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是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定位不仅受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困扰,也受到社会本位,学科本位的困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定位历史教育目标,是当下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目标 价值选择 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31-02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是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教育目标不仅对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具有统摄作用,也对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等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定位的探讨中,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盘根错节。在教育追求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倡导人的解放的当下,系统地梳理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相关论述,厘清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应有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中学历史学科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理路,既是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实践需要,也是当前的历史教育发展的理性追求。
1.历史教育目标定位的沿革探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来,历史科以独立的学科门类出现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受世界趋势的发展、时代主题的变换、意识形态的变迁、史学研究的深入、教育思潮的引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表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历史学科被赋予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唤醒其在中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的重任,并从一开始就延续了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学历史科作为普及历史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渠道,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确立共产主义信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校教育的恢复,历史教育逐渐恢复正常,及至本世纪初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望新世纪历史教育的发展愿景。众多学者重新审视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其定位问题,引领历史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陆续出台,有关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探讨与历史课程目标的研究混杂在一起,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认识、理解和研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从历史教育的本源出发,对中学历史教育和课程目标提出见解。有专家认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有学者提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目标有三:一是铸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是训练科学的方法论。也有学者通过近三十年世界历史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认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认识从差异走向趋同,历史教育目标逐渐显现出了以下世界性发展趋势:注意健全人格的发展;强调学会学习(历史)、学会做人;关注人文精神的塑造。从十年来有关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论者从历史学科育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人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纳入其中,理性地思考新的历史时期中学历史学科承担的教育使命。
2.历史教育目标的价值选择
历史教育目标的本质是从本源上追寻“为什么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科学理性的支配。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在人类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同时科学知识也逐步成为所有知识门类的典范,科学的发展满足了人类驾驭自然的需要,提高了人类行为的工具合理性,同时成功地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和人类对待知识的态度。故而,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具有价值?”的疑问,关照人的精神成长的人文社会科学,也身不由己地参照自然科学领域的价值标准判定自己的功能和价值。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发展人的生存智慧的中学历史科,其价值饱受质疑,甚至被当作一门无用的学科来对待。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教育到底有什么价值的时候,依然受到了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困扰。历史教育目标的价值选择必须摆脱实用主义技术模式的思考逻辑,从历史教育的本源或者原点上思考历史教育目标问题。
首先,从我国百年来历史教育的历程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教育目标,体现出历史教育在价值选择上社会本位、学科本位以及学生本位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召唤之下,学校历史教育自确立之日起便赋予历史科唤起国民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上的自觉。同时受教育学术研究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倾向非常明显。新中国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历史教育作为普及大众的历史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渠道,历史教育不论从目标还是内容上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占据了历史教育的制高点。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随着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正常并获得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改革随之兴起。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任务指导着历史教学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持久渴望使得学科知识得到了空前的尊重,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学科本位得到空前加强。从学科内容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以通史系列组织的历史课程内容系统严谨,教科书中的历史概念庞杂,知识体系逻辑严密;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讲述、板书、念课文和抄笔记成为历史课堂内的主要活动,学生主要记诵繁杂历史知识点,中学历史科与其他学科一样,人与学科的对立局面凸显,知识中心以及随之衍生而来的教科书中心、教师中心独霸课堂教学的话语权,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丧失。
面对学习者自由受到压制、精神扭曲的局面,要求改变学习者境遇的课程改革的呼声鹊起。本世纪之初启动的课程改革,也为历史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中学历史新课程大胆吸收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历史哲学理论,构建起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体系,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重构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与探究等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注入了活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中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自身的课程目标。同三大任务相比,三维目标更为全面、系统,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目标的价值选择。
中学历史科隶属人文社会科学,必然地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制约,也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使命,更何况教育本身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播着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群体记忆中传达出对本族群和国家的认同。正是在这种历史教育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诸多国家的历史教育,都将爱国主义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关注和强化民族精神的培养,比如美国尤其强调对国家的忠诚,这正是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但历史教育的这一功能和价值并不是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历史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更不能成为扼杀学生主体性、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借口,否则,历史教育会被当作制造狂热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工具,丧失其最基本的教养功能。
学科教育目标是学科教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功能和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和全球化语境下的基本假设,包含着学科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价值判断和理性追求。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者们对于学科本位的学科教育进行猛烈批判,也对一味强调学科教育要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教育方式进行挞伐。在当下工具理性遮蔽人性、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呐喊成为这个时代教育领域的最强音。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历史教育的意义在于丰富个体的知识结构,养成人文精神,提升生命价值,从而促进其健全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人的发展置于历史教育目标的首位,成为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3.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认知理路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目标群。在明确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理清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认知理路:
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处理好学校教育目标和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历史教育目标具有独立性和统领性,与其他学科教育目标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有众多的术语进行表征,如教育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教育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等,这些目标之间构成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逻辑关系,处在最上位的是国家教育总目标,以下依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教育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在这一层级关系中,历史教育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同处于目标体系的中观层次,但历史教育目标高于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课程目标是历史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相对于历史课程目标,历史教育目标更为抽象,它不必像学科教学目标那样具有可测性,也不是用来评价历史教育的标准。但这并不代表历史教育目标的虚无,它所思考和回答的是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历史这类本源性的问题,也是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通常隐含在了历史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师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中。
其次,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下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体系。
历史教育目标是一个系统,有其核心目标和外围的一般目标。核心目标由历史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一般目标则是学校教育共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甚至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学科都必须担当的教育目标。从历史教育的属性上来说,“中学历史教育属于常识教育,不同于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学习。而通识的历史教育,其公众兴趣有三:一是文化传承、个人定位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二是文化修养,三是作为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途径。”因此,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制定必然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的普遍教育意义,高中历史教育目标,其核心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宽容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等这些目标则属于一般教育目标。
再次,从初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的衔接上看待历史教育目标体系。
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和认识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历史教育的层次性。历史课程目标是历史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延展,故而从课程目标的定位上考察两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可以更为透析地揭示两者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初、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设定来看,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整体感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以及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一以贯之的。从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来看,六大学习主题以“点-线”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能够为高中“模块+专题”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被忽视,给高中的历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甚至出现两个阶段在教学上出现明显的断裂,导致历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实现两个阶段的更好衔接,不仅仅需要对初高中历史教育内容的内在一致性做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历史教育目标的达成。
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中,历史教育目标的定位影响着历史教育的走向,也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选择。从学生健全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既是课程改革的理性诉求,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目标 价值选择 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31-02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是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总体要求,是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教育目标不仅对历史课程目标的制定具有统摄作用,也对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等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对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定位的探讨中,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盘根错节。在教育追求人的个体精神自由、倡导人的解放的当下,系统地梳理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相关论述,厘清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应有的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中学历史学科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理路,既是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实践需要,也是当前的历史教育发展的理性追求。
1.历史教育目标定位的沿革探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来,历史科以独立的学科门类出现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受世界趋势的发展、时代主题的变换、意识形态的变迁、史学研究的深入、教育思潮的引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历史教育目标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表征,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下,历史学科被赋予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唤醒其在中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的重任,并从一开始就延续了传承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学历史科作为普及历史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渠道,在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确立共产主义信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学校教育的恢复,历史教育逐渐恢复正常,及至本世纪初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望新世纪历史教育的发展愿景。众多学者重新审视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其定位问题,引领历史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陆续出台,有关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探讨与历史课程目标的研究混杂在一起,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认识、理解和研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从历史教育的本源出发,对中学历史教育和课程目标提出见解。有专家认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有学者提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目标有三:一是铸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二是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是训练科学的方法论。也有学者通过近三十年世界历史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认为世界各主要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认识从差异走向趋同,历史教育目标逐渐显现出了以下世界性发展趋势:注意健全人格的发展;强调学会学习(历史)、学会做人;关注人文精神的塑造。从十年来有关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论者从历史学科育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人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纳入其中,理性地思考新的历史时期中学历史学科承担的教育使命。
2.历史教育目标的价值选择
历史教育目标的本质是从本源上追寻“为什么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有什么用”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科学理性的支配。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在人类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同时科学知识也逐步成为所有知识门类的典范,科学的发展满足了人类驾驭自然的需要,提高了人类行为的工具合理性,同时成功地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和人类对待知识的态度。故而,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具有价值?”的疑问,关照人的精神成长的人文社会科学,也身不由己地参照自然科学领域的价值标准判定自己的功能和价值。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发展人的生存智慧的中学历史科,其价值饱受质疑,甚至被当作一门无用的学科来对待。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教育到底有什么价值的时候,依然受到了技术理性、工具理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困扰。历史教育目标的价值选择必须摆脱实用主义技术模式的思考逻辑,从历史教育的本源或者原点上思考历史教育目标问题。
首先,从我国百年来历史教育的历程看,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教育目标,体现出历史教育在价值选择上社会本位、学科本位以及学生本位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召唤之下,学校历史教育自确立之日起便赋予历史科唤起国民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上的自觉。同时受教育学术研究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倾向非常明显。新中国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历史教育作为普及大众的历史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渠道,历史教育不论从目标还是内容上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都占据了历史教育的制高点。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随着教育事业逐渐走向正常并获得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改革随之兴起。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任务指导着历史教学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持久渴望使得学科知识得到了空前的尊重,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学科本位得到空前加强。从学科内容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以通史系列组织的历史课程内容系统严谨,教科书中的历史概念庞杂,知识体系逻辑严密;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讲述、板书、念课文和抄笔记成为历史课堂内的主要活动,学生主要记诵繁杂历史知识点,中学历史科与其他学科一样,人与学科的对立局面凸显,知识中心以及随之衍生而来的教科书中心、教师中心独霸课堂教学的话语权,使得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丧失。
面对学习者自由受到压制、精神扭曲的局面,要求改变学习者境遇的课程改革的呼声鹊起。本世纪之初启动的课程改革,也为历史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中学历史新课程大胆吸收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历史哲学理论,构建起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体系,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重构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与探究等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注入了活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中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自身的课程目标。同三大任务相比,三维目标更为全面、系统,充分体现了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时期历史教育目标的价值选择。
中学历史科隶属人文社会科学,必然地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制约,也担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使命,更何况教育本身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传播着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群体记忆中传达出对本族群和国家的认同。正是在这种历史教育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诸多国家的历史教育,都将爱国主义作为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关注和强化民族精神的培养,比如美国尤其强调对国家的忠诚,这正是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但历史教育的这一功能和价值并不是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历史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更不能成为扼杀学生主体性、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借口,否则,历史教育会被当作制造狂热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工具,丧失其最基本的教养功能。
学科教育目标是学科教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功能和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和全球化语境下的基本假设,包含着学科教育工作者对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价值判断和理性追求。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学者们对于学科本位的学科教育进行猛烈批判,也对一味强调学科教育要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教育方式进行挞伐。在当下工具理性遮蔽人性、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呐喊成为这个时代教育领域的最强音。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历史教育的意义在于丰富个体的知识结构,养成人文精神,提升生命价值,从而促进其健全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人的发展置于历史教育目标的首位,成为诸多历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3.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认知理路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目标群。在明确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价值选择的基础上,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理清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认知理路:
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处理好学校教育目标和历史学科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历史教育目标具有独立性和统领性,与其他学科教育目标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有众多的术语进行表征,如教育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教育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等,这些目标之间构成一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逻辑关系,处在最上位的是国家教育总目标,以下依次是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教育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在这一层级关系中,历史教育目标与历史课程目标同处于目标体系的中观层次,但历史教育目标高于历史课程目标,历史课程目标是历史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相对于历史课程目标,历史教育目标更为抽象,它不必像学科教学目标那样具有可测性,也不是用来评价历史教育的标准。但这并不代表历史教育目标的虚无,它所思考和回答的是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历史这类本源性的问题,也是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通常隐含在了历史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师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中。
其次,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视野下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目标体系。
历史教育目标是一个系统,有其核心目标和外围的一般目标。核心目标由历史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一般目标则是学校教育共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甚至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学科都必须担当的教育目标。从历史教育的属性上来说,“中学历史教育属于常识教育,不同于大学的历史学专业学习。而通识的历史教育,其公众兴趣有三:一是文化传承、个人定位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二是文化修养,三是作为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途径。”因此,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制定必然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的普遍教育意义,高中历史教育目标,其核心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宽容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等这些目标则属于一般教育目标。
再次,从初高中历史课程与教学的衔接上看待历史教育目标体系。
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学生历史学习的需求和认识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历史教育的层次性。历史课程目标是历史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初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延展,故而从课程目标的定位上考察两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可以更为透析地揭示两者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从初、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设定来看,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整体感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以及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一以贯之的。从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来看,六大学习主题以“点-线”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能够为高中“模块+专题”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被忽视,给高中的历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甚至出现两个阶段在教学上出现明显的断裂,导致历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实现两个阶段的更好衔接,不仅仅需要对初高中历史教育内容的内在一致性做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历史教育目标的达成。
在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中,历史教育目标的定位影响着历史教育的走向,也影响着中学历史教学的价值选择。从学生健全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认识中学历史教育目标,既是课程改革的理性诉求,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