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年幼时与自然相融,到如今与水墨为伴;从随性随心,到情理交融;从懵懂无知,到阅历丰富,杨恩国一直在绘画的世界里不懈求索,笃定前行。或在云雾缭绕的清晨,或在风和日丽的下午,寻一处美景,摆好画架,拿起画笔,杨恩国便能忘却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沉浸在绘画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若是灵感迸发,挥毫之间浓墨淡抹,一幅寓情于景、精妙绝伦的作品便诞生了。
笔墨随性,追求简单
杨恩国出生在农村,山村的成长环境让他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草木虫鱼,山川河流,大自然的一切都伴随着他成长。“考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山里画画。鲁中山区的景象,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上了大学之后,杨恩国虽然选择了设计专业,但受到学校国画课及周围朋友的影响,加之自己性情所致,他慢慢喜欢上国画,并且越画越深入。
“水墨随性”,杨恩国的画和他的性格一样,随和、随心、淡然自我。这种“自我”,包括对知识的积累,对古人的体悟,对写生的理解。“我性格中淡然的部分,在画中也有所体现,我的画面比较松动,淡墨用得多一些,颜色运用得比较少。我想通过灰调的处理,尽量让画面单纯一些。”杨恩国曾经想在淡墨处理上做更深入地研究,想让画面再复杂点,但是不行,“我是那种一天有三个事情在脑子里就觉得复杂得没法处理的人,不喜欢复杂,所以更喜欢简单、单纯的画面感。”
绘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因变化而不断探索的过程。杨恩国每天看到的景色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样,绘画所表达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每天都是新的,一成不变的绘画是一种懒惰,也是一种退步。作为一个专业的画家,“想让自己的画上一个台阶很难,而且越往上走越难,就像金字塔一样,越靠近顶端,人数越少,所以大师就那几个。现在趁自己的思想还比较活跃的时候,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探索更高的境界,是一个艺术家的本分。我很享受这种痛并快乐的创作过程。”
对景落墨,寄情于景
写生不只是为了搜集、寻找特定的景,还需有所表达。“我对写生的理解就是对景落墨,追求一种当时当刻的现场感受。”杨恩国的写生都是当成创作来完成的,面对实景,他会思考如何运用笔墨转化成作品,比如远山的淡墨跟天上的云的关系如何处理;杂乱的景物怎么提炼出来主次进行取舍;笔墨语言如何根据客观自然转换等等。“要把对眼前景物的感觉提炼成一个画面,其实挺难的。我觉得写生能和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也就算是成熟了。”
以前,杨恩国的画趋于感性,但现在,“我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感性了。”他认为,自己以前的感性实际上是缺少章法,靠感觉在画。慢慢地,他在一些方法技巧的处理上越来越理性,而在笔墨的运用上越来越感性。理性是有层次的,当技法成熟,经验丰富,思想与观念变得强大时,它反而转换成一种感性的表达。在杨恩国看来,感性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小孩涂鸦的感性和大师画画的感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性。小孩的感性就是一种本能的发泄,而大师的感性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能感染人,与之共鸣。
谈及绘画灵感的时候,杨恩国说:“我觉得绘画的灵感是从生活中来的,丰富的阅历,可以让人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里,找到如琴棋书画诗酒花一般的灵感。”每一个画画的人,特别是那些老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能耐看、有深度?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技法多么高超,而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的生活、他们的阅历,让他们对绘画的理解比常人更为深刻。
人们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是随着时代和生活不断往前走的。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和古人有本质区别,现代人似乎不太可能有古人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体验了。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和门类,如何在保留其传统哲学精神的同时,又能体现我们当代的生活?这是当下每位国画家都在思考的事情,也是杨恩国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绘画中体验一种抽象的视觉感受,把中国画简化出来之后加入现代观念,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杨恩国认为,当代绘画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形象的问题,而是绘画语言本身的问题。“山水画经历几千年发展,一下子想要改变很难,但是绘画即使追求古意也要有当代感,无论多么艰难,还是要随时代而发展。”
杨恩国有个小心愿:“我一直想给自己刻一方叫‘半蜗’的闲章,意思就是什么东西都要留一半,为了走得更长远,得留点余地。”
(编辑/公晓慧 助编/张媛媛)
笔墨随性,追求简单
杨恩国出生在农村,山村的成长环境让他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草木虫鱼,山川河流,大自然的一切都伴随着他成长。“考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山里画画。鲁中山区的景象,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上了大学之后,杨恩国虽然选择了设计专业,但受到学校国画课及周围朋友的影响,加之自己性情所致,他慢慢喜欢上国画,并且越画越深入。
“水墨随性”,杨恩国的画和他的性格一样,随和、随心、淡然自我。这种“自我”,包括对知识的积累,对古人的体悟,对写生的理解。“我性格中淡然的部分,在画中也有所体现,我的画面比较松动,淡墨用得多一些,颜色运用得比较少。我想通过灰调的处理,尽量让画面单纯一些。”杨恩国曾经想在淡墨处理上做更深入地研究,想让画面再复杂点,但是不行,“我是那种一天有三个事情在脑子里就觉得复杂得没法处理的人,不喜欢复杂,所以更喜欢简单、单纯的画面感。”
绘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因变化而不断探索的过程。杨恩国每天看到的景色不一樣,心情也不一样,绘画所表达的情绪也会随之改变。每天都是新的,一成不变的绘画是一种懒惰,也是一种退步。作为一个专业的画家,“想让自己的画上一个台阶很难,而且越往上走越难,就像金字塔一样,越靠近顶端,人数越少,所以大师就那几个。现在趁自己的思想还比较活跃的时候,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探索更高的境界,是一个艺术家的本分。我很享受这种痛并快乐的创作过程。”
对景落墨,寄情于景
写生不只是为了搜集、寻找特定的景,还需有所表达。“我对写生的理解就是对景落墨,追求一种当时当刻的现场感受。”杨恩国的写生都是当成创作来完成的,面对实景,他会思考如何运用笔墨转化成作品,比如远山的淡墨跟天上的云的关系如何处理;杂乱的景物怎么提炼出来主次进行取舍;笔墨语言如何根据客观自然转换等等。“要把对眼前景物的感觉提炼成一个画面,其实挺难的。我觉得写生能和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品也就算是成熟了。”
以前,杨恩国的画趋于感性,但现在,“我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感性了。”他认为,自己以前的感性实际上是缺少章法,靠感觉在画。慢慢地,他在一些方法技巧的处理上越来越理性,而在笔墨的运用上越来越感性。理性是有层次的,当技法成熟,经验丰富,思想与观念变得强大时,它反而转换成一种感性的表达。在杨恩国看来,感性也是有不同境界的,小孩涂鸦的感性和大师画画的感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性。小孩的感性就是一种本能的发泄,而大师的感性是一种理性的表达,能感染人,与之共鸣。
谈及绘画灵感的时候,杨恩国说:“我觉得绘画的灵感是从生活中来的,丰富的阅历,可以让人从鸡毛蒜皮的小事里,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里,找到如琴棋书画诗酒花一般的灵感。”每一个画画的人,特别是那些老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为什么能耐看、有深度?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技法多么高超,而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的生活、他们的阅历,让他们对绘画的理解比常人更为深刻。
人们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是随着时代和生活不断往前走的。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和古人有本质区别,现代人似乎不太可能有古人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体验了。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和门类,如何在保留其传统哲学精神的同时,又能体现我们当代的生活?这是当下每位国画家都在思考的事情,也是杨恩国常常思考的问题。
“在绘画中体验一种抽象的视觉感受,把中国画简化出来之后加入现代观念,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杨恩国认为,当代绘画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形象的问题,而是绘画语言本身的问题。“山水画经历几千年发展,一下子想要改变很难,但是绘画即使追求古意也要有当代感,无论多么艰难,还是要随时代而发展。”
杨恩国有个小心愿:“我一直想给自己刻一方叫‘半蜗’的闲章,意思就是什么东西都要留一半,为了走得更长远,得留点余地。”
(编辑/公晓慧 助编/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