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比多比少”问题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因为认知特点局限,对抽象逻辑性强的事物认知难度较大,他们对“比多比少”知识的建构都是浅显的、直观的。为了有效地提高“比多比少”教学效果,笔者在实践中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趣味化,化难为易,经过多年的实践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实践;认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对知识的认知一般都是浅显的、直观的。他们对直观的事物认知比较快,比如在教学图形时只要拿教具学生便能很快的记住所教授他们的知识。对于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点学生就很难掌握了。在教学“比多比少”的问题中,我就发现学生容易做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做就错。比如8比( )多2,他们常常会在括号中填10。而“比多比少”的问题又是贯穿小学各个年级数学课程之中,因此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大部分学生是凭着直觉去做判断的,于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把这类问题轻松的学好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对一年级数学中求“比多比少”的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我把这部分知识用语言结构的方式归纳了一下,让学生学会认知求“比多比少”问题的语言结构,运用语言结构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会这部分知识。
在初学“比多比少”时都是用直观的图来进行教学的。
比如下面的图:
这题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做,因为这题给的图很直观,只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就能做好此题。但在没有直观图进行比较时大部分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比如下面这两种情况:
1. 求8比6多多少;6比8少多少。
像求8比6多多少或者6比8少多少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用简单明了的话告诉学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的问题你只需要记住比的前面和比的后面都有数那么无论是求多多少还是求少多少都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所得的结果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是少多少。
2. 求8比( )多2,( )比8多2,8比( )少2,( )比8少2。
像上述的问题学生容易做错,比如求8比( )多2,学生容易在括号中填10。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正常的,毕竟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們易于接受的知识结构是直观的,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那么多时间去思考,也没想要思考,所以如何能让他们从逻辑思考转化为直观认知就显得很重要了,这就需要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此类的题目。看到此类题目让学生先弄清题目中出现的是“多”字还是“少”字。
如果是多字,那么比的前面是大的数比后就是小的数,求比前也就是求大的数,就用比后面的数加另外的一个已知的数;求比后的数就是求小的数,就用比前面的数减另外的一个已知的数。比如:8比( )多2,根据语言文字结构出现“多”字比前是大的数比后是小的数,此题是求比后,就可以用8减去2得出括号中要填的数。( )比8多2,根据语言文字结构出现“多”字又是求比前的,比前为大的数,所以是8加上2填(10)。
如果题目中出现了“少”字,求比前的数也就是求小的数就用比后数减去另外一个已知的数,求比后的数也就是求大的数,那就用比前的数加另外的一个已知的数。比如8比( )少2,此题首先让学生弄清题目出现了“少”字,那么比前为小的数比后为大的数,这题是求比后的所以是8加2等于10。又比如( )比8少2又该如何做呢?同样的先让学生弄清题目出现了“少”字,此题又是求比前的也就是求小的数,所以是8减去2得6。这样一来到底括号中该填几就迎刃而解了。
上述的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一听就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为了让他们易于接受,更容易记住,我把以上的语言文字结构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融入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把比前的数看作西瓜,把比后的数看作苹果,把另外一个已知的数看作桃子。那么上述的语言文字结构就可这么总结:出现“多”字,比前是西瓜,比后是苹果,另一个已知数是桃子。求比前(西瓜)就等于苹果加桃子;求比后(苹果)就等于西瓜减桃子;出现“少”字,比前是苹果,比后是西瓜,求比前(苹果)就等于西瓜减桃子,求比后(西瓜)就等于苹果加桃子;求桃子一律用西瓜减苹果。
为了让孩子更容易识记,我还编了几句顺口溜:
西瓜大,苹果小,桃子夹中间。
出现(多)字要记牢,
比前瓜,比后果,
求瓜,果加桃,
求果,瓜减桃。
出现(少)字莫慌张,
比前果,比后瓜,
求果,瓜减桃,
求瓜,果加桃。
果瓜俩都有,那就瓜减果。
只要你记熟,“比多比少”随便考。
此教学方法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同样适用。
例如:苹果有480筐,苹果比桔子少120筐,桔子有多少筐?大部分学生会列为:480-120=360(筐)。这样就做错了,如果用语言文字结构解析一下那就简单了。首先弄清题目中出现了“少”字,比前是小的数比后是大的数,此题是苹果比桔子少120筐,是求比后的数,也就是求大的数,那就用苹果的筐数480加上120就等于桔子的筐数,列式为:480 120=600(筐)。
好的教学经验总结应该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只要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结构,做“比多比少”的问题就简单了。化难为易、通俗易懂才是教学的本质。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如果我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到他们,我想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作者简介:尹小玲,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怀远县新城实验学校。
关键词:教学;实践;认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对知识的认知一般都是浅显的、直观的。他们对直观的事物认知比较快,比如在教学图形时只要拿教具学生便能很快的记住所教授他们的知识。对于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点学生就很难掌握了。在教学“比多比少”的问题中,我就发现学生容易做错,看似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一做就错。比如8比( )多2,他们常常会在括号中填10。而“比多比少”的问题又是贯穿小学各个年级数学课程之中,因此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大部分学生是凭着直觉去做判断的,于是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把这类问题轻松的学好呢?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我对一年级数学中求“比多比少”的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我把这部分知识用语言结构的方式归纳了一下,让学生学会认知求“比多比少”问题的语言结构,运用语言结构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会这部分知识。
在初学“比多比少”时都是用直观的图来进行教学的。
比如下面的图:
这题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容易做,因为这题给的图很直观,只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就能做好此题。但在没有直观图进行比较时大部分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比如下面这两种情况:
1. 求8比6多多少;6比8少多少。
像求8比6多多少或者6比8少多少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用简单明了的话告诉学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的问题你只需要记住比的前面和比的后面都有数那么无论是求多多少还是求少多少都用大的数减去小的数,所得的结果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是少多少。
2. 求8比( )多2,( )比8多2,8比( )少2,( )比8少2。
像上述的问题学生容易做错,比如求8比( )多2,学生容易在括号中填10。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正常的,毕竟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們易于接受的知识结构是直观的,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没那么多时间去思考,也没想要思考,所以如何能让他们从逻辑思考转化为直观认知就显得很重要了,这就需要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此类的题目。看到此类题目让学生先弄清题目中出现的是“多”字还是“少”字。
如果是多字,那么比的前面是大的数比后就是小的数,求比前也就是求大的数,就用比后面的数加另外的一个已知的数;求比后的数就是求小的数,就用比前面的数减另外的一个已知的数。比如:8比( )多2,根据语言文字结构出现“多”字比前是大的数比后是小的数,此题是求比后,就可以用8减去2得出括号中要填的数。( )比8多2,根据语言文字结构出现“多”字又是求比前的,比前为大的数,所以是8加上2填(10)。
如果题目中出现了“少”字,求比前的数也就是求小的数就用比后数减去另外一个已知的数,求比后的数也就是求大的数,那就用比前的数加另外的一个已知的数。比如8比( )少2,此题首先让学生弄清题目出现了“少”字,那么比前为小的数比后为大的数,这题是求比后的所以是8加2等于10。又比如( )比8少2又该如何做呢?同样的先让学生弄清题目出现了“少”字,此题又是求比前的也就是求小的数,所以是8减去2得6。这样一来到底括号中该填几就迎刃而解了。
上述的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一听就懂,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为了让他们易于接受,更容易记住,我把以上的语言文字结构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融入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把比前的数看作西瓜,把比后的数看作苹果,把另外一个已知的数看作桃子。那么上述的语言文字结构就可这么总结:出现“多”字,比前是西瓜,比后是苹果,另一个已知数是桃子。求比前(西瓜)就等于苹果加桃子;求比后(苹果)就等于西瓜减桃子;出现“少”字,比前是苹果,比后是西瓜,求比前(苹果)就等于西瓜减桃子,求比后(西瓜)就等于苹果加桃子;求桃子一律用西瓜减苹果。
为了让孩子更容易识记,我还编了几句顺口溜:
西瓜大,苹果小,桃子夹中间。
出现(多)字要记牢,
比前瓜,比后果,
求瓜,果加桃,
求果,瓜减桃。
出现(少)字莫慌张,
比前果,比后瓜,
求果,瓜减桃,
求瓜,果加桃。
果瓜俩都有,那就瓜减果。
只要你记熟,“比多比少”随便考。
此教学方法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也同样适用。
例如:苹果有480筐,苹果比桔子少120筐,桔子有多少筐?大部分学生会列为:480-120=360(筐)。这样就做错了,如果用语言文字结构解析一下那就简单了。首先弄清题目中出现了“少”字,比前是小的数比后是大的数,此题是苹果比桔子少120筐,是求比后的数,也就是求大的数,那就用苹果的筐数480加上120就等于桔子的筐数,列式为:480 120=600(筐)。
好的教学经验总结应该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只要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的结构,做“比多比少”的问题就简单了。化难为易、通俗易懂才是教学的本质。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如果我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到他们,我想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作者简介:尹小玲,安徽省蚌埠市,安徽省怀远县新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