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m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多元,地域文化极具特色和魅力。寺街作为南通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南通文化的根脉和历史的兴衰。现通过对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分析,提出一些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策略建议,以期在新时期、新的社会形势下历史街区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品牌形象
  江苏省南通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旅游城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滨江临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便利的交通以及优越的区位,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旅游吸引物。国家层面极其重视“有形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并向各地方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为南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不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还提供了重要的可以借鉴、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开发,并注重丰富地域文化传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建筑以及完整街巷的体现。
  一、南通寺街历史街区保护的意义
  寺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南通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代表,区内既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又有名人大家的故居。它记录着南通的繁华与尘嚣,承载着南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不管是天宁寺、光孝塔等宗教建筑,还是位于大巷小巷内的明清古民居,或者诸如南通“三·一八”斗争活动地点、商会旧址等具有开发价值的遗址以及明清时期遗留的名人故居等都是寺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寺街内历史建筑形态和建筑材料颇为多样化,除了一部分建国后的建筑外,部分民居为单体或院落的明清建筑遗存,其中不乏很多的名人故居。比如著名画家袁运甫、袁运生的袁氏家族古宅。青石台阶,竹篾包镶门槛,虽经几个世纪的风雨,大门上彩漆描绘的秦叔宝、尉迟公门神,仍清晰可见;清代清廉进士胡长龄故居,现存老宅敞厅、正屋两进,保留尚为完整。“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故居等。还有一些宗教建筑,著名的有天宁寺。天宁寺的光孝塔保留着宋代佛塔的建筑样式,柱式、斗拱、柱础、梁架等都与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定相似,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该寺的大雄之殿早在1957年就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数据显示,寺街居住的60岁以上的老人接近30%,他们多为这里的原住民,因此还保留着老南通人的生活方式,对于研究南通地区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历史街区构成要素分析
  (一)物质空间要素
  街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岁月积淀中慢慢成型,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相依相存的关系,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是活的历史。街区中很多物质空间原型,本身就是一座“历史博物馆”。街区层面的物质空间要素,我们可以从环境尺度、街道尺寸、空间界面、形态特征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寺街内整体建筑为1-2层的传统砖木结构的民居,基本保持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街道曲折迂回,宽度窄小,大约在3m左右,街巷的宽高比大多在1:2以上,内聚感强烈。这样的空间看似与周边高大的现代建筑格格不入,其实不然。有研究表明,历史街区在空间尺度上有着很大的技术合理性,更加适合人的身体尺度,尤其适合人在步行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社会互动。基于利用这一点,如果在街区的改造过程中,有意识地沿街开发一些沿街店铺或公共区域,为人们提供可以随时停留和驻足观赏的空间场所,感受到古老街区的接纳性和融入感,这一点非常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谈到历史街区的功能分区,因为不是所有的建筑都要进行商业的规划。过度商业开发会背离街区的原本历史面貌,因此在保留原住民生活空间和情境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是比较合理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在老街区中看到包罗万象的传统生活景观,也能在其中体会到现代都市所缺少的自由、不规则的、随性的空间肌理。这是历史街区在空间体验上带给人们的心理满足感。
  (二)非物质要素
  历史街区的非物质要素主要是包括社会人文和历史风貌两个层面。历史街区由于年代久远、相对封闭而保留了传统文化遗存。这是一个街区的灵魂所在,我们要保护街区的历史建筑,更要保护街区的历史文化。寺街曾经的辉煌,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与资源,对民俗、民居、名寺、名人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成为街区未来发展的重点,否则就是一具空壳。比如上海新天地老街区在改造过程中,将老居民全部迁出,统一进行修缮后改造成商业街,咖啡、酒吧等到处可见,虽然充满了新鲜事物,也给老街带来了活力,却违背了文化层面的价值意义,建筑犹存,而意义尽失。一个街区就是一个小社会,寺街作为千年古街而传承至今,曾经也是繁华的城中心,其公共生活设施还是比较完备的,比如有建于宋代的紫薇书院、清代办学时间最长的紫琅书院,有育婴堂,有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的养正小学,其是清末秀才施仁政在自办私塾基础之上扩充发展起来的,学校以“勤俭诚恒”为校训,对贫困生一律免费。这与当代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这些场所都已经被置换转型或者消失。然而这些都是寺街的文化根源,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恢复这些文化遗存,得以体现在游览的节点中,增加参观形式和主题的多样性。
  寺街的特别之处在于,虽然它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但却一直有原住民在此居住,他们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認同感,使得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老居民淳朴的邻里文化、民间风俗被保留了下来。与大多数古镇古街同质化严重,原住民较少,缺乏生活气息等过度开发比起来,寺街这种保留原始生活状态的情况难能可贵。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在改善民生的基础上,以原住民恬静、悠闲的生活方式为主导,将商业融入民居,创新古街区开发模式。   三、寺街品牌形象设计初探
  对于寺街的开发策略,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很多值得参考的意见。比如有学者提出“别具匠心,巧妙推广”的策略,那么最终就会落实到“寺街品牌形象及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这一命题上。为古街区打造品牌化视觉识别系统是推广宣传的前提,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形态要素的提取,形成主视觉标志
  低矮的民居、狭窄的街道、连绵的院墙是寺街第一眼给人的印象,也是整体的建筑风貌。所以主视觉的辅助图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街区形态的一隅,表明特征。整体以印章的形态,代表了寺街承载了一代代老南通人的回忆,深深地印刻在心间。主体色运用静谧的深蓝色,体现出寺街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搭配鲜亮的玫红色作为辅助色,在古朴的主基调上增添了现代的气息和活力。
  (二)挖掘历史名人,打造街区名片
  寺街历史上名人輩出,民间佳话流传。整理资料后将其中的一些名人形象用插画的形式绘制出来,并附上历史故事,制成明信片。打造独特的品牌视觉形象,为游客轻松获取有关寺街的准确信息以及传播信息,提供便利而且美观的形式。
  (三)结合南通特色,打造周边产品
  将南通的特色文化符号、图案纹样、色彩等作为设计元素,开发品牌周边产品。将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设计出符合现代潮流的旅游纪念品。
  优秀的品牌形象可以提升街区的知名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是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街区历史人文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定位。除了平面宣传,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进行全面的推广,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尝试的。
  四、结语
  寺街历史街区是南通历史文化的根脉,是南通“记忆”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区域,是南通城市的魂之所在,见证了南通千年的兴衰发展,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每个街区的人文和历史风貌是这个街区区别于其他街区的重要表现,在保护和修建时着重突出,从而达到差异化展现的目的。寺街传统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格局、街巷的肌理、黑与白的色调、名木古树等都是其特有的格局和样式,遵循“以旧修旧”的原则,展现原汁原味的老城生活特色。以文化为魂,以名人故居、历史遗址为重要载体,将休闲商业、文化体验融入古民居,达到实现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启全,余凤龙,齐莉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与规划——南通寺街历史文化街区实例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111-113.
  [2]胡革,范晔.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策略探析——以南通寺街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69-71.
  [3]姜妍.历史街区开放空间形态的再生研究——以南通寺街—西南营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02):1-7.
  [4]王真真.历史街区——现代性都市主体身份的重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125-148.
  作者单位: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以中国传统美学艺术 “留白”为出发点,探讨了其渊源、表现形式以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总结了景观设计中“留白”的视觉、思想、情感等诉求,提出了在当代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重点在形式艺术、空间艺术以及意境艺术等方面进行传承与发展,不断塑造符合新时代精神内涵的当代景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  关键词:留白;启示;古典园林;当代景观;美好生活  “留白——空则有、有则空”,
期刊
本设计作品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滕州木板年画衍生品开发与设计》 (项目代码:2014392)結项成果。  作者简介:  赵晓丽,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期刊
摘 要:20世纪50 年代,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他们共同发表的《透明性:物理层面和现象层面》一文中,结合了早期的立体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建筑提出了其研究的透明性理论,基于其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及基础诠释透明性的特征。透明性,作为一种形式——组织元素中的关系,可以被看作一种形式组织的手段作用于实践应用中。从建筑的现象透明性特征出发,试图归纳透明性作为设计手段对实践应用的理论总结。  关键词:透
期刊
摘 要:城市建筑夜景照明设计能够反映城市总体经济水平与城市建设,夜景设计是城市建筑夜景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于城市总体夜景内。在夜景设计时引进先进技术应用在夜景环境中,照明成为城市建筑夜景设计主要内容,结合环境美学进而达到独特效果,烘托某种环境氛围,凸显建筑风格。对此,以建筑夜景设计案例为例,就城市建筑夜景照明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夜景设计;城市建筑;夜景照明系统  建筑主体夜景设计需要利用灯光凸
期刊
摘 要:城市作为一种包含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其空间媒介化的性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到来时,不少学者对媒介和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然而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关于城市空间媒介化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要集中于城市和媒介之间的辩证关系等微观层面探讨展开,即空间具有媒介性质,媒介也具有空间属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研究城市空间媒介化,是对未来城市传播和媒介城市进行思考与展望的方向。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分析北京市个案社区甄选的现状及其问题入手,分析个案社区中人员甄选现实的情况,提出较为完善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以促进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甄选机制的制度化发展,为新时代北京城市化建设中涌现的大量新兴社区作为借鉴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社区工作者;甄选机制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项目编号15JGB127)研究成果之一。]  一、城市社
期刊
摘 要:“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在欧洲和美国产生,随着时代潮流传入哈尔滨后,又在哈尔滨引起空前反响的“装饰艺术”运动,并主要体现于对哈尔滨建筑的深刻革新。从哈尔滨在新艺术运动中所产生的建筑作品的美学、结构学等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结合着艺术设计的不断创新,造型结构的多元化及改革等方面,阐述其在雪雕艺术的创作中新的内涵理解,和逐步走向深入实践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艺术;创新;哈尔滨建
期刊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改造,建筑遗产的破坏与流逝速度尤为惊人,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追溯百万庄住宅区的历史沿革,阐述其建筑特征,从地缘、血缘、人缘、史缘、业缘角度出发挖掘其内在伦理文化内涵,分析其蕴藏的伦理功能,从而论证保护北京20世纪“苏式建筑”遗产以及百万庄住宅区的重要性,并给予保护建议。  关键词:“苏式建筑”遗产;百万庄住宅区;伦理文化  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政治外交上“一边倒”决
期刊
摘 要:与城市的聚落景观相比,乡村景观与自然相融合,具有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美学与旅游价值上更具有优势。随着国内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各地都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但由于没有经验,城乡一体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最快的方法便是借鉴已完成改革的实际案例,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于乡村社区发展这一块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欧洲的城市和乡村的距离不断被缩短,乡村的景观布局及房屋构建与当
期刊
一、城市再生的意义  (一)城市更新  “城市再生”概念起源于城市更新,两者都来自于西方国家,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课题。相较而言,城市更新规模较大,最早且最为典型的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在美国进行的城市更新运动(URBAN RENEWAL),旨在清理破旧街区进行重新开发,这种活动事实上是一种行政性的行为,对于城市规划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推翻与重塑,是一种结构性的调整。在城市发展指数性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