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书画鉴定或在书画市场一旦遇上“双胞胎”,人们都会持非常警觉和谨慎的态度去对待,谨防一真一假或疑为双双俱假;而认为“双胞胎”或“数胞胎”都是真迹的,一般来说,在人们的意识里,这种可能性不大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其实不然。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创作比较工细的作品,一般都需要事先打草稿(又称“粉本”)。而且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琢磨和几易其稿的过程,古人说的“九朽一罢”就是这个道理。待“粉本”十分满意后,再依粉本进行正稿创作。此外,即使是意笔画,章法构图也不是件件都非常满意,因此,鉴于创稿(即“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的费思量,一旦有一幅理想的工笔或意笔画稿本,画家都会十分珍惜。再者,即便完成了正稿的创作,往往也会出现需要再修改或再提高的地方,因此,画家也就在“精益求精”的思想作用下再创作,这样就有了一位画家有两幅或两幅以上几乎是一模一样或是大同小异的作品传世。还有其他原因,即某件作品或值得纪念,或为友朋所特别钟爱,或为买家所青睐,这样一来,两幅或多幅同题材、同构图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我考证张大千作品真伪的过程中,既拈出了一些一真一假的“双胞胎”,也发现了不少都是出自张大干一人手笔的“双胞胎”或“多胞胎”实例,因此,草就本篇《张大千作品“双(多)胞胎”俱真举例》。
《春溪独钓图轴》与《江头独钓》
《春溪独钓图轴》(图1,设色纸本,尺寸不详,纪年戊子1948年作,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张大千》P54)。
款识:“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多情祗有闲鸥鹭,留得诗人作钓翁。戊子十一月蜀郡张爰鸥湘馆中作。”钤印:“张爰”、“蜀郡”。
《江头独钓图》(图2,设色纸本镜片,137 X 66.8厘米,纪年乙巳1965年作,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版《诗外彩藏张大干书画》P173)。
款识:“别梦离忧睡又醒,安眠药物已无灵。四更欲曙天仍黑,默数江头渔火青。蜀郡张大干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乙巳”、“游戏神通”、“仁恺过眼”、“吴兴徐伯郊鉴藏”。
《春溪独钓图轴》(图1)与《江头独钓图》(图2)显然是同一个题材、同一个构图,图1的纪年为戊子(1948年),图2的纪年为乙巳(1965年),前后时隔17年。然从两图的笔墨习性来看,当是出自张大干一人之手,只是图2的笔墨风神较之图1多了些许哀伤,少了一些激昂。
1965年,时张大千67岁,正是张大干一生中身心最为困苦的一年。是年张大干由巴西赴美国检查身体,留居一月后返巴西赴比利时观光,并往英国伦敦举办“张大干画展”,旋因胆结石病再往纽约就医,因医疗费“四五千美金不易筹办”,“奈何至极——是以惴惴”。不得已于十月由美返巴,靠吃中药治疗,年底去美复查,所幸胆结石不复在腹。
由此,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张大千在图2中的诗跋“别梦离忧睡又醒,安眠药物已无灵。四更欲曙天仍黑,默数江头渔火青。”图2很可能是作于是年十月“中药治疗期间”。贫病交加“足以惴惴”的心境,且又身居异域,想起17年前的巴山夜雨,在情同夫妻李秋君的画阁“鸥湘馆”与秋君举案齐眉、耳须厮磨的日子。再想起1948年自己与李秋君都是50大寿时,自己携夫人来到上海,是日高朋满座,有朋友送来一钮寓意殊深的印章更是让两人喜出望外。印章的印文是“百岁千秋”(“千”是大千的千,“秋”是秋君的秋,二人的年龄合起来正好是百岁)。于是,两人画兴大作,遂情注笔端,挥毫泼墨,双双创作了一幅丹青,并钤上这枚印章。相约共画50幅,各画25幅以备百岁大寿画展用。此外,二人还互写了碑文,相约在上海买两个相邻的墓穴,以志死不同穴也相邻的情思。不料,1949年张大干去了台湾,李秋君留在了上海。张大干也多次托人带信或打电话向李秋君倾诉离愁别恨,但此时的李秋君也只能是望天长叹:大千啊!你不闻金门海峡炮声紧,再要相聚难上难!
这般的情怨,怎不让人“别梦离忧睡又醒”?人在天涯,“安眠药物已无灵”,只能把笔绘旧图了。此情此境当是别样的“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
大凡为画者,笔墨的风神很多时候足受制于心境的,古人所谓“喜写兰,怒画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溪独钓图轴》是张大干50岁时的画笔,更重要的是在李秋君的闺阁“鸥湘馆”中所作,足时张大干的精神状态是何等的亢奋,自是不难想象。看那线条,出自清湘老人(石涛)洗练圆浑而不拖泥带水;看那墨相,来自电住道人(石溪)苍茫温韵而不琐碎浑仑。以致整幅画作博大沉雄,气势匠人。
再看图2,虽是再图旧景,然,其展纸临池之际,真可谓“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从该图的笔墨语境来看,虽说是冀图再现往日类似“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情景,事实上却已是“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春如旧,人空瘦,……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世情薄,人情恶,……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笔墨已毕愁依旧,睹画思人情难却。画之不足题以补之,这就有了画面上“别梦离忧睡又醒,安眠药物已无灵。四更欲曙天仍黑,默数江头渔火青。”的诗跋。
《听泉图轴》与《拄杖登山图》
《听泉图轴》(图3,设色纸本,尺寸不详,纪年辛巳(194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张大千》P19)。
款识:“世缘空尽身物缚,来去翛然似孤鹤。有耳不令着是非,挂向寒崖听泉落。辛巳人日写于成都。大干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干大利”。
《拄杖登山图》(图4,设色纸本镜片,13.5×65.3厘米,纪年不详,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版《诗外移藏张大干书画》P176)。
款识:“唤起朱颜酒一尊,登山临水意尤温。朝红暮叶春来卢,纵老秋风识旧痕。大干居士爰。”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寿”、“东西南北之人”、“自诩名山足此生”、“仁恺过眼”、“吴兴徐伯郊鉴藏”。
《听泉图轴》(图3)笔者在《张大干作品真伪辨析实例(一)》谈及过,当时针对另一件与本图1若“双胞胎”的《观泉图》进行过比较分析。那么也与图3是一对“双胞胎”的图4《拄杖登山图》,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图4的笔墨意蕴和风神。从该图的笔墨和款识风格来看,其创作时间与图2《江头独钓图》为近,或迟于1965年,但最迟不会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因为在60年代下半叶,张大干的意笔山水画在山石结构的皴擦上已趋向“扼要”的阔笔,基本上不斤斤于局部的皴擦点染。也就是说已经很少有类似图1、图3那种莽莽苍苍意趣,而足追求一种一反老辣苍茫的“光洁”韵致,亦即“突出”物象轮廓线的肯定和“响亮”,这方法很像我们今天常画的“结构素描”。操笔之际必须严格地依据物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乃至运动感来控制用笔的轻重、快慢、顿挫、提按和墨相的枯湿浓淡,以期在“光洁”中显现“笔底碧玉簪”玛瑙宝石般的韵致和“笔底金刚杵”般的坚韧。这也就是后来陈佩秋为之追求的“以从容不迫、干净利落的挥洒,使得笔线墨痕在宣纸上流走的迹象显得格外地明净华滋,富于碧玉琉璃、玛瑙宝石般的光泽感和透明感。”
图4《拄杖登山图》的明净华滋和图3的莽莽苍苍,虽韵致有别,然线质的潇洒和律动,仍旧是非大干不能至。
(责编:唐陌楚)
其实不然。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创作比较工细的作品,一般都需要事先打草稿(又称“粉本”)。而且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琢磨和几易其稿的过程,古人说的“九朽一罢”就是这个道理。待“粉本”十分满意后,再依粉本进行正稿创作。此外,即使是意笔画,章法构图也不是件件都非常满意,因此,鉴于创稿(即“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的费思量,一旦有一幅理想的工笔或意笔画稿本,画家都会十分珍惜。再者,即便完成了正稿的创作,往往也会出现需要再修改或再提高的地方,因此,画家也就在“精益求精”的思想作用下再创作,这样就有了一位画家有两幅或两幅以上几乎是一模一样或是大同小异的作品传世。还有其他原因,即某件作品或值得纪念,或为友朋所特别钟爱,或为买家所青睐,这样一来,两幅或多幅同题材、同构图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在我考证张大千作品真伪的过程中,既拈出了一些一真一假的“双胞胎”,也发现了不少都是出自张大干一人手笔的“双胞胎”或“多胞胎”实例,因此,草就本篇《张大千作品“双(多)胞胎”俱真举例》。
《春溪独钓图轴》与《江头独钓》
《春溪独钓图轴》(图1,设色纸本,尺寸不详,纪年戊子1948年作,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张大千》P54)。
款识:“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多情祗有闲鸥鹭,留得诗人作钓翁。戊子十一月蜀郡张爰鸥湘馆中作。”钤印:“张爰”、“蜀郡”。
《江头独钓图》(图2,设色纸本镜片,137 X 66.8厘米,纪年乙巳1965年作,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版《诗外彩藏张大干书画》P173)。
款识:“别梦离忧睡又醒,安眠药物已无灵。四更欲曙天仍黑,默数江头渔火青。蜀郡张大干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乙巳”、“游戏神通”、“仁恺过眼”、“吴兴徐伯郊鉴藏”。
《春溪独钓图轴》(图1)与《江头独钓图》(图2)显然是同一个题材、同一个构图,图1的纪年为戊子(1948年),图2的纪年为乙巳(1965年),前后时隔17年。然从两图的笔墨习性来看,当是出自张大干一人之手,只是图2的笔墨风神较之图1多了些许哀伤,少了一些激昂。
1965年,时张大千67岁,正是张大干一生中身心最为困苦的一年。是年张大干由巴西赴美国检查身体,留居一月后返巴西赴比利时观光,并往英国伦敦举办“张大干画展”,旋因胆结石病再往纽约就医,因医疗费“四五千美金不易筹办”,“奈何至极——是以惴惴”。不得已于十月由美返巴,靠吃中药治疗,年底去美复查,所幸胆结石不复在腹。
由此,我们再来品味一下张大千在图2中的诗跋“别梦离忧睡又醒,安眠药物已无灵。四更欲曙天仍黑,默数江头渔火青。”图2很可能是作于是年十月“中药治疗期间”。贫病交加“足以惴惴”的心境,且又身居异域,想起17年前的巴山夜雨,在情同夫妻李秋君的画阁“鸥湘馆”与秋君举案齐眉、耳须厮磨的日子。再想起1948年自己与李秋君都是50大寿时,自己携夫人来到上海,是日高朋满座,有朋友送来一钮寓意殊深的印章更是让两人喜出望外。印章的印文是“百岁千秋”(“千”是大千的千,“秋”是秋君的秋,二人的年龄合起来正好是百岁)。于是,两人画兴大作,遂情注笔端,挥毫泼墨,双双创作了一幅丹青,并钤上这枚印章。相约共画50幅,各画25幅以备百岁大寿画展用。此外,二人还互写了碑文,相约在上海买两个相邻的墓穴,以志死不同穴也相邻的情思。不料,1949年张大干去了台湾,李秋君留在了上海。张大干也多次托人带信或打电话向李秋君倾诉离愁别恨,但此时的李秋君也只能是望天长叹:大千啊!你不闻金门海峡炮声紧,再要相聚难上难!
这般的情怨,怎不让人“别梦离忧睡又醒”?人在天涯,“安眠药物已无灵”,只能把笔绘旧图了。此情此境当是别样的“秋水春云万里空,酒壶书卷一孤蓬”。
大凡为画者,笔墨的风神很多时候足受制于心境的,古人所谓“喜写兰,怒画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春溪独钓图轴》是张大干50岁时的画笔,更重要的是在李秋君的闺阁“鸥湘馆”中所作,足时张大干的精神状态是何等的亢奋,自是不难想象。看那线条,出自清湘老人(石涛)洗练圆浑而不拖泥带水;看那墨相,来自电住道人(石溪)苍茫温韵而不琐碎浑仑。以致整幅画作博大沉雄,气势匠人。
再看图2,虽是再图旧景,然,其展纸临池之际,真可谓“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从该图的笔墨语境来看,虽说是冀图再现往日类似“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情景,事实上却已是“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春如旧,人空瘦,……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世情薄,人情恶,……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笔墨已毕愁依旧,睹画思人情难却。画之不足题以补之,这就有了画面上“别梦离忧睡又醒,安眠药物已无灵。四更欲曙天仍黑,默数江头渔火青。”的诗跋。
《听泉图轴》与《拄杖登山图》
《听泉图轴》(图3,设色纸本,尺寸不详,纪年辛巳(194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张大千》P19)。
款识:“世缘空尽身物缚,来去翛然似孤鹤。有耳不令着是非,挂向寒崖听泉落。辛巳人日写于成都。大干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干大利”。
《拄杖登山图》(图4,设色纸本镜片,13.5×65.3厘米,纪年不详,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版《诗外移藏张大干书画》P176)。
款识:“唤起朱颜酒一尊,登山临水意尤温。朝红暮叶春来卢,纵老秋风识旧痕。大干居士爰。”钤印:“西川张爰”、“金石同寿”、“东西南北之人”、“自诩名山足此生”、“仁恺过眼”、“吴兴徐伯郊鉴藏”。
《听泉图轴》(图3)笔者在《张大干作品真伪辨析实例(一)》谈及过,当时针对另一件与本图1若“双胞胎”的《观泉图》进行过比较分析。那么也与图3是一对“双胞胎”的图4《拄杖登山图》,究竟是真还是假呢?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图4的笔墨意蕴和风神。从该图的笔墨和款识风格来看,其创作时间与图2《江头独钓图》为近,或迟于1965年,但最迟不会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因为在60年代下半叶,张大干的意笔山水画在山石结构的皴擦上已趋向“扼要”的阔笔,基本上不斤斤于局部的皴擦点染。也就是说已经很少有类似图1、图3那种莽莽苍苍意趣,而足追求一种一反老辣苍茫的“光洁”韵致,亦即“突出”物象轮廓线的肯定和“响亮”,这方法很像我们今天常画的“结构素描”。操笔之际必须严格地依据物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乃至运动感来控制用笔的轻重、快慢、顿挫、提按和墨相的枯湿浓淡,以期在“光洁”中显现“笔底碧玉簪”玛瑙宝石般的韵致和“笔底金刚杵”般的坚韧。这也就是后来陈佩秋为之追求的“以从容不迫、干净利落的挥洒,使得笔线墨痕在宣纸上流走的迹象显得格外地明净华滋,富于碧玉琉璃、玛瑙宝石般的光泽感和透明感。”
图4《拄杖登山图》的明净华滋和图3的莽莽苍苍,虽韵致有别,然线质的潇洒和律动,仍旧是非大干不能至。
(责编: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