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心理及其规律的学科,关于犯罪行为分析,心理学的应用是很广泛而实用的。许多犯罪行为都由行为人的犯罪意图主导发生,而犯罪意图便产生于人的内心。人的心灵在人的一生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心灵可以将生活建造成温馨的天堂,也可将生活建造成暗黑的地狱。人的心灵如何,体现在其应对社会人事的心理状态上,本文着重从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状态,探讨导致青少年罪犯走上歧途的因素以及该如何预防青少年误入歧途、走向犯罪的道路。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灵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而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心理与犯罪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本文简单论述了心理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心理健康与违法犯罪的意义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违法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健康的心理在犯罪中往往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犯罪离不开导致其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心理动机是最主要的因素,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小说作品,在一个犯罪案件中,除了各种外在因素,我们通常都要去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原因,通过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其在违法犯罪中的作用,为犯罪学提供支持。而研究犯罪心理学则可以了解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因此,研究心理健康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且重要的。
二、影响心理健康以及从心理层面导致犯罪的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多数研究发现,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因素:人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社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个体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较差的很多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诸如上述因素,一旦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而又任其恶化,变态化发展,就有可能牵引一个人走向犯罪。
三、大学生或青少年成为犯罪的高发人群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变得突出和严重,并一度与毒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并称为人类社会的“公害”。[1]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级法院裁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
结合调查总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冲动逆反心理、好奇模仿心理、从众满足心理等。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快速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情绪容易冲动对待问题比较偏执,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我独立,寻求社会认同。对自我把握不足,情绪掌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情绪大于理智。
另外,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最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也是一大原因,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自己的道德培养,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的行为放任自流,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怎样预防或防治犯罪心理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對犯罪的推动作用,也知道了犯罪的高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因素,那么,怎样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预防或防治呢?首先,及时矫正不健康心理,父母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学校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使青少年接受正确的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学法、守法、护法、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方面,要加大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社区的管理力度,避免青少年耳濡目染各种违法行为,为未成年热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社会教育走上正轨。同时要关注流浪少年或无业青少年,这一部分人混迹于社会,很容易与社会不良分子勾结,做出犯罪行为。最后,我们要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用对生活的健康态度去弥补自己的心理失衡,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避免外在不良环境的干扰,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远离犯罪。
五、总结
犯罪是客观存在的,但影响导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充分结合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研究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犯罪,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自觉守法,抵抗犯罪,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敢.青少年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M].《公安研究》,2001(10):35-3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灵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而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心理与犯罪有着这么密切的关系,本文简单论述了心理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心理健康与违法犯罪的意义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违法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健康的心理在犯罪中往往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个人犯罪离不开导致其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心理动机是最主要的因素,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小说作品,在一个犯罪案件中,除了各种外在因素,我们通常都要去剖析其背后的心理原因,通过对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其在违法犯罪中的作用,为犯罪学提供支持。而研究犯罪心理学则可以了解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因素,掌握犯罪人在不同犯罪阶段的心理活动特点,为预防犯罪、揭露犯罪和矫治犯罪提供心理学依据,因此,研究心理健康与违法犯罪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且重要的。
二、影响心理健康以及从心理层面导致犯罪的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多数研究发现,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因素:人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成长和发展。社会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个体因素:如外貌、能力、习惯等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外貌较好、能力较强的个体,往往在生活中会更多地获得别人的喜爱,会感到更多的满意、愉快,这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反之,外貌较差的很多个体,特别是当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容易感到自卑、焦虑、挫折,从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诸如上述因素,一旦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而又任其恶化,变态化发展,就有可能牵引一个人走向犯罪。
三、大学生或青少年成为犯罪的高发人群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越来越变得突出和严重,并一度与毒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并称为人类社会的“公害”。[1]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据有关资料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各级法院裁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
结合调查总结,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冲动逆反心理、好奇模仿心理、从众满足心理等。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快速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情绪容易冲动对待问题比较偏执,渴望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我独立,寻求社会认同。对自我把握不足,情绪掌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也没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情绪大于理智。
另外,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丰富而复杂的大千世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他们心理极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铤而走险。最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准低下也是一大原因,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时不注重自己的道德培养,道德标准低下,对自己的行为放任自流,以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怎样预防或防治犯罪心理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對犯罪的推动作用,也知道了犯罪的高发人群——青少年的心理因素,那么,怎样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预防或防治呢?首先,及时矫正不健康心理,父母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学校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力度,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使青少年接受正确的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学法、守法、护法、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方面,要加大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社区的管理力度,避免青少年耳濡目染各种违法行为,为未成年热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社会教育走上正轨。同时要关注流浪少年或无业青少年,这一部分人混迹于社会,很容易与社会不良分子勾结,做出犯罪行为。最后,我们要培养一个良好的性格,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用对生活的健康态度去弥补自己的心理失衡,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避免外在不良环境的干扰,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远离犯罪。
五、总结
犯罪是客观存在的,但影响导致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充分结合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的研究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犯罪,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自觉守法,抵抗犯罪,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敢.青少年已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M].《公安研究》,2001(10):35-37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