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中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指标整体呈下降趋势,这显示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不足。本文根据当前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和中学生发展需求,从学校、家长、社会、学生等不同层面深入分析导致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几大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学;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身体素质滑坡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根据国家体质监测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学生群体的平均肺活量、力量下降,体重逐渐增加,各项体质指标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改善中学生体质成为当前中学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青春期是人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身体素质水平对于机体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必须密切关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通过教学干预手段稳定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健康问题逐渐显露,身体素质水平逐渐下降,各项指标结果呈下降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
(一)学业负担重
在以分数高低论素质、以升学率论校资、以补习为学习第二战场的当代社会,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来自家长、老师及学校的期待无疑增加他们的压力。虽然教育部明确提出为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减重,并规定了学生的作业量、作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学生在放学后仍需花大量时间埋头学习,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驱使他们要求子女每天放学回家学习多个小时,并为学生报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家教、兴趣培训班等等在双休时大大挤占学生的闲余时间,学生丧失许多属于自己的娱乐时间,自然也无法充分开展体育运动。由此,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普遍无心应付体育运动,甚少有持续、规律运动者,这是造成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体育课程投资支持不足
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根本上来源于校方的重视及其充分的投资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其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提升,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来自于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充分支持与投资。然而,实践发现,中学校园中体育课被英语、数学等其他类文化课程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大大缩短了体育课程课时,影响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此外,完备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是体育课程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学生体能锻炼的前提。调查发现,现在部分学校存在体育场地小而拥挤、体育设备设施不足的情况,许多学校的设备条件供给难以满足体育课程需求和学生的运动需求,影响体育活动开展,此外,器材的更新率低、维护性差、种类不完善,也容易导致体育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体育课程的开展极为不利。对此,校方必须认识到体育课程投资上的不足,着力提升体育课程保障力度,改善课程建设环境。
(三)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不当
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对体育课程效果的满意度表现平平,甚至满意度极低。可以发现,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课程项目设计简单、形式单一,极大遵循常规的竞技体操项目教学,或开展个别体育游戏,一节课最多加入两到三个运动项目,教学组织忽视学生个体性差异,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挖掘学生运动潜能,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程简单枯燥,会在体育课上玩乐放松,把一节强调“体育健康”的课程转变成了娱乐休闲的自由活动时间。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进而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提升。
(四)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待优化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体育教学理想的践行者,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也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提升直接相关。全面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素质,以教促优,发挥教师团队对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普遍影响。当前,大多体育教师都拥有强健的体魄、充分的运动实践知识,但是总体上他们缺乏对教学理论、教学系统的科学认识与充分把握,对于如何高效开展一门体育教学课程认知水平较低,在课堂上也基本以几大体育运动项目训练贯穿全课程教学,教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教学上未完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难以有效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可以明显发现的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领域男老师居多,中学亦如此,男性教师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教师比例。从性别差异上来看,男女教师结构比例的失衡对体育教学也存在一定影响,尤其是难以针对女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指导。此外,中学体育教师的任教门槛并不高,教师普遍上学历平平,拥有高学历、高资质的较少,多集中在初、中级职称以上,这也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职称晋升难度大,对教师工作难以起到激励作用,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直接或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提升的措施
(一)转变重智轻体的人才培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校方首先要端正本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提倡科学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呼吁社会、其他学校、家长共同为学生的课业“减负”,尽力保障学生充分的课余时间,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利于健康的体育运动活动。在确保学生充足的运动时间的前提下,校方还应当抓好体育教学课程建设,深入研究和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认真落实教学目标,积极开站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小组竞赛、户外运动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运动锻炼,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形成体育运动的好习惯,逐步提升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各项指标的提升。此外,还应当对家长群体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家长群讨论、家长会教育、运动会宣传等多种平台和途径,改变家长重智轻体的旧观念,引导家长重视子女的健康投资,为学生体育運动活动开展建设坚实的家庭壁垒。
(二)完善教学制度保障 针对体育课被英语、数学等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校方及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应当彻底消除这一问题。应当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群体的素质发展对于祖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素质发展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遵循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真正提升各相关人员对体育课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应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全面系统地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将体育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彻底改变和消除体育课被挤占的局面,切实保证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展,贯彻落实体育教学方针和理念,全民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此外,应加大体育课程投资,保障体育教学、学生运动所需的体育运动器材的充分供给,改善场地条件,根据教学发展需要更新体育器材设备,维护好现有体育器材,降低器材损耗,改造旧器材,延长器材使用寿命,提升运动器材和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和利用价值。
(三)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中学体育课堂基本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单一,不能满足新时代初衷学生的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对此,必须要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进行课程开发和完善,结合院校地理条件、场地实际,在现有可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如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太极扇、抛绣球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此外,面向学生群体实施体育选课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运动项目,以此激发学生课堂互动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基于学生发展规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学生真正热爱的体育课程,改良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认知体育运动的魅力与价值,使其在科学的指引下逐步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运动自信心,自主、自立提升提升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质量是影响教学水平的一大关键,中学体育教学要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升,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对此,学校应积极聘请高学历毕业生、教师,有意识培养女性教师,积极改善当前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弱、结构失衡的问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女性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保障学校女性教师的供给,为学生教学提供更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此外,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应当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组织岗位培训和再教育使教师完善和发展自我,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技术改良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推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对于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问题教育部及校方也应予以重点关注,利用职称政策导向作用,公平对待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认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训练指导等工作的付出,增强体育教师职称晋升动力。
三、结语
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体育课程投资不足、課程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等是导致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的重要原因,应当基于学校教学实际、学生发展需求,遵循教学发展基本规律和体育学科特征,从转变人才培育观念、完善教学制度保障、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全面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提升。
参考文献
[1] 贾然 . 中学生身体素质主观评价对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24.
[2] 贺青 . 以体育教育为基础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实践研究 [J].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1–112.
[3] 毛振明 .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 [J]. 体育教学,2011(01):24–27.
[4] 韩兵,宋占军,李蕾 . 新课程背景下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构建与实施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45–50.
[5] 李石光,马勇占 . 海口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3):103–104+112.
[6]王晓春,杨学达,刘向东.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与培养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
[7]张飞玲.湖州市吴兴区中心城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
关键词:中学;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一、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身体素质滑坡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根据国家体质监测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学生群体的平均肺活量、力量下降,体重逐渐增加,各项体质指标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改善中学生体质成为当前中学教学的一大重要目标。青春期是人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身体素质水平对于机体发展影响至关重要,必须密切关注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通过教学干预手段稳定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健康问题逐渐显露,身体素质水平逐渐下降,各项指标结果呈下降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分析研究。
(一)学业负担重
在以分数高低论素质、以升学率论校资、以补习为学习第二战场的当代社会,中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来自家长、老师及学校的期待无疑增加他们的压力。虽然教育部明确提出为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减重,并规定了学生的作业量、作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学生的压力。但是,学生在放学后仍需花大量时间埋头学习,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驱使他们要求子女每天放学回家学习多个小时,并为学生报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家教、兴趣培训班等等在双休时大大挤占学生的闲余时间,学生丧失许多属于自己的娱乐时间,自然也无法充分开展体育运动。由此,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普遍无心应付体育运动,甚少有持续、规律运动者,这是造成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体育课程投资支持不足
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根本上来源于校方的重视及其充分的投资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其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提升,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来自于学校对体育课程的充分支持与投资。然而,实践发现,中学校园中体育课被英语、数学等其他类文化课程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大大缩短了体育课程课时,影响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此外,完备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是体育课程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学生体能锻炼的前提。调查发现,现在部分学校存在体育场地小而拥挤、体育设备设施不足的情况,许多学校的设备条件供给难以满足体育课程需求和学生的运动需求,影响体育活动开展,此外,器材的更新率低、维护性差、种类不完善,也容易导致体育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体育课程的开展极为不利。对此,校方必须认识到体育课程投资上的不足,着力提升体育课程保障力度,改善课程建设环境。
(三)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不当
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对体育课程效果的满意度表现平平,甚至满意度极低。可以发现,当前中学体育教学课程项目设计简单、形式单一,极大遵循常规的竞技体操项目教学,或开展个别体育游戏,一节课最多加入两到三个运动项目,教学组织忽视学生个体性差异,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难以挖掘学生运动潜能,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程简单枯燥,会在体育课上玩乐放松,把一节强调“体育健康”的课程转变成了娱乐休闲的自由活动时间。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进而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提升。
(四)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待优化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体育教学理想的践行者,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也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提升直接相关。全面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素质,以教促优,发挥教师团队对中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普遍影响。当前,大多体育教师都拥有强健的体魄、充分的运动实践知识,但是总体上他们缺乏对教学理论、教学系统的科学认识与充分把握,对于如何高效开展一门体育教学课程认知水平较低,在课堂上也基本以几大体育运动项目训练贯穿全课程教学,教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教学上未完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难以有效提升中学生身体素质。可以明显发现的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领域男老师居多,中学亦如此,男性教师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教师比例。从性别差异上来看,男女教师结构比例的失衡对体育教学也存在一定影响,尤其是难以针对女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指导。此外,中学体育教师的任教门槛并不高,教师普遍上学历平平,拥有高学历、高资质的较少,多集中在初、中级职称以上,这也影响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职称晋升难度大,对教师工作难以起到激励作用,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直接或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提升的措施
(一)转变重智轻体的人才培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校方首先要端正本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提倡科学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呼吁社会、其他学校、家长共同为学生的课业“减负”,尽力保障学生充分的课余时间,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利于健康的体育运动活动。在确保学生充足的运动时间的前提下,校方还应当抓好体育教学课程建设,深入研究和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认真落实教学目标,积极开站课外体育活动,通过小组竞赛、户外运动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运动锻炼,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形成体育运动的好习惯,逐步提升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各项指标的提升。此外,还应当对家长群体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家长群讨论、家长会教育、运动会宣传等多种平台和途径,改变家长重智轻体的旧观念,引导家长重视子女的健康投资,为学生体育運动活动开展建设坚实的家庭壁垒。
(二)完善教学制度保障 针对体育课被英语、数学等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校方及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应当彻底消除这一问题。应当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群体的素质发展对于祖国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素质发展是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积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遵循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真正提升各相关人员对体育课与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应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全面系统地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将体育教学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彻底改变和消除体育课被挤占的局面,切实保证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展,贯彻落实体育教学方针和理念,全民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此外,应加大体育课程投资,保障体育教学、学生运动所需的体育运动器材的充分供给,改善场地条件,根据教学发展需要更新体育器材设备,维护好现有体育器材,降低器材损耗,改造旧器材,延长器材使用寿命,提升运动器材和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和利用价值。
(三)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中学体育课堂基本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单一,不能满足新时代初衷学生的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对此,必须要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进行课程开发和完善,结合院校地理条件、场地实际,在现有可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如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太极扇、抛绣球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此外,面向学生群体实施体育选课制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运动项目,以此激发学生课堂互动性,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基于学生发展规律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学生真正热爱的体育课程,改良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认知体育运动的魅力与价值,使其在科学的指引下逐步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运动自信心,自主、自立提升提升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质量是影响教学水平的一大关键,中学体育教学要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升,必须要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对此,学校应积极聘请高学历毕业生、教师,有意识培养女性教师,积极改善当前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弱、结构失衡的问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女性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保障学校女性教师的供给,为学生教学提供更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服务。此外,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应当鼓励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和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组织岗位培训和再教育使教师完善和发展自我,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技术改良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推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对于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问题教育部及校方也应予以重点关注,利用职称政策导向作用,公平对待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认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训练指导等工作的付出,增强体育教师职称晋升动力。
三、结语
当前,学生课业负担重、体育课程投资不足、課程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等是导致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降的重要原因,应当基于学校教学实际、学生发展需求,遵循教学发展基本规律和体育学科特征,从转变人才培育观念、完善教学制度保障、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全面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提升。
参考文献
[1] 贾然 . 中学生身体素质主观评价对体育参与的影响研究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24.
[2] 贺青 . 以体育教育为基础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实践研究 [J].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1–112.
[3] 毛振明 . 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 [J]. 体育教学,2011(01):24–27.
[4] 韩兵,宋占军,李蕾 . 新课程背景下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构建与实施 [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45–50.
[5] 李石光,马勇占 . 海口市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3):103–104+112.
[6]王晓春,杨学达,刘向东.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与培养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
[7]张飞玲.湖州市吴兴区中心城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