任何越轴处理技术辅助的话,生硬的越轴拍摄,会给后期制作带来麻烦,严重的可能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
遵守轴向拍摄,并不代表轴线不可逾越,恰恰是,使用一些常用的越轴方式,适当时机改变轴向,对镜头含义的表达会起到活动的、生动的、灵活机动的作用。
[ 利用摄像机自身的运动实现越轴 ]
当我们使用轨道、减震器等运动辅助器材拍摄双人对话情景时,可以利用摄影机的缓慢均匀的运动过程,自然顺滑地从轴线一侧运到到另一侧,由于对话内容和双方的情绪表达在吸引着关注的注意力,这个越轴的过程并不会造成多大的视觉影响,从未实现无缝的越轴动作。
摄像机跨越轴线,可以是内反拍状态下进行,也可以是外反拍状态下进行。一旦越轴成功之后,就要在接下来的镜头中,使用最新跨越过去的那个轴线进行三角形布局拍摄,不能过于频繁地反复越轴,那样就太混乱了。
越轴之后,画面的背景改变了,此时要注意背景元素中不要出现穿帮的景物,一些现场的布光和道具都要事先安排妥当,越轴的轴线两侧和背景都要设计好。
[ 利用人物运动实现越轴 ]
也可以保持摄像机不动,在外反拍的布局情况下,都可以让人物围绕在镜头,通过自然行走的状态,把人物之间的虚拟轴线跨越摄像机,这样,镜头会随着人物行走同步转动朝向,也就是轴向在运动中悄然改变,内外拍反拍都可以实现。越轴之后,对应双方在画面中的位置也自然发生了左右互换,视线方向发生替换,当然,背景也随着改变了。
人物的走位运动的过程需要实拍之前进行反复确定,行走的路线和方向角度、起始点、还有行走的速度都要根据实际剧情需要随机而变。
[ 利用中间镜头或空镜头越轴 ]
在不改变人物和机位运动的情况下,可以在想要越轴的两个镜头之间,加上一个大远景的中间镜头,或者空镜头,让观众的视觉暂时离开对话双方,这样,当这个中间镜头结束之后,观众在毫无跳跃的切换中,自然地改变了画面的轴向,这种越轴方式也是常有的,因为中间人物的对话和其他相关信息没有停止,虽然画面中间插入一段,其实,观赏角度上看,内容并没有中断。
[ 利用第三方插入镜头进行越轴 ]
当主机位拍摄对话双方时,可以利用摇臂、升降机等其他第三方视角的镜头,插入到刚才的画面中,利用摇臂镜头的自然画面运动,很方便地实现从轴线一侧转移到另一侧,而主机位的摄像机和对话人物主体可以不用运动,自然在两侧轴线之间跨越拍摄,越轴的人物完全交给第三方的插入镜头去完成。
此方法也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不宜频繁使用摇臂视角,那样给人一种刻意的做作感,好像为了越轴而越轴似地,是不可取的。但是长时间的相对枯燥的画面中,适当利用运动镜头进行越轴,则是有效缓解收看疲劳的好方法。用与不用,还是取决于画面的需要。
[ 利用参考轴线越轴 ]
如果对话双方的轴线之外,存在另一条相对运动的轴线,那么,可以利用那条轴线的运动过程,实现越轴。比如,对话双方的背景中有一辆汽车由远到近运动而来,当汽车在画面中的位置从一侧运动到另一侧出镜的时候,是越轴的最好时机,接来下直接越轴拍摄之后,汽车成为参照物,它在镜头里一直向前继续运动,此时,汽车的运动方向并没有改变了,依然是在它的轴线上运动,而存在两条轴线的画面中,对话双方这条轴线则实现了越轴。这种画面让观众也是很容易接受的。观众的视线就和运动的汽车形成固定的轴向关系,对话人物的越轴也就很符合常理了。
[ 利用正面镜头或者特写镜头越轴 ]
正面相对的镜头,是摄像机朝向和轴线平行的镜头,此时的机位位于轴线的正中间,它运动到轴线的哪个侧面都是可以的,也是最低限度减小观众视觉跳跃的方式之一。那么,当需要越轴的时候,加入这样的正面镜头,接下来拍摄另一侧的越轴之后的镜头,观众也会在人物视角朝向的变化中,接受越轴的过程,并不会感到太突兀。同理,越轴之后,对画面影响最大的是背景的变化,跳跃过大的背景对观众的影响最明显,那么,当我们采用特写甚至大特写拍摄对话双方的时候,此时的背景元素在画面中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背景元素变化不大的时机,用大特写相互连接实现越轴,再过渡到其他景别。
关于影视拍摄中的轴向原理和越轴技巧,还有很多需要大家认真研究和仔细实拍的地方,给大家的建议是,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尽量按照标准的轴线原理进行拍摄,如果必须越轴,那么一定要掌握好越轴的办法,没有把握的事情就算了。还有一些例外,如果你刻意追求轴向的不合理,刻意制造一种纷繁复杂的画面构成,或者因为事件的真实性需要,必须改变轴向,那都是可以的,所有表达的目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规律和打破规律都是创作的手段。
这次我们先来学习一个完整的多人对话场景拍摄的解决方案,然后再学习其中蕴含的轴线常识。
多人对话场景的拍摄
影视拍摄中,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剧情片,都避免不了多人对话场景的拍摄。和单人为主体的拍摄不同,多人对话场景需要使用分镜头拍摄,或者多机位同步拍摄,而后期剪辑时再把这些分镜头组合到一起,最终的效果是看不到剪辑的痕迹,就像带领观众亲身参与到对话双方的内容中。这种拍摄模式更需要摄影师很好地掌握机位和角度,对于的分镜头要合理布置,才能取得无缝连接的剪辑效果。
多人拍摄的技术控制
掌握景深和焦距
多人拍摄,可以利用景深的深浅变化和焦点的变化,改变画面收视的视觉中心。一般来说,景深比较小的画面,也就是背景虚化明显的画面,比较适合于人数较少的对话拍摄,这样,可以让对话双主体都能从背景脱离出来,让观众的关注点集中到对话人物表情和内容上。
拍摄多人对话时,无论是双机位同步拍摄,还是单机位分镜头拍摄,最好使用相同的光圈,并保持与对话双方主体相近的拍摄距离,这样,人物的景深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后期剪辑中,连接起来非常流畅,一体化的镜头感觉不会让观众感到跳跃。要是景深不一致,对话双方的镜头背景就会虚实差异较大,那么,剪辑之后,跳跃的画面会很不舒服,连贯性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采用对话双方相同的光圈拍摄,若景别不同,画面的背景景深也会稍显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正常的景深视觉,观众也会很舒适地感受到双方对应镜头的真实性,只要光圈保持一定,广角端总是比长焦端的景深要大些,这是合理的。
焦距也一个道理,相同或相近的焦距,画面的畸变和透视关系也是一样的,分镜头拍摄的视觉感受也就一致了。要是双方采用不一样的焦段,尤其是跨度差别较大的焦段,比如广角端和长焦端,这样的对应画面,人物多少有些不同的畸变效应,长焦端可能会稍显压缩人物面部立体感,人物显胖一些,广角端则可能相反,这就需要摄影师根据具体人物和光线,确定最合适的焦距来拍摄,但是,统一的焦距是最好的办法。
变换焦点来进行对话拍摄也是常有的技法,很简单,前后径向的人物,哪个讲话,哪个作重点,焦点就放在哪个上,如果,人物讲话变换了,那么,焦点随之联动改变,这样,通过镜头的主观焦点的改变,自然引导观众的收视重点的改变,也是非常流畅的无剪辑拍摄技法,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个技法最好配合跟焦师的参与,现场站位构图完毕之后,跟焦师确定焦点变化的准确位置,拍摄中,随时和摄影师配合,实现焦点的精确改变和跟踪。
控制曝光
多人拍摄的曝光,也要尽量使用同样的光圈数据,这样,整个画面的明暗反差和影调都会趋于一致,由于现场环境光线或者人工光源的照射方向是一个,那么,对话双方不可能是同样的亮度,与光的夹角也不同,此时,使用同样的光圈,可以把对话双方的真实光线环境如实地展示出来,或明或暗,都要符合真实的光线效果。不要采用对着双方的面部分别调整曝光,那样单独看来,人物曝光是完美了,但组合剪辑之后,其实光线效果不是那样,就失去了利用光线渲染气氛的目的。
白平衡的统一
白平衡的正确,对画面整体的色调非常关键,前期拍摄尽量使用标准的白平衡,整体色调再到后期制作去完成。多人拍摄的调整白平衡,要以主要光源为主,同一场景下,使用统一的色温标准,不能对多人进行分别调节。在统一的白平衡下,不管多个人物处于什么样的光线下,或冷或暖的色调,都是这个主要光源下的真实反应,这种冷暖色温的对比,也是一种拍摄技巧。
如果是多机位同步拍摄,最好选择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摄像机,摄像机的新旧程度也尽量保持接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白平衡的多机统一。因为,不同品牌型号的摄像机,画面的白平衡多少有些偏差,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混编起来,画面的色调很难组合到一起,给后期校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机位视角的对应
多机位和单机位拍摄多人对话,机位的视角很重要,这要根据预先设定的大致镜头剪辑要求来确定。原则是,对应双方的人物角度也要用摄像机来呼应,不要因为分镜头拍摄,或者间隔拍摄就忘了角度,场记也要做好记录,以便于后期剪辑完美连接。
举个例子说,对应的双方,一个人向下看,那么,机位是向上拍的,而对应的另一个人向上看,摄像机则是向下拍摄。这个对应的视角就是人物的视线高度,摄像机只是人物的眼睛,摄像机的上下运动改变视角,就相当于人物的上下俯身,此类对应视角的拍摄要求摄像师务必准确找好机位才行。
现场录音的平衡
录音环节也是不能忽略的,要是采用现场同期音录制,话筒要放置在多人对话的中间位置,或者随着对话双方说话而适当地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画面中所有人物的同期音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录音电平范围之内。不会产生忽大忽小的声音。如果是对话人物离摄像机远近不同,那么,录音和画面也要同步,就是要保证离摄像机近一点的人物声音稍大一些,稍远离镜头的人物就稍小一些,这些声音都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声音也是要符合立体感的规则。
要是采用摄像机随机MIC录制现场音,避免使用自动录音控制,自动录音拍摄多人对话,很容易产生忽大忽小的现象,应该采用手动电平控制。实拍前,把音频设置为对话中最高音量的人物的电平,这样,不会发生过爆的音频。同时,也要注意,随着景别的变化,也要变化音频的大小比例,大景别声音稍低,小景别声音稍高,引导观众通过声音理解画面中人物对话的现场气氛。
布光的真实性
布光是影视拍摄最基本的技术,那么,光线的真实性就需要仔细安排布置,失去了真实性的环境光,单纯地仅仅是照亮主体,显然是太粗糙了。多人对话的布光,应该先安排人物站位和对应的大致方向,然后以双方的面部安排光线强度,除主要光源外,可以利用反光板或遮光板,控制局部的明暗度,调整高光和暗部都处于摄像机拍摄的动态范围之内,保证画面的曝光灰度都能同时表现出来。在强调光线的真实性的同时,要通过监视器观察反差和细节表现。
布光不能遮挡多人的面部,这也是一个基本要求,除非特别创意,大多都要把对话双方的表情和语言暴露在光线之下,防止一方的走动或者肢体语言遮挡另一方的光线,如有可能,最好给对话双方明亮的眼神光,这样画面会更生动提神。
辅助器材的应用
多人对话拍摄,也要用到很多辅助的器材,比如,轨道可以改变对话的轴线,可以再运到中拍摄对话双方的状态,用环绕的方式表现双方热烈或激动的对白。利用减震器可以跟踪对话双方在行走中的对话,随时也可以改变摄像机的想走路线和方向,多角度拍摄对话人物的动作并不露痕迹地转换对话主体。摇臂也可以使用,从单一人物的对话摇到更多人物的对应画面。其他,反光板可以补充对话人的面部光线或者降低人物的周边灯光照度。
这些众多辅助配件,恰当使用之后,会为对话的画面增加动感,视觉趣味性提高,尤其是较为枯燥的对话,最好使用辅助器材,让画面运动起来,避免长时间对话给观众尴尬的感觉,当然,运动的画面只是辅助表达的一种方式,也不能为了运动而运动,频繁地明显地画面运动,反倒会干扰主体对话内容的传达,一动一静,需要导演去把握,根据对话的情节和气氛来适当地去控制,不能古板教条去拍摄。务必要因地制宜、应时而动。
轴线原理和越轴的技巧
轴线原理,也叫做三角形原理,这是影视拍摄多人对话的基本原理,绝大多数镜头的剪辑都要符合这条原理,画面剪辑之后,才能保证是正常的观看视觉。
简单说轴线原理,就是对话双方和摄像机是三角形站立,那么,摄像机分别拍摄对话双方的分镜头时,都要处于双方潜在的那条连接直线的一侧,称为同轴拍摄,如果,摄像机第一个镜头在双方轴线的左侧,第二个镜头跑到双方轴线的右侧,这叫做越轴,越轴之后拍摄的画面和同轴拍摄的画面是很难剪辑成一组镜头的,需要特别的越轴语言和其他中间镜头进行转换连接。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要采用同侧同轴的拍摄机位,也就是,这个三角形当中的三个元素不要改变位置关系,改变的仅仅是画面视角的变化,这才是合理的。
再细说一下,同侧轴线拍摄时,摄像机拍左面的人物,人物视线是向右看的,摄像机拍摄右面的人物,人物视线是向左看的,这样的镜头剪辑合成之后,就是很自然的对话关系了,视线方向正好相对。反过来,要是摄像机拍完左面的人物向右看,越过轴线拍摄右面的人物,结果,那个人物的视线也变成了向右看,这样的越轴拍摄,剪辑时候无法把这两个人物的对话拼接到一起,因为,他们的视线是相同的,不是对应的。
如果非要越轴拍摄,那么,还有很多越轴拍摄的技巧,有机会我们详细再说。
轴向原理与越轴技巧
什么是轴向原理
任何被称为艺术的东西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形式本身所具备的区别于其他表达形式的独特魅力,二是实现这种艺术的最基础的表达技巧。只有这二者兼备,才能看作是合格的艺术形式。
影视摄制当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光、影、音效讲述故事,力求创作者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的共鸣。那么,摄制创作过程中,必然要用到一些技术技巧,这些技术层面的涵盖范围很广,这次我们就一起了解,在拍摄中最基本的轴向原理和机位的设置,这是影视剧情镜头设计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摄像师必须掌握的表达方式。
所谓轴向原理,也有说法叫做“三角形原理”,简单说,在拍摄多人对应镜头时,采用多机位或者单机位分镜头拍摄的情况下,被拍摄的对应双方之间存在了一条虚拟的关联直线,可以称为轴线,而摄像机则是独立的个体,与这条虚拟的轴线两个顶点,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关系,摄像机无论在这条虚拟直线的哪一边,都是三角形的。
这条直线被看做是一条轴线,摄像机这个点就是围绕这个轴线,在180度范围内运动,大多数情况下,摄像机必须位于这条轴线的一侧进行拍摄,而同一组镜头,如果摄像机跨越这条中轴线,跑到另一边,称为越轴。
之所以要求摄像机必须位于同一轴向,因为,只有这样的视角,多机位或者分镜头的拍摄在后期剪辑中,才能组成逻辑合理的关系镜头,才能让观众很舒服自然地接受。如果,没有技巧地进行越轴拍摄,画面的主体朝向和镜头关系就变得混乱,强行剪辑之后,除非特殊效果需要,否则会让观众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当然,也不是说,这条轴线不可逾越,大量的镜头拍摄实践中,都是要越轴拍摄的,只是,必须使用一些越轴拍摄的技巧,才能让镜头组合天衣无缝。
有关轴线原理的应用
在剧情片这类涵盖故事情节和人物环境关系的影片中,轴向运用比较严格,大多数情况下,摄像机都是按照这条轴线进行布置,有利于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剧情环节,防止因为镜头的变化较大,炫耀了技巧,失去了欣赏性。
而在广告、MV、新闻等短平快的影片类型中,越轴则成为常见的一种手法,通过不稳定甚至不规律的越轴,让观众的视觉产生跳跃性,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并不会影响这类节目的实际表达效果,甚至会起到独特的气氛渲染效果。
无论什么拍摄原理,掌握它,灵活控制它,为了影片题材本身的表达需要,该按部就班地保持经典轴向关系就保持,该快速跳跃就大胆应用,切不可顽固于什么刻板的教程,最终的表达效果是唯一的检验标准。
物体与物体的轴向关系
拍摄两个或更多物体的镜头时,也是存在轴向关系的。比如,前景和背景存在两个物体,大全景时,前景位于画面的右面,背景位于画面的左面,这样,当单独拍摄这两个物体的近景或特写镜头时,前景最好依然位于画面的固定位置,只是景别发生了变化,而背景同样道理,拉近以后,也要放在画面的左侧。这样不同景别的镜头,按照标准的轴线原理拍摄,后期剪辑之后,画面非常流畅自然。
如果画面中的前景或背景其中之一,或者同时越轴拍摄,这样就产生了画面剪辑之后,物体景别变化了,而在画面中的位置也左右跳动,这样组合编辑镜头,看上去会很怪异,同样的道理应用到人物拍摄中也是一样的,此时需要的是越轴处理才行。
人物与人物的轴向关系
人物之间和摄像机形成的虚拟三角形轴线,是决定了轴向的主要参考线。无论采用内反拍还是外反拍,轴向原理要求,摄像机务必要在轴线的一侧,此时,分镜头或多机位拍摄的画面结果是完全呼应的,人物位于画面的位置和面部的朝向都是相对的,组合镜头之后,观众会感觉到这两个人物在对话,是一组连续的故事情节。
在符合轴向关系原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多人物分时间拍摄,可以让档期无法安排在一起拍摄的演员,分别拍完自己的内容,后期剪辑之后,看不出任何痕迹,只要避免两人同时正面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即可。这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方法,但是对灯光、场记和服装道具等配合部门要求就高了,务必确保准确记录轴向关系才能对位完整。
内反拍的机位设置
内反拍和外反拍是拍摄双人或多人对话常用的两种机位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也会演变出一些特别的效果。
内反拍,是指在对话双方的轴线一侧,摄像机位于两者之间,镜头分别朝向对话双方,就像对话双方的眼睛视角一样,摄像机完全是一种主观的直接对视,此时,画面中只出现一个人的镜头,分别拍摄各自的单独镜头,组合之后,就是一组标准的内反拍技术动作。
内反拍要求摄像机尽量模拟和接近对话双方的视角,比如,高大一方的机位稍高一些,这样,观众会感觉到真实的人物高度和视角关系。而矮小一方向上看的感觉,也需要摄像机用稍低的角度向上看高大的一方。
内反拍的机位可以根据实际对话双方的距离进行安排,当对话双方较远时,使用全景或者中景表现双方距离感。而如果双方较近距离,那么,可以利用长焦拉近或者近景和特写表现人物关系。同时,保持相对固定的曝光光圈、色彩、影调和背景虚化的程度,这样镜头组合之后才会完美。
另外,如果双方距离非常接近,几乎挨上了,那么,物理上,已经不存在内反拍的可能性了,此时就不能强行采用内反拍分镜头拍摄了,那样会给观众的距离感造成错觉。
内反拍在新闻人物采访之类的节目中也是经常采用的,采访对话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内反拍提供了可能,而视角上的平等则是采访节目的基本要求,因此,机位可以采用固定高度,固定视角进行设置,为体现采访的公平和对等,如果对话双方高度差距较大,建议在内反拍时,以眼睛的高度为标准,采用平视角度调整机位高度,如此拍摄之后,观众会淡化身材高度上的差距,而接受这样平等的对话画面。
外反拍的机位设置
外反拍,是指在对话双方的虚拟轴线一侧,摄像机位于两者相对的空间距离之外,视角比内反拍更客观,就像一个旁观者在客观观察对话双方的情节。这个机位中,必须同时出现两者的身影,其中一人为画面中的主体,另一个人是前景或者背景的陪体。
外反拍中,人物始终位置保持在固定的画面一侧,而变化的对应机位,只要在轴线一侧,就能完成对应镜头的拍摄和剪辑合理性。
由于外反拍是一种有利于对话主体之外的客观视角,它的机位高度可以灵活一些,未必严格遵守内反拍那样主体视角高度。
外反拍的前景可以捎带一点人物的身影轮廓,也可以安排较大人物陪体的面积,让对应一方处于较小的画面空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主观表达意识。那么,这样的拍摄一定要根据画面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进行策划。比如,较为强势的一方,在画面占据较大的面积,那么,对应一方的外反拍就要相应地减少在画面中的比例,剪辑之后,才会取得明显的甚至强烈的视觉力量。其原则是,画面就那么大,怎么分派外反拍时的主体比例,完全取决于情节的需要。
新闻采访类节目,也可以使用外反拍,一般性常识是,让对话双方的画面比例相等,这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原则。如果,想突出被采访对象的形象或风格,可以适当采用增加被采访对象画面比例的办法来解决。在同一组同一对象的采访拍摄中,尽量使用一致的画面比例分配原则,不要忽多忽少。如无特殊必要,尽量减少陪体在画面中的面积,这样既可以突出主体,又能避免给观众带来不必要的视觉干扰。
内外反拍结合使用
很多时候,这两种拍摄方式都会出现在同一组镜头中。内反拍可以作为主要表达的视角,大部分镜头采用这个机位,而外反拍则跳出这个主观视角,采用围观的视角客观交代现场的环境气氛和人物关系,对转折性的情节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比如,当内反拍镜头组合中,对话中的一方要离开镜头出镜。此时,如果仅仅采用内反拍的话,离去一方的动作表达并不完整,视觉上也不够强烈的对比,没有动静之间的对比,离去的动作被弱化。
如果,此时切换到外反拍镜头,这个离去的动作就相当突出而明显了,一方静止不动,在外反拍全景模式下,离去一方的动作在静止方的对比陪衬下,具有很大的张力。可以直接在一个固定外反拍的镜头下,离开画面,这种出镜处理显然比单纯的内反拍要客观得多,表现力也是在内外反拍结合使用中得到加强。
内外反拍的结合使用,也可以给画面的节奏和压力提供调整的机会。当内反拍对话双方处于紧张或者持续的交流状态时,加入同轴向的外反拍镜头,可以起到舒缓一下节奏,调节放松一下气氛的作用,也可以作为情节转折或切入第三方加入镜头的预备镜头,当由内反拍过渡到外反拍之后,第三方或者环境因素的加入,实现了顺畅地转场,以便于下一场景的剪辑组合。
影视拍摄总是要节奏鲜明、张弛有度的,不能一味地采用一种节奏。没有变化的直接影响,就是会让观众因为持续紧张而感觉到压力,或因为持续的放松而产生倦怠,这两种都不是影视表达所要追求的目的。
当内外反拍结合使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轴向原理,内反拍镜头加上一个越轴的外反拍镜头,是无法顺畅组合的,也是交代不清、令人莫名其妙的画面感觉。如果需要这样处理,最好使用中间的越轴镜头或其他越轴的办法进行解决。
当内反拍的机位设置为和轴线平行运动,也就是,镜头朝向垂直于轴线分别拍摄对话双方,这个方式就是内反拍衍生而来的,同样,外反拍去掉前景或背景中的陪体,一样可以获得这个角度。它可以单独拍摄个人主体,也可以同时侧面表现两个主体的对话,这个机位是一种内外反拍的中间机位布局。在同样遵循一条轴线的原则下,这个平行于轴线的机位某种意义上看,是区别于内外反拍的。
如果摄像机的镜头朝向和轴线平行,甚至完全重合,这样的内反拍,就是完全人物的正面对话,人物位于画面的中央即可,对等双方都位于画面的中央位置,这样的镜头具有相当强烈的冲击力,画面中的人物虽然是直接在相视对话,其实,更有一种和观众直接对话的镜头力量,观众身临其境,就行自己置身于情节中,不断充当和改变对话双方的身份,这种主观性很强的镜头,非常适合正式的、严谨的、情感丰富的内容、或者具有相当压迫感和紧张感的情节表现。
当外反拍中,一个人物转身面对镜头,背对另一个人物,两个主体均朝向镜头时,这个依然是外反拍,让两个主体同时位于画面左右部分,通过焦点变化虚实,交代说话的主体,这种拍摄方式也是很常见的。当采用这样的外反拍时,人物的大小虚实程度,取代了真实的距离感,利用长焦距可以压缩人物之间的距离,虚实恰当的话,表现人物相互的表情和细节非常有效。需要注意的是,采用16∶9画幅比例比4∶3画幅更容易掌握构图,而人物在对话中,一定注意不要轻易改变画面位置,不要做大幅度的左右运动,这样才能保证画面的稳定,人物也不会轻易出镜。
越轴的技巧
终于说到越轴了,前面提到的轴线原理,是典型的常规影视镜头拍摄技术,我们之所以要求不要轻易改变轴向,跨越轴线,都是因为,未经任何越轴处理技术辅助的话,生硬的越轴拍摄,会给后期制作带来麻烦,严重的可能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
遵守轴向拍摄,并不代表轴线不可逾越,恰恰是,使用一些常用的越轴方式,适当时机改变轴向,对镜头含义的表达会起到活动的、生动的、灵活机动的作用。
[ 利用摄像机自身的运动实现越轴 ]
当我们使用轨道、减震器等运动辅助器材拍摄双人对话情景时,可以利用摄影机的缓慢均匀的运动过程,自然顺滑地从轴线一侧运到到另一侧,由于对话内容和双方的情绪表达在吸引着关注的注意力,这个越轴的过程并不会造成多大的视觉影响,从未实现无缝的越轴动作。
摄像机跨越轴线,可以是内反拍状态下进行,也可以是外反拍状态下进行。一旦越轴成功之后,就要在接下来的镜头中,使用最新跨越过去的那个轴线进行三角形布局拍摄,不能过于频繁地反复越轴,那样就太混乱了。
越轴之后,画面的背景改变了,此时要注意背景元素中不要出现穿帮的景物,一些现场的布光和道具都要事先安排妥当,越轴的轴线两侧和背景都要设计好。
[ 利用人物运动实现越轴 ]
也可以保持摄像机不动,在外反拍的布局情况下,都可以让人物围绕在镜头,通过自然行走的状态,把人物之间的虚拟轴线跨越摄像机,这样,镜头会随着人物行走同步转动朝向,也就是轴向在运动中悄然改变,内外拍反拍都可以实现。越轴之后,对应双方在画面中的位置也自然发生了左右互换,视线方向发生替换,当然,背景也随着改变了。
人物的走位运动的过程需要实拍之前进行反复确定,行走的路线和方向角度、起始点、还有行走的速度都要根据实际剧情需要随机而变。
[ 利用中间镜头或空镜头越轴 ]
在不改变人物和机位运动的情况下,可以在想要越轴的两个镜头之间,加上一个大远景的中间镜头,或者空镜头,让观众的视觉暂时离开对话双方,这样,当这个中间镜头结束之后,观众在毫无跳跃的切换中,自然地改变了画面的轴向,这种越轴方式也是常有的,因为中间人物的对话和其他相关信息没有停止,虽然画面中间插入一段,其实,观赏角度上看,内容并没有中断。
[ 利用第三方插入镜头进行越轴 ]
当主机位拍摄对话双方时,可以利用摇臂、升降机等其他第三方视角的镜头,插入到刚才的画面中,利用摇臂镜头的自然画面运动,很方便地实现从轴线一侧转移到另一侧,而主机位的摄像机和对话人物主体可以不用运动,自然在两侧轴线之间跨越拍摄,越轴的人物完全交给第三方的插入镜头去完成。
此方法也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不宜频繁使用摇臂视角,那样给人一种刻意的做作感,好像为了越轴而越轴似地,是不可取的。但是长时间的相对枯燥的画面中,适当利用运动镜头进行越轴,则是有效缓解收看疲劳的好方法。用与不用,还是取决于画面的需要。
[ 利用参考轴线越轴 ]
如果对话双方的轴线之外,存在另一条相对运动的轴线,那么,可以利用那条轴线的运动过程,实现越轴。比如,对话双方的背景中有一辆汽车由远到近运动而来,当汽车在画面中的位置从一侧运动到另一侧出镜的时候,是越轴的最好时机,接来下直接越轴拍摄之后,汽车成为参照物,它在镜头里一直向前继续运动,此时,汽车的运动方向并没有改变了,依然是在它的轴线上运动,而存在两条轴线的画面中,对话双方这条轴线则实现了越轴。这种画面让观众也是很容易接受的。观众的视线就和运动的汽车形成固定的轴向关系,对话人物的越轴也就很符合常理了。
[ 利用正面镜头或者特写镜头越轴 ]
正面相对的镜头,是摄像机朝向和轴线平行的镜头,此时的机位位于轴线的正中间,它运动到轴线的哪个侧面都是可以的,也是最低限度减小观众视觉跳跃的方式之一。那么,当需要越轴的时候,加入这样的正面镜头,接下来拍摄另一侧的越轴之后的镜头,观众也会在人物视角朝向的变化中,接受越轴的过程,并不会感到太突兀。同理,越轴之后,对画面影响最大的是背景的变化,跳跃过大的背景对观众的影响最明显,那么,当我们采用特写甚至大特写拍摄对话双方的时候,此时的背景元素在画面中几乎可以忽略,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背景元素变化不大的时机,用大特写相互连接实现越轴,再过渡到其他景别。
关于影视拍摄中的轴向原理和越轴技巧,还有很多需要大家认真研究和仔细实拍的地方,给大家的建议是,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尽量按照标准的轴线原理进行拍摄,如果必须越轴,那么一定要掌握好越轴的办法,没有把握的事情就算了。还有一些例外,如果你刻意追求轴向的不合理,刻意制造一种纷繁复杂的画面构成,或者因为事件的真实性需要,必须改变轴向,那都是可以的,所有表达的目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规律和打破规律都是创作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