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音乐新标识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wing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后,广州乐器从业者们着力发展钢琴业务,钢琴的生产规模开始壮大。1956年,由上海、共和、虞炎、裕泰、新乐和傅喜六家钢琴、键盘行组成了公私合营的广州钢琴厂,该厂成为后来引领广东钢琴行业的龙头企业。初建时,工厂共有职工55人,固定资产2.82万元,厂房建筑面积490平方米,算是建国初期广东省内最具钢琴生产条件的乐器工厂。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生产刚刚恢复,虽然名为“广州钢琴厂”,工厂在成立之初只能实现钢琴修理,因此一度以生产风琴和小手风琴为主。当年8月,该厂以香港摩利臣钢琴作为样板,经过一系列因陋就简的学习、研究、尝试,如:以钢缆钢丝作琴弦钢线,用旧柚木家私板材制成钢琴外壳,用花旗松大床板造音板,用西药桶制作装头板等等。3个月后制成第一台钢琴,品牌定为“珠江”,并成功地在香港的美华琴行售出。此后,初步解决了制造技术问题的广州钢琴厂逐步名正言顺。
  钢琴需要好的钢琴演奏者,广州钢琴生产链条的延续在于反哺本地钢琴教育,推动音乐演奏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起,广州的钢琴社团和生产厂商就努力通过冠名赞助等方式来支持和参与国内、国际的高水平钢琴活动和赛事,带动广州钢琴业以及本地的钢琴氛围,使之自然而然地融为城市音乐生活的一个部分。
  1984年秋,广东省乐器学会与广州音乐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联合举办广州市少年课余音乐学校,招生数达到1500名;广州钢琴厂还与中央音乐学院在广州和中山两市合办少年儿童钢琴培训中心,本地创造良好的钢琴学习环境,发展、推动了青少年的钢琴水平,保证了钢琴城的文化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钢琴教育与演奏也开始普及。钢琴是西方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和下一代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音乐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说钢琴教育和演奏涉及到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学、运动医学等诸多学科。钢琴教学是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线横向发展的新兴边缘学科。而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就成为每个家庭首选的乐器。家长要孩子学琴的目的有很多:有些家长由于自己喜欢音乐而让子女学钢琴;有些家长是为孩子将来有“一技之长”打基础;有些家长则认为其他同事或亲戚的孩子都在学琴,自己也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有甚者,只是为获取钢琴考级证书而学的。当然学琴只为把孩子培养成为钢琴家,家长有这种思想的并不多。钢琴教学具有多面性和综合性,能够全面的培养并提高人的文化气质修养及综合素质能力。总之,不管学琴目的如何,能有机会学习钢琴的人总是幸运的。
  根据学琴者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不同,钢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琴进度也会不同。目前,学琴的人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院校学生;一类是许多已经离、退休的老年人,他们年青时,没有时间但非常喜欢音乐,老了有时间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是以短时间内学会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为目的;另一类是学龄前的儿童。由于他们时间充裕,孩子自身喜欢钢琴这种乐器或家长要让孩子学习钢琴,这一类人更多一些。一般来说,大多数琴童都是在业余艺校或专业钢琴教师家每周上一次课,其余时间则完全在家长的督促下自己练习。由于练琴时钢琴技术的难度随级别升高而加大,很多家长工作之余已无暇陪孩子的练琴,练琴时严厉的呵斥或“多弹几遍”的要求,根本无法奏效,所以督促和辅导孩子练琴的工作就由一支专业的陪练队伍来担任。
  作为一名钢琴老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因为他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根据一份出自西方学者向47000名学生作调查分析的表格,归纳出有效与无效特征各12项,如表:
  良好的学习和竞技氛围的同时,也为当地钢琴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聚拢了人气。
  随着意识形态的音乐越来越被物质基础的市场所引导,广州城市钢琴的影响贵在解决了软硬件兼具的问题。通过现代的产业化的钢琴生产,实现城市钢琴氛围的经济基础的保证,解决了发展钢琴音乐的硬件问题;而产业成功的反哺又致力于钢琴音乐的软件建设,使城市钢琴音乐能够真正以高水平的姿态出现。相较于广州钢琴从落地广州的几百年历史,到今天钢琴成为广州城市音乐标签,是了不起的文化现象。
  从音乐传教到乐器制造,形成了广州钢琴音乐发展的重要起因,也构成了钢琴产业发展的基本历史。在西方传教士的建立教堂传教后,钢琴在广州城市生活中受到了重视,一方面是出于对西洋乐器本身及其音乐的喜欢,在另一个方面也是当年民众对代表着先进、现代的西方文化的一种趋近心理。因此,从16世纪到20世纪,广州当地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出过国、留过洋的知识分子,毫不满足于钢琴在教堂音乐生活中的伴奏地位,志同道合、不遗余力地将钢琴创作、钢琴教育引入百姓日常生活和青年一代的知识体系中。这种在文化上追随西方、学习西方的心态对广东这样一个毗邻港澳、商贸频繁、教堂林立的中西文化交汇的沿海省份来说,再普遍不过了。
  我们一直关注异文化的音乐在本国与异国之间的差异性,却在这里重新思考音乐文化的包容性。钢琴音乐,曾经是廣东这个省份的“洋”文化,在经历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从钢琴传入到作品创作、制琴推广、赛事组织,成为了广州城的新音乐符号。我们一方面面对着广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更多地受到外来文化,尤其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音乐文化冲击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要赞赏着广州自力更生掌握西方钢琴制造技术的不易,和它超出了一城一地的局限,包容、吸纳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胸怀。音乐工艺学、乐器学现在越来越多地与行业与产业结合,这也决定着新时期的“洋为中用”,在广州城市钢琴音乐中更多地体现为产业发展的繁荣景象。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SZ141304。
其他文献
2013年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有一位唱着hey Judy的女生,相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她那极具个人特色的唱腔外,还有她曾经在这个舞台上所绽放出来的对于摇滚乐的极致诠释,都一一让她成为了这一届“好声音”当中最具有个性的一位选手。她叫:毕夏!  在结束了去年忙碌的比赛与赛后巡演后,和很多参赛选手一样,在2014年当中她忙于投入到乐坛以及演艺之路的工作当中。以新人姿态加入乐坛的毕夏,近
期刊
摘要:以庞大而精湛的艺术歌曲创作著称的舒伯特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器乐作曲家,他处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汇合的特殊时期,这两个阶段的双重特征尤其在其室内乐创作中得以体现。本文以舒伯特后期的室内乐作品《d小调弦乐四重奏》为例,阐释其作品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特征的统一。  关键词:舒伯特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d小调弦乐四重奏》 统一  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汇流  继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于19世纪初至19
期刊
摘要:二胡,中国当代民族乐器中主要的拉弦乐器之一,已经历了上千年年历史的洗礼。虽然它的历史悠久,但是二胡音乐作品的演奏技法特征也仅是在近百年间才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高。融合现代作曲技法的二胡作品在学习与演奏上都与传统曲目有了较大的区别,探讨此项内容对于二胡学习者演奏现代二胡音乐作品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二胡 技法特征 王建民 民族情  二胡是中国当代民族乐器中重要的乐器之一,是我国最流行,也
期刊
摘要:多声思维是所有音乐学习者必须学习和努力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它是培养演唱者集体协作以及综合音乐修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蒙古族声乐作品为例,简单论述合唱训练的功用。  关键词:多声思维 合唱训练 功用  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习惯与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音乐思维方式。①多声思维方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充分地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
期刊
摘要:独立音乐的产生是从声乐中解放出来的,声乐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也是歌词与音乐的相互协调统一的过程。本文笔者主要从起初的音乐附属于歌词,到有关音乐与歌词谁第一的争论,最后以浪漫主义时期的乐剧达到音乐与歌词的高度统一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西方声乐艺术史 歌词 音乐 协调  音乐历史的研究除了对作曲家、作品的分析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之所以形成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正如德国音乐学家达尔豪斯所言,历史
期刊
喜欢巴托莉已经有十几年了。初听巴托莉就被她鬼使神差,出神入化的花腔技巧所折服,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去唱片店总要买她的唱片,家里有关她的音乐会、歌剧、采访等各类音像资料琳琅满目,巴托莉 “恐机”,所以想目睹真容真声只能亲赴欧洲,而能听她在巅峰期的现场演唱也就成了理想,没想到,理想这么快就实现了,2013年10月,巴托莉终于还是来到了中国。不出意料,7日晚7点30分,北京国家大剧院是巴托莉的中国内地处女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初,传统的音乐模式逐渐被新的音乐思维和手法所取代,年少的肖斯塔科维奇受到新音乐思潮的影响,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尝试不同音乐体裁及表现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从音色塑造的音乐形象、和声戏剧性及节奏特点三个方面阐述,使我们了解肖斯塔科维奇早期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演奏特征。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 三首幻想舞曲 音色 和声戏剧性 节奏  二十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跨时代的改变,随
期刊
摘要: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表现。民歌中对于这种心理要素的注重,是体现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与生活、生产文化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 移情 茶山号子  一、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与“茶山号子”  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的范畴。在音乐美学中主要是指演唱者在演唱前、演唱中都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作品中,同时将作品中需要传达的情感、情
期刊
摘要:文章主要从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结构、旋律、配器等方面入手,对音乐进行说明,阐述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创作的艺术特征来表达诗歌的内涵意境的,并且简要地说明这部作品是如何通过这些创作手法来体现印象主义的朦胧效果。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朦胧前奏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首精致的管弦乐曲,这首乐曲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梦幻般的乐队织体、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朦胧飘渺的的色彩变换,被称作为德彪
期刊
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以其自身对歌剧的超强理解力,对音乐的巧妙运用,使其歌剧中渗透着独特的魅力。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爱和美的传递。本文将以莫扎特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探究莫扎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 音乐美学  出生于1756年的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天才。作为古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