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不宜过度“包装”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校园招聘拉开了帷幕,又一届的毕业生开始了奔波的求职路。为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不遗余力,甚至不惜“血本”。由此,各高校周边的发型室、快照店、服装店也随之迎来了销售的旺季。
  为了谋得好职位,不少求职者热衷于豪华“包装”。应该说,想法不错,但笔者觉得“包装”过度,是浮躁心态的体现。求职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大多没有经济能力,“豪华包装”的成本最终都由父母掏腰包。而且,正规、理性的用人单位可能会对学生不切实际的“包装”“美化”产生反感。所以,套用一句广告词,何必把简单的事儿弄复杂呢?
  求职的过程本就是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相互了解、考察彼此是否适合的过程,如果一方过度地修饰自己,以至于掩盖了自身的本来面目,也许能够一时侥幸过关,最终不欢而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事实上,为降低误录新人的风险,很多HR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形象也许并不十分出色,但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真实地符合用人要求的求职者。那么,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一定实力的求职者,该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进入HR的法眼呢?
  从心理学上讲,在没有与人交谈前,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最初的20秒,而最初的20秒确实是由外表形象所决定的。实践中,许多求职者逮住面试的机会,就把自己打扮成个Model,时髦、前卫的服饰几乎把考官“雷”倒。笔者以为,“人靠衣服马靠鞍”,美丽确实是一封无形的介绍信,但HR也是从最初的求职者成长起来的,很能理解应届毕业生的经济状况。在很多HR的眼里,制作“时尚简历”、置办名牌服装、购买高档化妆品或找专业人士设计形象、做美容等,完全是“画蛇添足”,何况,人的素质是由内在实力和外在气质综合而成的,内在的素质包括知识和技能素养,是求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不是通过“包装”就能显示出来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求职者,如果确实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才学本领,完全可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又何须寄希望于厚重的简历、华丽的服饰、迷人的身材、诡异的促销呢?平心而论,“求职成本”过高其实是自己折腾自己。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对教学各种界定分析的基础上,主张从“教学生学”的意义上来认识思想政治课教学,并对“教学生学”进行了新的解读,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内涵;对新课改理念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生学”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新课改教学生学   [作者简介]陈小红(1976- ),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
[摘要]文章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特点,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基本功能研究出发,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的类型和特点,阐述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艺术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艺术  [作者简介]程伟(1979- ),男,河南博爱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河南焦作454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
有什么样的岗位,就会有什么的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岗位设置是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员安排和资源配置。很显然,从一所学校的岗位配置中,能够清晰地看出该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状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理应以此为中心进行岗位配置,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  然而,受限于现有体制机制,从2009年开始启动的高职院校岗位设置却呈现出“三多”现象, 制约了高职院校管
据4月19日《中国教育报》报道:近来,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斯坦福等国外名校的网络课程风靡网上,哈佛教授“公平正义”课、耶鲁教授“哲学与死亡”课的视频点击率极高。  中国高校也相继推出网络课程,从4月开始,复旦大学的部分课程和讲座内容陆续在网上开放,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一些课程,也都被录制成视频放到网络上,但影响力却远不如国外名校的开放课程。  从2003年始,中国高校开始精品课建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