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则古老的故事:一位国王命令群臣寻找能够确保人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臣子们绞尽脑汁,最后呈交给国王一张纸条,告诉他说,只要人民都能懂得这上面的道理,就能永保国富民强。据说那张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流传至今被奉为经济学的经典——“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眼瞅着时光荏苒,一晃就进入了这个“叛道离经”的年代。广告里不是都说了吗,“没有什么不可能!”于是,就有那么一群勇于颠覆传统的人,硬是从这商业大潮中寻找到了“免费午餐”,并且乐此不疲、收获颇丰。眼下经济危机中,大家个个惜金如命,寻找“免费午餐”的大军也在逐渐壮大。假如国王看到这阵势,是不是也跳起来大骂被“奸臣”骗了?
《北京晚报》记者周健森的文章透露了省钱人们的免费攻略。
“免费”的幸福生活
如果不是同事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张雯也许不会发现“免费”的乐趣。
那是半年前的事情,电子邮件来自一个日化产品的官方网站。按照电子邮件的内容,张雯只要参加网站上的活动,填写简单的数据,并且再将活动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告知10个朋友,就能够免费得到一袋洗衣液。纯粹是出于好奇,她参加了这个活动,仅仅过了一个多星期,她果真收到了那袋洗衣液。
办公室里的女同事们几乎都在同一天收到了同样的洗衣液。在张雯工作的那家外企公司驻京办事处,类似这样的免费信息,就像“糖衣炮弹”一样在大家的计算机里传来传去。白领们通常把这看成是工作之余调剂心情的一项娱乐,那些免费商品的好赖与否,则成了茶水间里最具人气的谈资之一。
但是张雯多了一个心眼:“如果尽可能得到更多类似的免费商品,那岂不是可以节省一大笔开销?”这个喜欢精打细算的女孩很快发现,还有不少人和她有着同样的想法,这些人大都聚在各种以“免费”、“试用”、“赠品”为头衔的网上论坛里,彼此交换着各种提供免费商品的活动信息。
与这些志同道合的网友相互交流,张雯每天都能搜集到大量情报:“比如哪家化妆品免费赠送试用装,哪家杂志社免费赠送一年杂志,哪里可以下载到免费的代金券。”她最得意的一次行动,是和网友们参加力士洗发水的免费赠送活动,结果收到了好几套免费的洗发水试用装,“几个月不用自己花钱买了。”
不过张雯觉得,她对免费资源的利用远远不够,母亲就明显比自己更有经验,小区门口的超市每逢周末都会有促销活动,限量赠送一些商品,张妈妈几乎从不落空。老太太近期的一个伟大壮举,是借着麦当劳推广咖啡饮品的机会,连续十多天跑到快餐店里喝免费咖啡。以每杯咖啡8元计算,“省了将近100元钱”。
上街自己找午餐
周五中午,东直门附近。一座貌似普通的写字楼下,几个中年妇女正在来往的人群中寻找着目标,其中一个盯上了正朝这边走来的徐鑫。“先生,有时间吗?帮我们答个问卷吧,就耽误您一会儿时间,上楼尝个东西。”中年妇女央求道。徐鑫停下了脚步,两个当街攀谈起来。
调查问卷内容很简单,涉及年龄、职业、收入等。最后一个问题,当中年妇女询问他是否在媒体、公关、餐饮等行业工作时,徐鑫轻描淡写地回答“不是”。作为一家网站的文字编辑,很明显,他撒谎了。但是凭着这句谎言,他被视为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获得了上楼品尝试吃的资格。
那天中午,他吃到了一家快餐连锁店尚未推出的海鲜类产品。
事实上,徐鑫是这种试吃调查的常客,从东直门到安定门,那一带常被调查公司占据的一些写字楼,他都熟记于心,如果平时路过那里,有时间都要过去凑个热闹。在互联网上,经常参与试用品调查的网民被称做“试客”或者“评客”,徐鑫觉得那些人并不专业,“真正的‘试客’应该走出家门,主动觅食。”
徐鑫对于试吃活动的热衷,更多地是出于对美食的钟爱。虽然未必回回都是大餐,但他确实遇到过能填饱肚子的时候。尤其是那种同类产品相比较的试吃活动,有时需要分批次品尝不少食物。另外,试吃结束后往往还能领取一些礼品,有段时间调查公司扎堆儿赠送水杯,现在他家里有五六个水杯没用过呢。
除了试吃,汽车厂商的试驾活动、健身房的免费体验、电子产品的免费试用,他也时常要去参与一把。目前他用着的一款国产手机,就是厂商提供的试用品。不过这种高价试用品,往往需要他先垫上一笔押金。有人说徐鑫这是占人家便宜,他对此很有意见:“怎么能说是占便宜呢?我还给他们提了好多意见呢!”
每天千条免费信息
“愤青”(网名)创建了一个专门收集免费信息的网站,他说,他们这些网站的性质都一样,通过这些免费信息招揽人气,然后等待着财大气粗的商家投入广告来赚钱。因为网站创建的时间并不长,“愤青”还没有等来广告客户,但他对免费信息却有了不少心得。
从不留意这些信息的人或许很难想象,“免费午餐”的数量庞大得惊人。每天,“愤青”从各处搜集到的免费信息都能达到上千条,其种类包罗万象,能够覆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获得这些免费赠品的方式也非常简单,除了极少数量需要索取者提交使用报告外,绝大多数只需要动动鼠标,敲几下键盘,提供一下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就算成功了。
“愤青”发现,这些“免费午餐”的提供者,大都是一些新近推出的品牌或产品以及准备进入国内市场的厂商。出现频率最高的免费赠品,一般是化妆品、网络游戏的虚拟货币、赠阅的期刊杂志等。另外,一些购物网站、大型商场等也往往热衷此道。享用这些“免费午餐”的受益者,也变得日益壮大。
“愤青”自己的这家小网站,每天的浏览量有几百人,他观察了一下资料,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免费”或“赠品”的关键词摸索来的。而他常关注的一些提供免费信息的大型论坛或网站,注册用户通常都会达到上万人。遇到电动牙刷等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往往一周内会有五六千人报名领取。
表面上,这些踊跃领取免费赠品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在“愤青”看来,真正偷着笑的,恐怕还是商家。他认为,商家提供免费赠品,可以对产品投放进行市场调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宣传,“领取赠品的人很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潜在客户,这种效果恐怕比花钱做广告还要划算。”
据悉,国外一些成功的商家,每年都要拿出营业额的1%投入免费赠品给顾客。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即使羊毛未来还要出在羊身上,趁着现在有便宜可占,又何必非要继续故作矜持呢?
新闻链接:
“免费”也要付出代价
虽然“免费午餐”的确实惠,不过有时伴随而来的麻烦却在所难免。在享受免费的同时,有时可能要付出自己的个人隐私作为代价。这顿“免费午餐”究竟是否值得去试,或许还要衡量一下其中的利弊,再动筷子也不迟。
垃圾信息从此勤骚扰
在参与提供免费赠品的活动或者抽奖时,往往需要填写详尽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家庭住址等。不少热衷此道的消费者承认,自从参与了一次这类活动,或者哪怕仅仅是在网站上注册了一下,从此就会收到络绎不绝的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甚至平邮广告。
还有一些网民发现,网站上提供的免费信息经常不加筛选,有时顺着链接点过去,发现对方的网页早就设下了“木马”程序;还有时根本无法辨别对方信息的真伪。有人担心,万一有人打着提供免费赠品的幌子收集个人信息,用于诈骗等不法行为,那自己岂不是自投罗网?
高价邮费换取免费赠品
网民小何遇到过这么件倒霉事。创请了免费赠品后,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说是要通过快递给他寄来,不过邮寄费要由他本人承担,而且价格有些惊人:99元。小何当时就在电话里急了:“要花99元才能到手的东西,怎么能算是免费赠送呢?小何与对方争执半天,对方勉强答应走普通邮递。可是半个多月过去了,小何也没收到过那份赠品。
话说回来,虽说赠品是免费的,不过商家的确没说邮寄免费。一些“试客”遇到这种事情后,在网站上怒斥商家这是变相推销或者商业欺诈。还有些论坛索性将这些“不守诚信”的商家的案例整理成帖,置顶在论坛首页,彻底将其打入“黑名单”。
商家玩家各做手脚
为了赢得一些虚拟货币,suki参加了一家茶饮料厂商推出的网上转盘游戏,玩了半个月总算凑够了分数。可是在兑奖时,她却发现有些不对头;自己的积分一直无法兑换出去,而且过了几天自己手中的积分还莫名其妙地减少了。Suki愤怒地在网上发帖,哭诉自己被商家欺骗了。
其实商家那边这也有苦衷。最近那家茶饮料厂商就在活动的网页上亮出提示:“近期发现有用户利用非法手段增加积分,对其分数进行校正;如果今后再发现此类情况,将取消其参赛资格。”虽然suki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不过她承认,最近的确有一些高手,通过技术手段就能在这种投资游戏中轻而易举地作弊取胜。
被指责抢了别人机会
“试客”也好,“抢抢族”也罢,面对这些手段专业、经验丰富的赠品爱好者,最不高兴的恐怕就是同样想要试用赠品的普通顾客。不少消费者对此颇有微词:商家刚刚推出个活动,赠品马上就被这群人抢个精光。还有人发现,本该是免费的试用品,最后却被“试客”们在网上标价出售了。
一些消费者认为,商家投放的免费赠品,是根据市场上的消费人群有的族矢,其数量本来就是非常有限的;类似“试客”或者“抢抢族”这样的挤压性行为,其实是侵占了他人的资源和利益。不过面对这些指责,“试客”们自己也有话说:“我们不过是利用了游戏规则,但是并没有破坏规则。”
眼瞅着时光荏苒,一晃就进入了这个“叛道离经”的年代。广告里不是都说了吗,“没有什么不可能!”于是,就有那么一群勇于颠覆传统的人,硬是从这商业大潮中寻找到了“免费午餐”,并且乐此不疲、收获颇丰。眼下经济危机中,大家个个惜金如命,寻找“免费午餐”的大军也在逐渐壮大。假如国王看到这阵势,是不是也跳起来大骂被“奸臣”骗了?
《北京晚报》记者周健森的文章透露了省钱人们的免费攻略。
“免费”的幸福生活
如果不是同事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张雯也许不会发现“免费”的乐趣。
那是半年前的事情,电子邮件来自一个日化产品的官方网站。按照电子邮件的内容,张雯只要参加网站上的活动,填写简单的数据,并且再将活动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告知10个朋友,就能够免费得到一袋洗衣液。纯粹是出于好奇,她参加了这个活动,仅仅过了一个多星期,她果真收到了那袋洗衣液。
办公室里的女同事们几乎都在同一天收到了同样的洗衣液。在张雯工作的那家外企公司驻京办事处,类似这样的免费信息,就像“糖衣炮弹”一样在大家的计算机里传来传去。白领们通常把这看成是工作之余调剂心情的一项娱乐,那些免费商品的好赖与否,则成了茶水间里最具人气的谈资之一。
但是张雯多了一个心眼:“如果尽可能得到更多类似的免费商品,那岂不是可以节省一大笔开销?”这个喜欢精打细算的女孩很快发现,还有不少人和她有着同样的想法,这些人大都聚在各种以“免费”、“试用”、“赠品”为头衔的网上论坛里,彼此交换着各种提供免费商品的活动信息。
与这些志同道合的网友相互交流,张雯每天都能搜集到大量情报:“比如哪家化妆品免费赠送试用装,哪家杂志社免费赠送一年杂志,哪里可以下载到免费的代金券。”她最得意的一次行动,是和网友们参加力士洗发水的免费赠送活动,结果收到了好几套免费的洗发水试用装,“几个月不用自己花钱买了。”
不过张雯觉得,她对免费资源的利用远远不够,母亲就明显比自己更有经验,小区门口的超市每逢周末都会有促销活动,限量赠送一些商品,张妈妈几乎从不落空。老太太近期的一个伟大壮举,是借着麦当劳推广咖啡饮品的机会,连续十多天跑到快餐店里喝免费咖啡。以每杯咖啡8元计算,“省了将近100元钱”。
上街自己找午餐
周五中午,东直门附近。一座貌似普通的写字楼下,几个中年妇女正在来往的人群中寻找着目标,其中一个盯上了正朝这边走来的徐鑫。“先生,有时间吗?帮我们答个问卷吧,就耽误您一会儿时间,上楼尝个东西。”中年妇女央求道。徐鑫停下了脚步,两个当街攀谈起来。
调查问卷内容很简单,涉及年龄、职业、收入等。最后一个问题,当中年妇女询问他是否在媒体、公关、餐饮等行业工作时,徐鑫轻描淡写地回答“不是”。作为一家网站的文字编辑,很明显,他撒谎了。但是凭着这句谎言,他被视为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获得了上楼品尝试吃的资格。
那天中午,他吃到了一家快餐连锁店尚未推出的海鲜类产品。
事实上,徐鑫是这种试吃调查的常客,从东直门到安定门,那一带常被调查公司占据的一些写字楼,他都熟记于心,如果平时路过那里,有时间都要过去凑个热闹。在互联网上,经常参与试用品调查的网民被称做“试客”或者“评客”,徐鑫觉得那些人并不专业,“真正的‘试客’应该走出家门,主动觅食。”
徐鑫对于试吃活动的热衷,更多地是出于对美食的钟爱。虽然未必回回都是大餐,但他确实遇到过能填饱肚子的时候。尤其是那种同类产品相比较的试吃活动,有时需要分批次品尝不少食物。另外,试吃结束后往往还能领取一些礼品,有段时间调查公司扎堆儿赠送水杯,现在他家里有五六个水杯没用过呢。
除了试吃,汽车厂商的试驾活动、健身房的免费体验、电子产品的免费试用,他也时常要去参与一把。目前他用着的一款国产手机,就是厂商提供的试用品。不过这种高价试用品,往往需要他先垫上一笔押金。有人说徐鑫这是占人家便宜,他对此很有意见:“怎么能说是占便宜呢?我还给他们提了好多意见呢!”
每天千条免费信息
“愤青”(网名)创建了一个专门收集免费信息的网站,他说,他们这些网站的性质都一样,通过这些免费信息招揽人气,然后等待着财大气粗的商家投入广告来赚钱。因为网站创建的时间并不长,“愤青”还没有等来广告客户,但他对免费信息却有了不少心得。
从不留意这些信息的人或许很难想象,“免费午餐”的数量庞大得惊人。每天,“愤青”从各处搜集到的免费信息都能达到上千条,其种类包罗万象,能够覆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获得这些免费赠品的方式也非常简单,除了极少数量需要索取者提交使用报告外,绝大多数只需要动动鼠标,敲几下键盘,提供一下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就算成功了。
“愤青”发现,这些“免费午餐”的提供者,大都是一些新近推出的品牌或产品以及准备进入国内市场的厂商。出现频率最高的免费赠品,一般是化妆品、网络游戏的虚拟货币、赠阅的期刊杂志等。另外,一些购物网站、大型商场等也往往热衷此道。享用这些“免费午餐”的受益者,也变得日益壮大。
“愤青”自己的这家小网站,每天的浏览量有几百人,他观察了一下资料,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免费”或“赠品”的关键词摸索来的。而他常关注的一些提供免费信息的大型论坛或网站,注册用户通常都会达到上万人。遇到电动牙刷等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往往一周内会有五六千人报名领取。
表面上,这些踊跃领取免费赠品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在“愤青”看来,真正偷着笑的,恐怕还是商家。他认为,商家提供免费赠品,可以对产品投放进行市场调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宣传,“领取赠品的人很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潜在客户,这种效果恐怕比花钱做广告还要划算。”
据悉,国外一些成功的商家,每年都要拿出营业额的1%投入免费赠品给顾客。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即使羊毛未来还要出在羊身上,趁着现在有便宜可占,又何必非要继续故作矜持呢?
新闻链接:
“免费”也要付出代价
虽然“免费午餐”的确实惠,不过有时伴随而来的麻烦却在所难免。在享受免费的同时,有时可能要付出自己的个人隐私作为代价。这顿“免费午餐”究竟是否值得去试,或许还要衡量一下其中的利弊,再动筷子也不迟。
垃圾信息从此勤骚扰
在参与提供免费赠品的活动或者抽奖时,往往需要填写详尽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家庭住址等。不少热衷此道的消费者承认,自从参与了一次这类活动,或者哪怕仅仅是在网站上注册了一下,从此就会收到络绎不绝的垃圾短信、垃圾邮件甚至平邮广告。
还有一些网民发现,网站上提供的免费信息经常不加筛选,有时顺着链接点过去,发现对方的网页早就设下了“木马”程序;还有时根本无法辨别对方信息的真伪。有人担心,万一有人打着提供免费赠品的幌子收集个人信息,用于诈骗等不法行为,那自己岂不是自投罗网?
高价邮费换取免费赠品
网民小何遇到过这么件倒霉事。创请了免费赠品后,接到对方打来的电话,说是要通过快递给他寄来,不过邮寄费要由他本人承担,而且价格有些惊人:99元。小何当时就在电话里急了:“要花99元才能到手的东西,怎么能算是免费赠送呢?小何与对方争执半天,对方勉强答应走普通邮递。可是半个多月过去了,小何也没收到过那份赠品。
话说回来,虽说赠品是免费的,不过商家的确没说邮寄免费。一些“试客”遇到这种事情后,在网站上怒斥商家这是变相推销或者商业欺诈。还有些论坛索性将这些“不守诚信”的商家的案例整理成帖,置顶在论坛首页,彻底将其打入“黑名单”。
商家玩家各做手脚
为了赢得一些虚拟货币,suki参加了一家茶饮料厂商推出的网上转盘游戏,玩了半个月总算凑够了分数。可是在兑奖时,她却发现有些不对头;自己的积分一直无法兑换出去,而且过了几天自己手中的积分还莫名其妙地减少了。Suki愤怒地在网上发帖,哭诉自己被商家欺骗了。
其实商家那边这也有苦衷。最近那家茶饮料厂商就在活动的网页上亮出提示:“近期发现有用户利用非法手段增加积分,对其分数进行校正;如果今后再发现此类情况,将取消其参赛资格。”虽然suki觉得自己是被冤枉的,不过她承认,最近的确有一些高手,通过技术手段就能在这种投资游戏中轻而易举地作弊取胜。
被指责抢了别人机会
“试客”也好,“抢抢族”也罢,面对这些手段专业、经验丰富的赠品爱好者,最不高兴的恐怕就是同样想要试用赠品的普通顾客。不少消费者对此颇有微词:商家刚刚推出个活动,赠品马上就被这群人抢个精光。还有人发现,本该是免费的试用品,最后却被“试客”们在网上标价出售了。
一些消费者认为,商家投放的免费赠品,是根据市场上的消费人群有的族矢,其数量本来就是非常有限的;类似“试客”或者“抢抢族”这样的挤压性行为,其实是侵占了他人的资源和利益。不过面对这些指责,“试客”们自己也有话说:“我们不过是利用了游戏规则,但是并没有破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