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印象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从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的结构、旋律、配器等方面入手,对音乐进行说明,阐述作曲家是如何运用创作的艺术特征来表达诗歌的内涵意境的,并且简要地说明这部作品是如何通过这些创作手法来体现印象主义的朦胧效果。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朦胧前奏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创作的一首精致的管弦乐曲,这首乐曲以其独特的音响效果、梦幻般的乐队织体、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朦胧飘渺的的色彩变换,被称作为德彪西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
  德彪西 11 岁时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4 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所作合唱《浪子》获得罗马大奖,1885-1887年间赴意大利罗马公费留学,1887 年初返巴黎后,与以马拉美(S·Mallarme,1842-1898)为首的印象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的密切交往,并接受了他们的美学和艺术观的影响。1894 年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反应他接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而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
  这首作品就是他想要表现马拉美诗歌意境而创作的,在作品中他做到了“没有各种主题、动机”,只是通过“一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①来创作乐曲。乐曲的结构是奏鸣曲与变奏原则混合而成的,作曲家不拘泥于原有奏鸣曲的框架制约,而是挣开束缚,寻找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乐曲和声方面的多变,与他受到的马拉美的美学观点相联系②。节奏在这部作品里已经弱化了其推动力,表现为复拍子与速度的大量变化,目的是为体现“印象”的朦胧状态。
  从曲式方面来看,这首作品似乎“突破”了古典浪漫时期的曲式结构,只可看出其三部性和变奏性,明显地听到“一个主题旋律不停地出现”,在中间部过后,这个片段再次出现。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分析乐谱后发现,这首音诗是有调性的,并且严格遵循了奏鸣曲式的调性安排,并且在中间部与再现部之间出现了假再现。在真正再现出现时,调性回归。可以看出,作曲家依然“保守”地使用了奏鸣曲式这一传统的乐曲结构,“三部性”只是其表面形态,“奏鸣性”才是其内在涵义。一个主题片段变奏的穿插游移,是在这个大型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加入的作曲家的创新,他把连接部、副部、结束部使用的材料变为了变奏的内容。1-10小节可以看作为全曲的引子,朦胧的形态为全曲做好了铺垫。11-20小节为呈示部的主部部分,为一个乐段结构,提供了所有的接下来音乐出现的材料。21-30小节为副部,虽然这里看似旋律没有变,但是作曲家巧妙地将和声改变为大调和弦,调性也变化了,在三次主题的变化陈述后,乐曲进入到了结束部31-36小节。至此,呈示部结束了。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呈示部使用了引子中长笛主题及其5个变奏,这六次旋律都不相同,“采用类似东方线条装饰性加工和反复展衍、对称、模进等手法”,是变奏原则的典型表现。如下列谱例所示:
  谱例2是主题第一次变奏(由于篇幅所限,剩下的4个变奏不一一列举)。乐曲的中间部是展开性的段落,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37-43小节,为中间部的引入铺垫,这部分音乐的材料同样来自主部材料的延伸。第二部分为44-50小节,这部分情绪变化,表情术语“Toujours en animant③始终活跃地”也能体现出作者在这里想营造的是较为活泼的情绪。经过51-54小节这个连接句(材料来自主部)后,进入到展开部第三部分55-73小节。这部分的音乐与主部产生了对比的形态,如下图所示:
  音乐在这里呈现出“有表情并且十分持续”的情绪,而且依照第二部分的速度继续流动下去,但是在第63小节出现的“subito突然地”,如下图所示:
  是这部分游移不定的速度的表现,同时在这里,旋律声部转移到了弦乐组。74-78小节为再现准备,音乐在这里放慢,朦胧感又一次回到主旋律上。79-93小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再现,而是使用了主部的材料,织体仍借用了展开部中的材料片段,使得过度自然。音乐在第94小节才真正进入到再现部分,并且缩减了,主部主题在这里使用了两次变奏,并且同时都扩展,取消了连接部。第106小节开始是结尾,最后消失在朦胧之中。
  从旋律及和声调性上看,《牧神午后前奏曲》的主题旋律变奏大多使用“合头换尾”的旋律变化手法(如上述谱例1、2),而旋律本身的“旋律感”并不是很强,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大量使用了半音的进行以及“非和声化旋律音”④,营造了旋律的朦胧感。作品的调性与和声的使用也十分有特色。例如在调性使用上,乐曲55-63小节部分则是一个调的变化过程:降D-升f-a,四小节为一个单位,并且旋律为五声性的,第61、62小节升高的F、G音可以判断这里用了a旋律小调。同样的,作曲家在和声的使用上也大量使用了叠置和音的和弦,模糊功能感,增加朦胧感,例如第100小节中,作曲家使用了两个大小七结构的和弦——其根音分别为升E音与升A音。这样的写法有别于传统和声,对后来作曲家写作表达朦胧色彩的意境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从配器节拍节奏等角度看,这首管弦乐曲十分小巧精致,音色空灵、色彩变幻,其原因就是作者对木管组及其副类乐器的使用。作曲家并没有“为了使用某一种乐器去特意使用它”,而是这种色彩感“需要”这种音色。这样的创作意图使得作品在声音的效果上达到了令人愉悦的境界——音乐仿佛具有了色彩感。节奏的多变也是作品的“需要”,而去使用的。例如呈示部的第11小节为9/8拍、第21小节为12/8拍、第22小节为9/8拍、第23小节为12/8拍,此后几乎每一小节都换一个节拍,直到第32小节变为3/4拍。节奏的使用更是加入了许多的延音不规则切分音及连音等节奏型,例如副部中旋律声部的连音加切分,如下图所示:
  这样的音型在传统时期十分少见,可见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不希望与传统音乐有太多的相似处,也体现了作曲家对“印象”的理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部作品是作曲家运用求新求变,突破束缚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奇妙音响将马拉美诗中抒发的意境、感觉和氛围表达得无懈可击。《牧神午后前奏曲》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作曲家跨时代突破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技法为西方近现代音乐运动揭开了序幕。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立项规划课题《20世纪中国留苏作曲家史事述评与音乐创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YJC760085。
  参考文献:
  [1][法]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总谱[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法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3.
  [3]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4][美]汤普森.《德彪西——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M].朱晓蓉,张洪模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5]吴亚娟.从《牧神午后前奏曲》谈印象派音乐创作技法的改变[J].黄河之声,2010,(05).
  [6]姜国平.前奏曲《牧神午后》的音乐发展手段分析[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04).
  注释:
  ①德彪西:“我很想看到创造出——我自己简要做到一种没有各种主题、动机,而是单靠一个连绵不断的主旋律,没有任何东西打断它,而且永远回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展开部将不再是材料的放大,将不再是标志着受过极好训练的那种有专业能力的浮夸与修饰……”
  ②西蒙斯曾说过:“德彪西就像马拉美利用词汇一样利用了和弦。”
  ③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的表情术语都用法语表示。
  ④相对于“和声化旋律音”而言,主题中的音符并非从和声音中抽取出来,而是独立形成。
其他文献
笑笑笑
期刊
摘要:呼和浩特大召寺属于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都会举行大型的法会,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笔者通过2013年7月22日(農历六月十五)这一天的法会,运用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来研究仪式音声的运用,将其作为呼和浩特社会文化的大背来阐述其音声的特点及功能。  关键词:呼和浩特 大召寺 晾大佛 查玛舞 仪式 音声  笔者于2013年7月22日(农历6月15)早晨7
期刊
2013年的《中国好声音》节目中,有一位唱着hey Judy的女生,相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她那极具个人特色的唱腔外,还有她曾经在这个舞台上所绽放出来的对于摇滚乐的极致诠释,都一一让她成为了这一届“好声音”当中最具有个性的一位选手。她叫:毕夏!  在结束了去年忙碌的比赛与赛后巡演后,和很多参赛选手一样,在2014年当中她忙于投入到乐坛以及演艺之路的工作当中。以新人姿态加入乐坛的毕夏,近
期刊
摘要:以庞大而精湛的艺术歌曲创作著称的舒伯特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器乐作曲家,他处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汇合的特殊时期,这两个阶段的双重特征尤其在其室内乐创作中得以体现。本文以舒伯特后期的室内乐作品《d小调弦乐四重奏》为例,阐释其作品中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特征的统一。  关键词:舒伯特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d小调弦乐四重奏》 统一  一、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汇流  继维也纳古典乐派之后于19世纪初至19
期刊
摘要:二胡,中国当代民族乐器中主要的拉弦乐器之一,已经历了上千年年历史的洗礼。虽然它的历史悠久,但是二胡音乐作品的演奏技法特征也仅是在近百年间才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高。融合现代作曲技法的二胡作品在学习与演奏上都与传统曲目有了较大的区别,探讨此项内容对于二胡学习者演奏现代二胡音乐作品有着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二胡 技法特征 王建民 民族情  二胡是中国当代民族乐器中重要的乐器之一,是我国最流行,也
期刊
摘要:多声思维是所有音乐学习者必须学习和努力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它是培养演唱者集体协作以及综合音乐修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蒙古族声乐作品为例,简单论述合唱训练的功用。  关键词:多声思维 合唱训练 功用  多声思维是人类在多声部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随着多声感觉、听觉及多声欣赏习惯与能力的发展,逐渐形成起来的一种立体状的音乐思维方式。①多声思维方式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充分地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
期刊
摘要:独立音乐的产生是从声乐中解放出来的,声乐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也是歌词与音乐的相互协调统一的过程。本文笔者主要从起初的音乐附属于歌词,到有关音乐与歌词谁第一的争论,最后以浪漫主义时期的乐剧达到音乐与歌词的高度统一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西方声乐艺术史 歌词 音乐 协调  音乐历史的研究除了对作曲家、作品的分析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之所以形成这一历史过程的反思。正如德国音乐学家达尔豪斯所言,历史
期刊
喜欢巴托莉已经有十几年了。初听巴托莉就被她鬼使神差,出神入化的花腔技巧所折服,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去唱片店总要买她的唱片,家里有关她的音乐会、歌剧、采访等各类音像资料琳琅满目,巴托莉 “恐机”,所以想目睹真容真声只能亲赴欧洲,而能听她在巅峰期的现场演唱也就成了理想,没想到,理想这么快就实现了,2013年10月,巴托莉终于还是来到了中国。不出意料,7日晚7点30分,北京国家大剧院是巴托莉的中国内地处女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初,传统的音乐模式逐渐被新的音乐思维和手法所取代,年少的肖斯塔科维奇受到新音乐思潮的影响,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尝试不同音乐体裁及表现手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从音色塑造的音乐形象、和声戏剧性及节奏特点三个方面阐述,使我们了解肖斯塔科维奇早期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演奏特征。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 三首幻想舞曲 音色 和声戏剧性 节奏  二十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跨时代的改变,随
期刊
摘要: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表现。民歌中对于这种心理要素的注重,是体现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与生活、生产文化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 移情 茶山号子  一、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与“茶山号子”  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美学的范畴。在音乐美学中主要是指演唱者在演唱前、演唱中都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作品中,同时将作品中需要传达的情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