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中国传统美学艺术 “留白”为出发点,探讨了其渊源、表现形式以及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总结了景观设计中“留白”的视觉、思想、情感等诉求,提出了在当代景观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重点在形式艺术、空间艺术以及意境艺术等方面进行传承与发展,不断塑造符合新时代精神内涵的当代景观,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
关键词:留白;启示;古典园林;当代景观;美好生活
“留白——空则有、有则空”,是中国极具传统影响力的一种美学观念,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心理。它具有创造作品的意境、提供想象的空间、获得视觉上的轻松、体现设计以少胜多的多价值性。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不管恢弘大气的皇家园林、精致典雅的江南园林还是意境深远的寺庙园林,都无一例外地应用了留白的艺术处理手法,从而使园林的营造在艺术史和园林史上发挥出永远无法磨灭的灿烂光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或许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留白”艺术设计中获取一些启示,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質、精神多重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留白之渊源
一种手法的产生必定有其产生的原因,也可以说必定有其各方面的支持,必须对其进行探源,以求深入地进行研究,从而进行利用。
(一)视觉渊源
俗话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这样一句八字短话很好地概括了人的视觉与心理关系。人的眼睛、大脑等器官和照相机、录音机等机器不同,机器可以同时把各种形象、声音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统统记录下来,而人却会对物体和声音进行选择性地接收。那么就人的视觉要求和习惯来说,必然对所视物象加以选择接受,当高度集中注意某物时,可以“明察秋毫”,其他的则会忽略不计,甚至“视而不见”。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古典园林都根据人们的这种视觉习惯来艺术地处理画面,即运用“留白”突出主体。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可发挥最大的主动性,同时又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得到最突出、集中、明朗的视觉效果,使人看了清清楚楚、印象深刻。中国古典园林讲求“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布局方式,正是采用了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和留白处点睛的构图原理,其营造的虚实、疏密空间即与留白的运用息息相关。可以说人体器官的工作方式和人类视觉习惯奠定了留白艺术的应用基础。
(二)思想渊源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值而为器,当其无有,填器之用也。凿户墉,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早提出了“有与无”的功用,并经过几代的演变,形成了虚实相生、辩证统一思想的渊源,对中国的绘画、诗歌以及园林等艺术形式起到巨大的启发、推动作用。如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1)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藏露掩映”,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利用借景、对景、隔景等手法丰富空间美感,无不体现出留白思想的影响。
(三)情感渊源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观察事物总是带有自身的情感,追求有一个平静的世界,把最深刻细腻的情感构建于自我心灵的陶冶、净化上。所以中国人观望外部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乃是要回到主观的内心世界。物质与精神契合,心灵与世界的融合统一,是中国哲学中的至高品格。这种人的情感体验方式决定了留白艺术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广泛而形式多样。
二、留白之形式
(一)有无相生之正形与负形
老子提出“有无相生”理论最初是为了阐述哲学观点,即“无”和“有”,“虚”和“实”是相互依存、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道学思想的图徽阴阳太极图也是正负图形的典型代表,显示了正形与负形的相互依存与对立、相互争先与退让、相互拥抱与推脱的哲理内涵。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矛盾对立统一的美学法则,如动静、虚实、疏密、方圆、大小、黑白、局部整体、变化统一等。
(二)无中生有之不完形格式塔
华琳在《南宗秘诀》中说:“于通幅之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由此可以看出不完全图形的整体之美。这与格式塔(奥地利心理学家C.V.厄伦费尔斯提出)心理学理论十分相似, “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或与其他的物体)清晰地分离出来,而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的性质。”(图2)所以,无中生有的不完形格式塔是中国留白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广泛应用。
三、中国古典园林留白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各种艺术形式均具有很多独具匠心的应用。,当代景观设计应不断总结借鉴其精华,在形式艺术、空间艺术和意境艺术等方面进行传承与发展。
(一)突出“留白”的形式艺术
“留白”讲究形式,不具有形式美的留白毫无意义,其主要形式有三。一是 “借用他物”留白,通过借景、夹景等手法,强化有无变化,引导情感需求。例如,苏州留园入口正是留白最好的案例,从狭窄的入口到“古木交柯”(图3),开合曲折、明暗变化、露窗门洞,使得园内景色若隐若现,形成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二是“平面”留白,比如苏州园林善于倚墙置石、石上栽植,以大面积的墙体空白表现雅致的小景。三是“立体”留白,立体意义上的留白是园林中形成的色彩上的留白。这种留白比单体墙面上的留白更加复杂,如屋顶和墙、门楼之间形成的夹角将观察的画面分割,白墙被黛瓦划分开来。白墙使这些繁复的园林元素变得有机起来,张弛有度。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借鉴古典园林“立体留白”“平面留白”“巧借他物”等方式,进行合理设计,突出“留白”形式艺术,强化视觉审美,不断提声景观品质。
(二)讲究“留白”的空间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空间的法则中重要的一条方法即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一疏一密”就是对留白方法的最佳体现。中国园林讲究“序列空间”,讲究序列的营造,从主景副景,从开启到转折再到高潮,然后慢慢舒缓,营造一条随空间、时间变化体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当代景观设计中,也应在公园设计、住区景观设计中强化空间序列,营造仪式感。如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先经过窄窄的密林夹道,让人感觉封闭压抑,然后通过留白设计一片大大的草坪或开阔的水面,让人体验豁然开朗的心境。此外在留白空间设计中,除了亭台楼阁、树石花草等实体物之外的空地、水面的留白,还可以探索立体的留白,以拓展纵深与张力。此外在不同主體的景观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国寺庙园林中孤植或对植古柏以示清静、淡泊,皇家园林中大片留白以示恢宏的手法,在不同主题景观设计中体现不同空间层次与空间体验。
(三)追求“留白”的意境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园林意境的表达。自园林营造之起始,中国造园林,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无论文人世俗园林还是寺庙宗教园林,都使用留白的手法对园林的意境表达深深地进行了探索。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不应仅仅追求物质层面的空间元素,更应在文化内涵、精神塑造方面有所追求。以皇家园林代表“一池三山”(图4)为例,浩瀚的雾气缭绕在水面,忽隐忽现的三岛无限神秘,由此可以想象皇家对仙境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借助于留白手法的应用,充实的陆地与浩瀚的水面,茫茫的水面与神秘的小岛,虚与实,可以寄托心情也可以充分幻想,因此这种意境的营造完全是“留白”在园林中的巧妙应用。在意境营造中更为突出的是中国寺庙园林对禅宗意境的营造。佛教圣典 《心经》 中有曰:“五蕴皆空。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色。”所以在宗教园林中,往往利用最少的元素营造无限想象、无限包容的大象空间,给人以感染力。这种“留白”的体现往往是宽阔的庭院中一株饱经沧桑的菩提树、一株象征意义的松柏、一池明净清澈的浅水、一面洁白无暇的墙壁,这中毫不修饰的朴素空间却正好可以发挥无限大的艺术魅力。日本的枯山水也体现出“留白”带来的空灵境界。因此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面对人们更加多元、更高品位的需求时,不妨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留白”的艺术形式,塑造类似“一树梨花压海棠”“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样的具有高远意境的高品位景观。
四、结语
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留白带给人们的神奇体验。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从保留的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出“留白”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们的成功之处应该成为我们当代景观设计的时代典范。希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能够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造园手法与艺术追求,通过“留白”处理,更多地突出“留白”形式艺术,讲究“留白”的空间艺术,追求“留白”的意境艺术,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景观。
参考文献:
[1]林木,李来源.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
[2]老子.道德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柏椿.非常城市设计:思想、系统、细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姜川,卜令峰.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及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单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留白;启示;古典园林;当代景观;美好生活
“留白——空则有、有则空”,是中国极具传统影响力的一种美学观念,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心理。它具有创造作品的意境、提供想象的空间、获得视觉上的轻松、体现设计以少胜多的多价值性。纵观中国古典园林,不管恢弘大气的皇家园林、精致典雅的江南园林还是意境深远的寺庙园林,都无一例外地应用了留白的艺术处理手法,从而使园林的营造在艺术史和园林史上发挥出永远无法磨灭的灿烂光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或许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留白”艺术设计中获取一些启示,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質、精神多重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留白之渊源
一种手法的产生必定有其产生的原因,也可以说必定有其各方面的支持,必须对其进行探源,以求深入地进行研究,从而进行利用。
(一)视觉渊源
俗话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这样一句八字短话很好地概括了人的视觉与心理关系。人的眼睛、大脑等器官和照相机、录音机等机器不同,机器可以同时把各种形象、声音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统统记录下来,而人却会对物体和声音进行选择性地接收。那么就人的视觉要求和习惯来说,必然对所视物象加以选择接受,当高度集中注意某物时,可以“明察秋毫”,其他的则会忽略不计,甚至“视而不见”。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古典园林都根据人们的这种视觉习惯来艺术地处理画面,即运用“留白”突出主体。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可发挥最大的主动性,同时又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得到最突出、集中、明朗的视觉效果,使人看了清清楚楚、印象深刻。中国古典园林讲求“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布局方式,正是采用了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和留白处点睛的构图原理,其营造的虚实、疏密空间即与留白的运用息息相关。可以说人体器官的工作方式和人类视觉习惯奠定了留白艺术的应用基础。
(二)思想渊源
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值而为器,当其无有,填器之用也。凿户墉,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最早提出了“有与无”的功用,并经过几代的演变,形成了虚实相生、辩证统一思想的渊源,对中国的绘画、诗歌以及园林等艺术形式起到巨大的启发、推动作用。如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1)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藏露掩映”,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大中见小,小中见大,利用借景、对景、隔景等手法丰富空间美感,无不体现出留白思想的影响。
(三)情感渊源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观察事物总是带有自身的情感,追求有一个平静的世界,把最深刻细腻的情感构建于自我心灵的陶冶、净化上。所以中国人观望外部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乃是要回到主观的内心世界。物质与精神契合,心灵与世界的融合统一,是中国哲学中的至高品格。这种人的情感体验方式决定了留白艺术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广泛而形式多样。
二、留白之形式
(一)有无相生之正形与负形
老子提出“有无相生”理论最初是为了阐述哲学观点,即“无”和“有”,“虚”和“实”是相互依存、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道学思想的图徽阴阳太极图也是正负图形的典型代表,显示了正形与负形的相互依存与对立、相互争先与退让、相互拥抱与推脱的哲理内涵。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矛盾对立统一的美学法则,如动静、虚实、疏密、方圆、大小、黑白、局部整体、变化统一等。
(二)无中生有之不完形格式塔
华琳在《南宗秘诀》中说:“于通幅之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由此可以看出不完全图形的整体之美。这与格式塔(奥地利心理学家C.V.厄伦费尔斯提出)心理学理论十分相似, “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或与其他的物体)清晰地分离出来,而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的性质。”(图2)所以,无中生有的不完形格式塔是中国留白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广泛应用。
三、中国古典园林留白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各种艺术形式均具有很多独具匠心的应用。,当代景观设计应不断总结借鉴其精华,在形式艺术、空间艺术和意境艺术等方面进行传承与发展。
(一)突出“留白”的形式艺术
“留白”讲究形式,不具有形式美的留白毫无意义,其主要形式有三。一是 “借用他物”留白,通过借景、夹景等手法,强化有无变化,引导情感需求。例如,苏州留园入口正是留白最好的案例,从狭窄的入口到“古木交柯”(图3),开合曲折、明暗变化、露窗门洞,使得园内景色若隐若现,形成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二是“平面”留白,比如苏州园林善于倚墙置石、石上栽植,以大面积的墙体空白表现雅致的小景。三是“立体”留白,立体意义上的留白是园林中形成的色彩上的留白。这种留白比单体墙面上的留白更加复杂,如屋顶和墙、门楼之间形成的夹角将观察的画面分割,白墙被黛瓦划分开来。白墙使这些繁复的园林元素变得有机起来,张弛有度。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通过借鉴古典园林“立体留白”“平面留白”“巧借他物”等方式,进行合理设计,突出“留白”形式艺术,强化视觉审美,不断提声景观品质。
(二)讲究“留白”的空间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在营造空间的法则中重要的一条方法即是“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一疏一密”就是对留白方法的最佳体现。中国园林讲究“序列空间”,讲究序列的营造,从主景副景,从开启到转折再到高潮,然后慢慢舒缓,营造一条随空间、时间变化体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当代景观设计中,也应在公园设计、住区景观设计中强化空间序列,营造仪式感。如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先经过窄窄的密林夹道,让人感觉封闭压抑,然后通过留白设计一片大大的草坪或开阔的水面,让人体验豁然开朗的心境。此外在留白空间设计中,除了亭台楼阁、树石花草等实体物之外的空地、水面的留白,还可以探索立体的留白,以拓展纵深与张力。此外在不同主體的景观设计中,可以借鉴中国寺庙园林中孤植或对植古柏以示清静、淡泊,皇家园林中大片留白以示恢宏的手法,在不同主题景观设计中体现不同空间层次与空间体验。
(三)追求“留白”的意境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园林意境的表达。自园林营造之起始,中国造园林,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无论文人世俗园林还是寺庙宗教园林,都使用留白的手法对园林的意境表达深深地进行了探索。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不应仅仅追求物质层面的空间元素,更应在文化内涵、精神塑造方面有所追求。以皇家园林代表“一池三山”(图4)为例,浩瀚的雾气缭绕在水面,忽隐忽现的三岛无限神秘,由此可以想象皇家对仙境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借助于留白手法的应用,充实的陆地与浩瀚的水面,茫茫的水面与神秘的小岛,虚与实,可以寄托心情也可以充分幻想,因此这种意境的营造完全是“留白”在园林中的巧妙应用。在意境营造中更为突出的是中国寺庙园林对禅宗意境的营造。佛教圣典 《心经》 中有曰:“五蕴皆空。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故空中无色。”所以在宗教园林中,往往利用最少的元素营造无限想象、无限包容的大象空间,给人以感染力。这种“留白”的体现往往是宽阔的庭院中一株饱经沧桑的菩提树、一株象征意义的松柏、一池明净清澈的浅水、一面洁白无暇的墙壁,这中毫不修饰的朴素空间却正好可以发挥无限大的艺术魅力。日本的枯山水也体现出“留白”带来的空灵境界。因此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面对人们更加多元、更高品位的需求时,不妨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留白”的艺术形式,塑造类似“一树梨花压海棠”“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样的具有高远意境的高品位景观。
四、结语
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留白带给人们的神奇体验。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从保留的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出“留白”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们的成功之处应该成为我们当代景观设计的时代典范。希望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能够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造园手法与艺术追求,通过“留白”处理,更多地突出“留白”形式艺术,讲究“留白”的空间艺术,追求“留白”的意境艺术,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景观。
参考文献:
[1]林木,李来源.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97.
[2]老子.道德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余柏椿.非常城市设计:思想、系统、细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姜川,卜令峰.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及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单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