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一切在进行当中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anlongb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漫画虽然小众,但在欧美国家蓬勃发展,出版社或美术馆甚至将其作为一种当代艺术来出版和展览。而大陆似乎一直不见响动。大陆市场的漫画长期以日本或商业漫画为主,直到2010年,一部名为《SC3》的独立漫画集在法国安古兰漫画节获“另类漫画大奖”,大家才恍然惊觉大陆独立漫画“突如其来”的风采,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
  SC,是“SPECIAL COMIX(特别的漫画)”的意思。第一册《SC》,采用的是“STREET COMIC(街头漫画)”和“SECRET COMIC(秘密漫画)”的双重含义,待到《SC2》,重新定义为“SPECIAL COMIX”,并且雏形渐成。
  从表现主义向内探索
  唐彦自费出版第一本《SC》,是在2004年。SC的另一位主创人员烟囱在接受访问时回忆,唐彦和同好者当初便是从BBS等网络平台活跃起来的。那几年,大陆有一股反对日式漫画泛滥性创作的潮流,反思本土文化创作的特性。烟囱当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期间便曾参加反日式漫画社团“绿校”。在网络兴起的最初几年,BBS等网络平台上集聚了一批尝试欧洲地下漫画或者其他风格的创作者和作品,倡导用新的表现形式来打破大陆当时千篇一律的日式漫画风格。同时,当时有一股做同人志(编注:来源于日语どうじんし,指由一群同好共同创作出版的书籍、刊物,多意指漫画或与漫画相关的周边创作)的风气,唐彦便以图书出版的形式将作品结集。
  2007年,烟囱、胡晓江、张迅加入团队,SC开始正式运作。四位主创中,烟囱、胡晓江和唐彦轮流负责约稿和审稿、联系客户,张迅则负责淘宝网售卖等发行以及北京以外地区的推广。烟囱在北京,另外三位则在南京,日常工作就用电话、电子邮件、MSN沟通。
  与《SC》的自由创作不同,2007年的《SC2》以“恐惧”为主题。2009年,《SC3》以“前途”为题,除了部分约稿的作品之外,增设了投稿部分,开始向大众开放征稿,以期作品的多元化。2010年,《SC4》以“意外”为主题,云集了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的作品。SC每一期的主题,都由主编选定。“我们每一期都会有一个主编,主编会定一个选题,告诉大家为什么做这个选题,有什么意义,给其他四个编辑看,大家再商量这个选题的可行性。”烟囱说,定下选题之后,主编会根据自己的趣味来约稿,其余部分则对外征稿。编辑从内容、画面、分镜考量作品,投票进行择稿。
  而因为烟囱等四个人的品味太相近,所以在四期之后,SC希望邀请到其他人来做主编,更换口味,期待更多思维的碰撞,激发更多的可能性,这便是《SC5》邀请香港漫画家智海加入,担纲主编一职的原因。就像当初《SC2》的宣传卡上写的那样:“倡导新鲜和锐气,打破读物温吞的僵局”,无论在主题内容、技法形态、装帧设计、阅读体验方式上,SC不断突破自己的创作底线,作者由《SC》的16位到《SC2》的49位,页数由《SC》的176 页增至《SC3》的660页,当时文案上戏谑地说:“如果您没有怀揣方砖出门的习惯,不推荐随身携带,不建议在公车上阅读。”当然作品也越来越成熟,逐渐树立起作为独立漫画的特色。从原先纯粹画作风格和形式感的追求,转变为强调向内的探索与审视,承载真实的镜像,找到自我的存在价值。
  当然,能够坚持和事成以及这些改变则又仰赖四个人相近的趣味,能够集合四人之力,专注于这一件事情。虽然,因每个人的工作和创作因素,SC的周期不定,但从2004年到2012年,已经出版了五本,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流程,而且在国际上也颇有些名气。
  newliu
  动画从业人员,画油画也画漫画。
  象牙塔
  SC3、4、5里的作者,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
  现在燕郊生活,以接动画和插图的活儿为生。
  依附于个体经验的创作
  烟囱说:“我觉得现在大部分收到的作品比以前好多了。因为以前刚开始做的时候,大家比较倾向于对欧洲地下漫画的模仿。现在是做我们自己的独立漫画。”
  中国式的独立漫画,并不是早期丰子恺、张东平、徐进、雷雨田等前辈的讽刺漫画或者四格漫画,而是从欧洲地下漫画模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漫画语言/技法的创作形式。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说:“漫画在中国属于一种幻想性的社群文化,代表了新的成长变化,即从日常生活中体会社会政治。”而SC中这一批80后的新生代创作者的作品,正是如此。
  SC的作品,没有甲贺弦之介,没有海贼王,没有美少女战士,没有七龙珠。从题材上看,SC更侧重于创作者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比如DN《光的逃亡》是追忆流星一样逝去的友人,和过去不敢面对的同性恋情;烟囱《呼呼呼》讲述的是一头小象在课上梦到自己的学生生活,老师和同学都在教室里吃着火锅;左马《爱在今秋》讲的是曾获得金牌的女摔跤运动员,因伤退役,做起了清洁工,生活窘迫,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跟她已无关系;多西《再见孩子》中的父母在地震后四处找寻孩子……尤其是《SC3》,更多地涉及高考、地震、非典、禽流感、独生子女、减肥等现实主题。而技法上,则吸收了年画、版刻、速写等手法,对社会底层景观进行描写,批评社会现实,风格不一,已然不同于日式漫画的风格,也突破、脱离了早期对欧洲独立漫画的模仿,建构起具有文化特征的图像符号世界。
  相较于商业/主流漫画,SC中的作品无论单幅或者具有叙事功能的连环画,无文字的漫画抑或是生涩难懂的解说,其作品都有着明显的思想状态。若说是现实主义,更贴切的,不如说是这一代年轻创作者在独特的时代中的成长体验,就如朱其说的,“这一代青年成长于独生子女潮、市场社会主义和电视卡通文化,并从成长经验中体会到幻想、孤独、拯救、社会状况及社群文化。”当依附在这一代人成长生活中的娱乐性漫画,有朝一日成为他们去寻找自我问题或者周遭社会问题答案的途径,成为纾解情绪、表达意见的方式,他们总是一不小心便在满目疮痍的现代化急进过程中,重新挖掘、整理、建设这个世界,捕捉到美感。
  烟囱坦言,审稿很宽容,因为不想消灭作品的可能性,力图呈现阅读的可能性。“我们从来不把画漫画当成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而且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画漫画。”比如《步进互动机器人》的作者光猪,本是《新京报》的记者,多西则是绍兴的一位乡村教师。SC不仅吸引了他们来尝试创作,并且帮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实现梦想。猫跳高、吴淼、扬子江等等优秀创作者的出现,总是让烟囱他们兴奋不已。   高毓林
  SC3、4、5里的作者,
  作品以复杂的叙事结构见长,
  曾经在《城市画报》连载漫画作品《p儿子》,
  平时在大学教书。
  独立出版,带来更多可能
  SC受到国内的关注,其实是2010年《SC3》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另类漫画奖”之后的事情。SC的其中一位作者右意达曾说,那一次获奖“替独立漫画家们省了很多口水”。
  安古兰漫画节这一欧洲最大的漫画节,是跟美国圣地亚哥漫画节齐名的两大最负盛名的国际性漫画节。烟囱说:“获奖对我们编辑和作者来说,因为你一直在做这件事情,那是对你做事的一个肯定和促进。而对不了解SC的人来说,他会因为这个奖项来关注你,包括国外关注这个奖项的人。”根据安古兰的竞赛规则,SC担任了2011年另类漫画奖的评审。
  除了提高SC在国内外的关注度,SC另有目的。成立于1974年的安古兰漫画节,不但聚集了大量的优秀漫画家,展现各自的艺术与其个性,而且有很多出版商提供出版的机会。所以,“我们当时的目的挺明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大赛争取到国外出版的机会。”
  烟囱说SC一直未能正式出版,是因为“国内做独立漫画的出版社比较少,而且国内漫画家的作品跟我们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在安古兰漫画节获奖之后,《Sptapazin》(瑞士老牌独立漫画杂志)有意跟SC合作,而且也吸引了国内出版社的关注,开始有出版社同SC洽谈合作,“我们肯定希望我们的书被更多人看到,不光是看漫画的人,也包括被其他的人看到。但前提是,出版社能给我们什么?”虽然SC逐渐受到关注,被漫画迷热捧,但目前发行量并不大,近几期每一期都是1000~1500册,至多2000册,主要还是靠网络营销和售卖。烟囱说,“可能影响的人数也就几千人”,传播范围并不大。当年唐彦自费15000元出版的《SC》500本,卖了两三年才收回成本。“那时候淘宝不流行卖书,所以卖书的渠道非常难。”虽然现在SC从制作到发行已摸索出一个比较顺的渠道,但在运营的收支平衡方面仍有难度,“卖书卖得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还是要自己掏钱做(下一期)”。因此,SC希望能借助出版社的发行渠道,让更多人看到SC的作品,并且实现盈利。SC一直希望能够成立国内第一个漫画基金,支持独立漫画作者的创作。
  大陆出版社对于独立漫画的挖掘是后知后觉的。而在香港,除了香港三联推出的“土制漫画”系列,廿九几、kubrick等小型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独立漫画杂志,销售状况良好。大陆出版社的后知后觉,个中原由,除了缺少对独立漫画持续的关注、盗版问题和政策环节对独立漫画的发展有所限制,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不断压缩的漫画生存空间:从1980年代的《铁臂阿童木》到1990年代的《灌篮高手》虽然红极一时,但2000年之后,网络的兴起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使得传统漫画不再受宠。
  当然,对于SC而言,在未来也会去开拓其他面向的发展,比如出版作者单行本、举办画展,也希望成为“青林工艺社”(日本出版边缘漫画的知名出版社)。“我们的事儿是特别个人的,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做事的方式、运作的形式是商业的。”所以,SC并不排斥商业,也会有商业的尝试。《SC》便是结合展览以及在艺术书店寄卖的方式出售;《SC4》则尝试以《Strapazin》的“方块模式”进行运作:在杂志部分空白页面提供杂志艺术家设计的小方块图形,客户可以在上面粘贴他们的广告。SC将所得收入作为基金来培养新的独立漫画。
  王xx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现在意大利《colors》杂志担任插图师。
  王烁
  SC4、5里的作者,毕业于安古兰图像漫画专业。
  漫画有叙事的小品,也有很多探索漫画形式的作品。
  出版个人作品集《无字漫画黑本,白本》。
  温凌
  SC2、3、4、5里的作者,喜欢摄影,做动画,
  摄影作品刚获得2012亚太地区摄影大奖,
  出版过个人漫画作品集《54boy》。
  金宁宁
  SC1、2、3、4、5里的作者,
  创立设计品牌“破壳”,
  现居住北京,自由创作者。
  唐彦从出版社辞职、胡晓江毕业后并未从事建筑行业,烟囱和张迅也把大量的精力花在SC上,七八年来,几人并未领过酬劳,相反投入更多,只为了兴趣和理想。甚至在他们眼里,都谈不上“坚持”。可是他们无形之中,聚合了每个创作人的发声,将能量放大。就像很多人所说的,SC最先打动读者的,不是漫画本身,而是这一群仍在理想和现实夹缝中努力的创作者。
  欧阳应霁在看完《SC3》后写道:“我们是否还会看到自己的十四五岁?是否愿意看到当年的充满身心的愤懑、不安、暴烈、胆怯、温柔、悸动?又或者,这一切推移到许多许多年之前,该有另外一群志同道合的,在他们青春期里有意识地进行肆无忌惮的大冒险。什么年代的人,做着什么年代的事,无所谓开始,也未曾结束。一切其实在进行当中。”
  SC以及其它独立漫画刊物将如何发展,不得而知;是否有朝一日,小众创作进化为主流艺术,也是说不定的事情。至少可知的是,独立出版的存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如SC。
  烟囱
  SC现任编辑之一,出版过个人作品集
  《小穗的夏天》、《烟囱》。
  左马
  SC2、3、4、5里的作者,在法国出版过个人作品集
  《罐装椰子》,和烟囱一起创办漫画杂志《叙事癖》。
其他文献
这几年客家论述出版品陆续问世,相较于过去客家论述中着墨政治的评论,己有更多符合现代题材作品出现。尽管客家出版品仍是小众,但是今年中生代的邱一帆与杨国鑫都交出了精彩的成绩单。  邱一帆长期以来以客语写诗,极受好评,近年来也试着以客家诗文论述作为客家书写的另项起点。出生苗栗南庄,新竹教育大学台语所客语组的经历,让他一手写诗一手论述,今年出版二本评论,焦点仍关注在客语诗歌文学论集。  杨国鑫是中学信息科
期刊
九月书海潮汐幻变,拨云见日大潮仍然清晰可见。随着电影《白鹿原》在国内、国际影坛的走热,被吊足了胃口的观众早已迫不及待,电影未观,先看书解馋。这一波牵连,促使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汹涌返潮,纯文学借此正身归位,九月虚构榜上,《白鹿原》一书共有四个版本联手上榜,来势汹汹!  文学在传统阅读中生命力最强,也最不怕时间的考验,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总是能穿透时代和国界,长久流传。所以,《白鹿原》的强势回归
期刊
9月22日,初秋时节的台中,天气微阴而炎热。坐落于台中市西区五权西二街的东海书苑,是中台湾老字号的人文书店。书店的一楼藏有不少人文社科类的好书,还设有雅座供客人阅读、休憩、喝茶聊天。从书店一楼尽头的楼梯蜿蜒上到二楼,是今天活动的场地。不大的空间,约莫二三十坪的场地,还有一些文学书与简体书坐落其间,显得雅静。  行前已经大略得知,今天的“编辑带读”活动,并不会有太多人参加。报名全程的读友只有五位。一
期刊
香港电影的文化生产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可谓乍暖还寒,被拍滥及谈滥的合拍模式,昙花一现的新生代浪潮力量,《桃姐》、《夺命金》、《天水围的日与夜》及其所承载的高出所应负担期许的价值坐标,这一切,都令得香港电影批量类型片维持工业进而文化良性循环的面目在今日变得扑朔迷离,是工业本身的位移,亦成为文化批评意义上一道难说分明的沟壑。  此所以(“此所以”这三个字亦在书中反复出现,成为汤祯兆文笔的个人显著标签)
期刊
2012年4月15日这天,过去二十年来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小咖啡馆、文教产业及书店业者群聚最为密集的台大公馆(温罗汀)商圈终于首度出现了一家无论档次与服务质量均足以媲美日本东京神保町“小宫山”等级的“Antique bookstore”(古书店)。  就在“真理堂”教会大楼旁“西雅图咖啡”二楼,举目即见书店的大片玻璃橱窗正对着台大校园新生南路侧门入口,即便是偶然经过的路人都能隐约感受满室书香呼之欲出,
期刊
2012年9月18日,晚上7点,机器轰鸣的印刷车间,在厂长、车间主任、机长及印刷工人的共同注目下,责任印制和我在精挑细选出来的封面色样上分别签下自己的名字。凝视着封面上文茜的盈盈双眼,历经三十多天的努力和等待,直到此刻,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相视而笑。  距离上一本书《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出版不到四个月,中信出版社又隆重推出台湾知名媒体人、社会观察家陈文茜的最新力作《文茜的百年驿站》。前一本书的主题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 有个平庸的少女,她在台北永和长大。镜子里,总觉得自己不够美,她没有魔镜,只有叫做吊桥的胸罩,不问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因为她相信自己根本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她在广告公司扮演着网络上的别人,她有点迟疑,却不得不被时间被岁月被人生在背后推着,恶意的手肘架了她一个又一个拐子,跌跌撞撞,一跛一跛、无可挽回地变成大人……  从《少女核》到《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字面上看起来,从一
期刊
著名奇幻作家、《鬼妈妈》作者尼尔·盖曼八岁起就爱读詹姆斯·瑟伯的童话,时隔四十年后的2008年,在为“纽约评论50本童话”书系重版的《13只钟》作序时,盖曼依然盛赞此书,他评价说:“这不是一个童话,不是一首诗,也不是寓言、神话、小说或笑话。”他认为,它就像瑟伯写到的“似乎从未有人见过的……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东西”。犹如江湖独门剑术,世人知其好、又难言其所以好。同样收列在上述书系的还有被称为纯粹瑟伯
期刊
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以此比拟金钱的威力强大。不过,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金钱不是万能”(只是没钱的确万万不能)。两派人马僵持不下,各自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然而,能够两派僵持不下,互相激辩的时代,似乎逐渐远去了。这年头,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万万不能”的人,远胜过“金钱不是万能”。就算金钱不是万能(例如还是没办法买到绝症的解药),但也快要无所不能了。看看下面的例子: 
期刊
我喜欢阅读,每年花在实体或网络的阅读时数和作品数,在台湾总人口或华语地区总人口,应该可以挤进前面百分之一行列。但在数字世界中,我还不够快;或者,更精确地说,我还被“嫌”不够快。  奥多比(Adobe Systems ,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圣何塞的电脑软件公司)台湾分公司销售技术顾问夏荣庆,在一篇博文中说:“科技产业走向倍数发展不仅是这两年的事,主流关键技术的变革、市场趋势的改变,往往以季甚至月作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