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长期的讲问,容易抹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加强词句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二、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培养阅读能力
1.自由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首先是整体感知。学生有对新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新课开始,解题的时候,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他们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如《秋天的雨》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看到题目跃跃欲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提出来了,我把握时机布置学生按以下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的问题。(3)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生字词。学生能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2.抓住重点,理解性朗读
处理问题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阅读也是如此。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细细地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因此,应该提倡一课一得。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抓住阅读的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首先:读准语气
课文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及人物的心理叙述。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很好地体现任务的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陶罐和铁罐》一文,通过描写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德。如果启发学生读好他们的对话,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了。于是,我这样指导学生朗读:(1)自由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找一找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2)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3)尝试读,指名读,想想用什么语气读。(4)自由读,要读出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5)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运用不同语气读,使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尊重别人友好相处。通过朗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次:把握语速和语调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锉直接影响着感情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是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是用低沉的语调,突发情况、激烈的场面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有时要交叉运用。如《陶罐和铁罐》。读铁罐的语句要带着傲慢,轻蔑的语气,且声调要高,语速稍快。读陶罐的语句声调要平稳,语速稍慢,才能表现出它谦逊的品格。这样教学以朗读作为理解、体会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自己辨别领悟人物的心境,真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今共识。
3.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加以感悟。如学完《秋天的雨》一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这时的朗读虽然不用花很多时间,却能把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单位:瑞昌市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是与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悖的。长期的讲问,容易抹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加强词句训练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
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首先要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二、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培养阅读能力
1.自由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阅读教学一般要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因此,阅读教学首先是整体感知。学生有对新知识特别感兴趣的特点,我在教学新课开始,解题的时候,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他们饶有兴趣地去朗读课文。如《秋天的雨》一课,我板书课题后,就引导学生提问题。学生看到题目跃跃欲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秋天的雨是什么样的?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提出来了,我把握时机布置学生按以下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的问题。(3)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生字词。学生能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从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2.抓住重点,理解性朗读
处理问题既要照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阅读也是如此。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细细地全部消化,吸收,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因此,应该提倡一课一得。要让学生每节课真正有一点实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词语,一句话的含义,一段课文的背诵,或者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都应该抓住阅读的重点,启发学生进行理解性朗读。
首先:读准语气
课文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中一般有人物的对话及人物的心理叙述。这些对话和叙述能很好地体现任务的特点,这就是课文的重点。如陶罐和铁罐》一文,通过描写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德。如果启发学生读好他们的对话,就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了。于是,我这样指导学生朗读:(1)自由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找一找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2)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3)尝试读,指名读,想想用什么语气读。(4)自由读,要读出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5)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通过运用不同语气读,使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尊重别人友好相处。通过朗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其次:把握语速和语调
语速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锉直接影响着感情表达。学生能用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课文,意味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一般来说,高兴激动是用高昂的语调,悲伤难过是用低沉的语调,突发情况、激烈的场面语速快一些,自然的叙述语速平缓一些,有时要交叉运用。如《陶罐和铁罐》。读铁罐的语句要带着傲慢,轻蔑的语气,且声调要高,语速稍快。读陶罐的语句声调要平稳,语速稍慢,才能表现出它谦逊的品格。这样教学以朗读作为理解、体会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自己辨别领悟人物的心境,真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今共识。
3.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碎的。要真正达到口诵心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加以感悟。如学完《秋天的雨》一课,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这时的朗读虽然不用花很多时间,却能把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作者单位:瑞昌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