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好的翻译就是译者要与作者产生“共鸣”,不仅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写作风格也得实现再现。鉴于翻译是译者的实践活动,本文选择了精神分析的视角对译者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进行解读。
【关键词】翻译 精神分析 风格再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16-02
风格是独特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Nida将翻译定义为“在受体语言中再现与源语言信息相当的壁橱自然,首先是在意义上,其次是在风格上。”他对翻译的定义表明了在翻译中再现原作风格的必要性。也就是说,译者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翻译风格;相反,他们应该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忠实于作者的写作风格。以杨宪益翻译皮格马利翁为例:
1.Pickering:Does it occur to you, Higgins, that the girl has some feelings?…Will you please keep to the point, Mr. Higgins. I want to know on what terms the girl is to be here.
辟克林:息金斯,你没想到这个姑娘也有她的自尊心么?……息金斯先生, 回到正题好不好。我要知道这姑娘在这儿到底是什么待遇。(杨)
2.The Flower Girl:I aint done nothing wrong by speaking to the gentleman. Ive a right to sell flowers if I keep off the kerb. I’m a respectable girl: so help me, I never spoke to him except to ask him to buy a flower off me.
賣花女:咱跟那位先生说句话不能算是做坏事呀,咱买花也不犯法,又没在人行道上。咱可是正经人家的女孩子。帮帮我,咱也没说别的,就是请他买一枝花。(杨)
很明显这两个版本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第一个例子的句子是皮格马利翁的皮克林说的。他是上流社会的绅士,语言礼貌、正式。他称呼丽莎为“女孩”,这显示了他对女人的尊重。在与希金斯交谈时,他使用了许多标准、礼貌的词语比如“will you please”“on what terms”。第二段的话是由卖花的女孩丽莎说的,她要求一位绅士买她的花时,把他当成了一个会向她收费的警察。丽莎以卖花来维持生活,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说的语言粗俗而不合语法,比如“I aint done nothing”。杨在再现这种风格时,相应地用正式标准的词语翻译了第一段,比如“姑娘”,“什么待遇”,还原了原文所描述绅士形象。第二次翻译中,他把“I”翻译成了“咱”而不是“我”。“咱”是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个词,既可以表示“我”也可以表示“我们”,准确地再现了卖花姑娘没受过教育的花童形象。
弗洛伊德曾说,大脑涉及到意识体验的三种结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翻译作为一项人类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历经无意识到意识的转换过程。精神分析学认为,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经常发生的是:有部分病人其实不想被治愈。弗洛伊德将这种“不想被治愈”的抵抗描述为“一种独立于主体自觉意愿的力量,它拒绝配合研究”。这种经历很容易与翻译相关联。首先,可以说,原文本身一直抵制翻译,它不想被翻译,以其复杂性逃避翻译,尽最大努力向译者隐藏大量的内涵。第二,由于文本的性质,引起并充满争议,甚至读者也经历了一定的抵制。因此,第一个困难,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反抗的经历,是对作者使用的语言,风格的习惯。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很正常的。然而,在好的翻译中,译者的任务是再现作者的思想和风格。随着移情过程的进行,译者必须意识到并抑制自己无意识的创作欲望。
参考文献:
[1]Freud, S.“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in Freud Library: Art and Literature. London: Penguin, 1990:18-19.
[2]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08.
[3]杨宪益.卖花女.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7.
作者简介:
郭灿(1986.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翻译 精神分析 风格再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16-02
风格是独特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Nida将翻译定义为“在受体语言中再现与源语言信息相当的壁橱自然,首先是在意义上,其次是在风格上。”他对翻译的定义表明了在翻译中再现原作风格的必要性。也就是说,译者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翻译风格;相反,他们应该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忠实于作者的写作风格。以杨宪益翻译皮格马利翁为例:
1.Pickering:Does it occur to you, Higgins, that the girl has some feelings?…Will you please keep to the point, Mr. Higgins. I want to know on what terms the girl is to be here.
辟克林:息金斯,你没想到这个姑娘也有她的自尊心么?……息金斯先生, 回到正题好不好。我要知道这姑娘在这儿到底是什么待遇。(杨)
2.The Flower Girl:I aint done nothing wrong by speaking to the gentleman. Ive a right to sell flowers if I keep off the kerb. I’m a respectable girl: so help me, I never spoke to him except to ask him to buy a flower off me.
賣花女:咱跟那位先生说句话不能算是做坏事呀,咱买花也不犯法,又没在人行道上。咱可是正经人家的女孩子。帮帮我,咱也没说别的,就是请他买一枝花。(杨)
很明显这两个版本的语言风格完全不同。第一个例子的句子是皮格马利翁的皮克林说的。他是上流社会的绅士,语言礼貌、正式。他称呼丽莎为“女孩”,这显示了他对女人的尊重。在与希金斯交谈时,他使用了许多标准、礼貌的词语比如“will you please”“on what terms”。第二段的话是由卖花的女孩丽莎说的,她要求一位绅士买她的花时,把他当成了一个会向她收费的警察。丽莎以卖花来维持生活,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说的语言粗俗而不合语法,比如“I aint done nothing”。杨在再现这种风格时,相应地用正式标准的词语翻译了第一段,比如“姑娘”,“什么待遇”,还原了原文所描述绅士形象。第二次翻译中,他把“I”翻译成了“咱”而不是“我”。“咱”是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个词,既可以表示“我”也可以表示“我们”,准确地再现了卖花姑娘没受过教育的花童形象。
弗洛伊德曾说,大脑涉及到意识体验的三种结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翻译作为一项人类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历经无意识到意识的转换过程。精神分析学认为,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经常发生的是:有部分病人其实不想被治愈。弗洛伊德将这种“不想被治愈”的抵抗描述为“一种独立于主体自觉意愿的力量,它拒绝配合研究”。这种经历很容易与翻译相关联。首先,可以说,原文本身一直抵制翻译,它不想被翻译,以其复杂性逃避翻译,尽最大努力向译者隐藏大量的内涵。第二,由于文本的性质,引起并充满争议,甚至读者也经历了一定的抵制。因此,第一个困难,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反抗的经历,是对作者使用的语言,风格的习惯。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是很正常的。然而,在好的翻译中,译者的任务是再现作者的思想和风格。随着移情过程的进行,译者必须意识到并抑制自己无意识的创作欲望。
参考文献:
[1]Freud, S.“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in Freud Library: Art and Literature. London: Penguin, 1990:18-19.
[2]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08.
[3]杨宪益.卖花女.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7.
作者简介:
郭灿(1986.1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