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币赏析五则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2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枚奇特的与钱币流通有关的宋代符牌
  
  近来笔者收藏了一枚与北宋王朝铸币和流通有密切关系的宋代官用青铜符牌。经多方查询尚未见有与此相似的宋代符牌可以比较,因感觉不错,不似伪赝之物,现发表出来,供泉友品评。
  该符牌为圆形带环的悬挂式青铜铸造品,似为符牌。其上方为一悬索用的圆环并以云头纹饰过渡与下方的圆牌相连,云头上分上下左右铸有八枚乳钉纹饰,似为八卦纹饰。材质为青铜,红锈透骨,包浆老旧,手感润泽。符牌正面为一幅高浮雕图案纹饰,表现一手持长矛的骑士形象,胯下为一匹四蹄腾空飞奔的骏马。骑者侧身持矛立于马上,做回马击刺的态势,马匹雕刻得十分逼真,栩栩如生,动感强烈,唯人物之头部不甚清晰。沿外廓边缘刻有阴文,上半部自右向左旋读为“开封府转运使”,下半部自左向右为“付十六号”。其字体为繁体字,冷眼看去似雕凿刻制,细看为铸造所为,应为在铸母范之上手工刻制再经二次翻铸而成。其字体稚拙朴茂,古风清雅。其中间部分为一枚实穿的阳文钱币形图案,此枚钱币为对读文字的“皇宋通宝”九叠篆小平钱,其钱体整体凸现于符牌表面。此符牌的形式与元代的走马敕牌以及明清时期的皇家令牌如出一辙,颇为相似。
  查宋史“开封府”即北宋的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府系北宋王朝的京畿之地,而“转运使”始置于唐代,即为负责官府粮米、钱帛、盐铁物资运输的事务长官,地位较为显赫。宋初为集中财权,改置专职的“都转运使”、“转运使”,掌管一路或数路财赋,属于理财官,兼有检查地方官吏的权力。其后职掌扩大,兼理边防、治安、钱粮、巡查等事务,为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由此可以推测,此符牌应为北宋仁宗时期开封府(京畿路)转运使长官掌控转运钱帛、粮米物资时使用的凭证,其使用方法已无法考证。
  此符牌独特之处在于牌上所刻铸的“皇宋通宝”钱币,此种钱币是北宋王朝仁宗赵祯所用年号钱的一种,九叠篆钱文“皇宋通宝”属于北宋钱币中的珍稀品种之一,不曾见于旧谱,是近百年来新发现的北宋钱币珍品之一。钱文为篆书的变体,字型结字自成体系,独具规律,笔划曲折划一,清雅秀劲,极难书写和辨认。同时映衬出数千年的威仪和诡秘,某种程度上具有防伪之功效。这种字体常用来刻制官印、玉玺,颇受后人的推崇,以致于影响到了金、元、明、清的官印刻制和谱牒的撰写。
  百年来正式见于著述和存拓的九叠篆“皇宋通宝”小平钱仅为寥寥数枚。民国初年吴县周仲芳获一枚,后不知下落。上世纪30年代上海藏家王守谦获一枚,收录于《历代古钱图说》,今亦失散不知下落。此外,杨伯年、马定祥各藏一枚,也已流失,不知去向。
  
  1979年河北省文物部门自密云县的40斤古钱币中挑选出一枚,不知藏于何处。1981年上海文物部门自上海铁锅厂挑选出一枚,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可谓是一枝独秀。1991年有人自河南浚县农村购得一枚阔缘大样,重3.5克,其铜质暗红,于1997年在北京嘉德春拍会上以8万元之价格拍出。
  将一枚神秘的九叠篆“皇宋通宝”小平钱刻铸于符牌之上,是何用意?今天的人们不得而知。是昭示此符牌与皇家转运物资有关?还是说与朝廷转运钱币有关?这重重谜团有待于我们细细地考证和解释。
  尽管谜团重重,但是这枚有地名、府名、官职名以及带编号和年代的北宋符牌,无疑为我们考证北宋皇宋年间的政治、经济以及货币史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其史料价值应该是远远大于“皇宋通宝”九叠篆小平钱的,它应该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责编:丁丑)
  
  (二)我收藏的“崇宁通宝”钱
  
  1. “崇宁通宝”小平钱(图1-7)
  2. “崇宁通宝”折十钱(图8-16)
  以此丰富泉家对宋徽宗崇宁钱币的版别研究。
  
  
  
  (三)唐代第一珍品币——“咸通玄宝”
  
  晚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时任桂阳钱监的铸钱官王彤,进呈新铸钱,奏请铸制“咸通玄宝”钱,不久朝廷敕诏停废不行。其停废的原因今已不可考证,大概是因为不合唐钱祖制的原因。“咸通玄宝”存世所见为小平钱制式,所见钱币铸工不甚精整,早已失去了盛唐时期“开元通宝”钱和“乾元重宝”钱那种精致、大方、儒雅的气度和风格,衬映出的是晚唐社会世风日下,经济状况混乱和朝廷腐朽衰败的景象。
  此钱铸期短暂,存世稀少,而钱文称“玄宝”,并用作正用货币这种情形也是举世无双的,因此素来被古泉收藏界誉为“唐代古钱极珍之品”,为唐代第一大珍品钱币。
  
  古汉语中的“玄”字与“元”字,为互通之字。“玄宝”即是“元宝”之意也,孙仲汇先生在《中国古钱鉴赏与收藏》一书中说到:“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凡最珍贵的钱币,存世均不超过十枚,它们是无法被同类钱币替代的纲要钱,每一枚都极其珍贵。”
  在笔者的收藏中即有一枚“咸通玄宝”钱,为生坑出土的开门见山之物,红斑绿锈,锈结牢固,十分惹人喜爱。
  今借贵刊一角将照片发表出来,与大家共赏。
  (编者:未见实物,读者自鉴)(责编:丁丑)
  
  (四)元初权钞钱币——“交钞半分”
  
  中国元代的方孔铸币是中国古钱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实行的是以纸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流通制度。由于元代的历史短暂,典籍记载大多失传,孙仲汇先生在《古钱币图解》一书中曾写道:“元代典籍缺失严重,《元史》中关于铸钱的记载仅寥寥数语,所以研究元代铜钱常依靠钱币学家多年积累的经验。”
  人们在谈及元代方孔钱币时常常说到权钞钱,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权钞钱币除了“至正通宝”背“吉”的几种铜钱外,还有一种叫做“交钞半分”(有误读为“支钞半分”的)的权钞钱,其钱币为小平钱(见图),直径24毫米,厚1.8毫米,重4.1克。
  
  此钱是元初铸还是元末铸目前在钱币界尚有争论。持元末说者,如唐石父先生在《中国古钱币》一书中说:“支钞半分,元末权钞钱,面文旋字,楷书,四字反廓,小平背元文,为极罕见品。”
  持元初说者,有郑家相先生。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泉币》杂志第48期,有郑家相先生的小文《交钞半分》一篇,照录如下:
  “交钞半分钱者,昔唯定海方氏藏有一品,为权钞钱中之别品。前谱未载,尚属创见。诸家极羡慕之,号为海内孤品。此品民国十七年予得于北平故肆,携归甬家,藏之箧中,已十余矣,十九年(1930年)旅居金陵后,大部分藏泉陆续携之京寓,以备写作时之考证。致遭二十七年(1938年)之劫,此钱因深藏于甬,未遭劫数,亦幸矣哉。今年秋月,家人由甬携来古钱一串,此为其中之一,旧物重靓,欢喜之余,不胜感慨。据戴宝庭君云:昔年亦尝获一品,形制相同,文字微异,旋归齐斋。齐斋原物予未见及,因之而知此钱传世已鼎足而三矣。”
  《泉币》29期有罗沐园先生文章,《说交钞半分》对此钱进行了深刻分析,其论证较严谨,既说明了“交、支”之分,又明确为元初之品。其文如下:“交钞半分钱厚肉,深背,面四决文,文字雄迈,元初权钞钱也。先是宋真宗时益州铁钱钱重任远,印槠券权之,号曰交子,其后金人效尤,更以权银,历代官名:或承安宝货,或贞通宝,或兴定宝泉,俗称:交钞也。胡元崛起沙漠制承金夏,太宗八年(宋端平三年)早行交钞,宪宗三年夏设交钞提举司,世祖初无交钞,始赐专名曰:中统元宝,中统以前四主二后历年五十,翦金夏,跨西域,而国号未建,纪年未立。此曰:交钞,不纪年号,正合其时,况而四决文,有至元大钱可证,背廓风范有蒙文至元可寻,则其为元初辅币。夫履口奚矣,更以至大钱一文,权银一厘例,则半分即当五钱也。方郑二翁(方若,郑家相)译曰‘交钞’。余细审钱文确系‘交’字,以语炯伯,鼓掌称快。君复又亦曰:书法带隶,颇类支字,实‘交’字也。‘支付’者云,近代名词。古称权钞,支钞则费解矣。胡元草创,专主征战,规模简朴,此钱足见一斑。”
  综合几位大家之述,笔者也以为此钱应为“交钞半分”而非“支钞半分”,是元初之铸币,而非元末之物。
  特将笔者收藏的“交钞半分”钱(见图)奉上,请泉友点评。(编者:未见实物,读者自鉴)(责编:丁丑)
  
  (五)奇钱共欣赏——“大宋纪元”小平青铜钱浅说
  
  “大宋纪元”这枚未曾听过或见过的方孔小平钱,放在案头,已经仔细琢磨了许多时日。可仍是一头雾水,其中的许多谜团无法破解,只好将自己的一知半解写出来,而那些谜团还有待于泉友们去探讨和研究。
  “大宋纪元”小平青铜钱,其钱文对读,上下右左,字体为楷隶相间,颇具魏晋风韵。笔力苍劲,朴茂。字口清晰,光背,浅平背廓,颇具北宋前期铸币风格,为生坑传世之开门品相。
  以国号论,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曾使用“宋”为国号者有三:
  
  其一,南朝刘宋政权。建立者为刘裕(生于公元363年,卒于422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立国号为宋,年号为永初,在位三年。但是,此时的铸币仍以五铢为名,并没有使用国号为钱币面文的先例,而且此时的铸币尚未脱离广穿的五铢模式。人们公认的刘宋“元嘉四铢”钱以及后来的刘宋孝武帝的“孝建四铢”、“大明四铢”等等均与这枚“大宋纪元”风格不同,极易区分,它们是属于不相同的两种币制形式。而以国号为钱文的钱币最早出自公元407年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时,以“大夏真兴”为钱文。但是其钱币的基本样式仍然未脱离广穿的五铢钱模式。钱穿的改制则是唐武德四年铸制唐代“开元通宝”之后的事。因此,“大宋纪元”不可能是刘宋政权的铸币。
  其二,韩宋政权(公元1355年)。韩林儿在安徽毫州称帝,国号“宋”,年号龙凤,此时铸币是为“龙凤通宝”,其钱文书体均为楷书,此前的元朝末期的铸币有“至正通宝”、“至正之宝”,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铸币为徐天启以及天定、天佑或大中等钱币均为楷体钱文。“大宋纪元”钱币不仅在钱文字体上与上述钱币不尽相同,而且两者之间的铜质、铜色、形制风格也毫无相似之处或相通之点。此时期的钱币背廓一般较为深峻,未见有“大宋纪元”这样的平浅背廓模式。因此,可以说“大宋纪元”不是韩宋政权的铸币。
  其三,赵宋政权(公元960-1227年)建立者赵匡胤,公元960年发动兵变,推翻后周王朝而称帝,史称赵宋王朝。人们已知道,赵宋王朝首枚铸币当为“宋元通宝”,而并未见有“大宋纪元”之说。但是,从“大宋纪元”钱的穿口、大小、重量、铜质、铜色、钱背的风格等分析,“大宋纪元”钱币却颇具赵宋初期铸币风格。而且直到公元937年南唐烈祖李受封为齐王时,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国号钱,以及中主李铸“大唐通宝”国号钱,中原地区才有了铸制国号钱之滥殇。而在国号之前加“大”字也是始于此时。赵宋王朝的建立到南唐灭亡期间,承继铸造国号钱的传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宋政权从建立时起即自称“大宋”。因此,这枚“大宋纪元”钱币极可能是赵宋政权初期的铸币。
  “纪元”一词,《词源》有解,意为初始年份、开始之意。数千年来,尚未见有以“纪元”二字入于钱文的先例,足可见此枚钱币为出谱之品。而其究竟为哪个大宋所铸?也许是这枚钱币给人们留下的最大的谜团之一。
  笔者揣度大约是为赵宋王朝立国之初所铸。简析理由有二:
  一、此钱为狭穿小平,浅平背廓。而自从唐代初期铸造的“开元通宝”钱币开始起,钱币的穿孔比较起汉代的“五铢”钱币的穿孔有了明显的收敛,形成了狭穿钱币。早期的“开元通宝”钱币背廓一般较为深峻,不似这枚“大宋纪元”钱之平浅。这种浅平背廓的制式出于唐代晚期以后。因此,有理由认为这枚“大宋纪元”钱币不可能是唐代以前的铸币。
  二、因为赵宋政权是继承了五代十国铸币传统的,而此时相距南唐灭亡时间不长,其铸币技术不至于消失得太快。这枚“大宋纪元”则更多地表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钱币特点和风格,而此时能够号称“大宋”的也就只有赵宋王朝了。
  笔者以为“大宋纪元”极有可能是赵宋初始立国肇基时的试铸币或者是纪念币,用以纪念大宋王朝的开始。其实,无论是赵宋还是韩宋的铸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枚“大宋纪元”钱币的面世为中国古钱币史增添了有价值的研究实物,其宝贵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就笔者多年的收藏实践而言,目前,尚未见到有关于这枚“大宋纪元”钱币的记载,也未见到复品面世。可以说,此钱当为海内外之孤品,其独特的钱文内容为目前所仅见。
  一家之言,挂一漏万。愿借贵刊一角披露此钱,本意为能够引起泉友们的注意和研究。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编者:未见实物,请读者自鉴)(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美酒飘香的中华大地,早期的饮酒者主要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饮酒已蔚然成风,早先作为士大夫们特权的饮酒,已渗透到了民间的每一角落。不仅国家庆典、祭祖敬神、征战祝捷,而且民间红白喜事、寿辰庆贺、生儿育女、礼尚往来等,都离不开酒,都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随着饮酒派生的酒文化也日益发达。诗人墨客三两相聚,吟诗唱酬,对酒当歌,煮酒赋诗,高谈阔论,行
期刊
宋代是我国瓷业兴盛时期,大江南北窑场众多。由于各地自然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材质、工艺制作、烧成技术不同,各窑场产品的装饰艺术也丰富多彩,千峰翠色的越窑,雨过天晴的汝窑,晶莹润泽的官窑,金丝铁线的哥窑,纹样雄奇的磁州窑等,几大名窑争艳斗丽。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吸收和借鉴了各名窑的艺术手法,结合本地制瓷胎土釉料的特点,融汇成特有的装饰风格。它以胎质细薄、釉色莹润、造型丰富、纹样灵秀在南北各大名窑中独树一帜
期刊
笔者收藏的砚台中有一方小巧玲珑、精雕细琢、让人爱不释手的袖珍红丝石砚。此砚呈上窄下宽十分匀称的梯形,配有精制的红木盒。    砚长8厘米,上宽4厘米,下宽4.5厘米,厚0.7厘米,重43克(见图)。砚面上分别雕有砚堂、砚池、砚额、砚岗和砚边,在比较小的砚面上构造完整,雕工精细。砚额两侧分别刻三朵菊花和三枚竹叶,砚额上部中间刻半朵玉兰花三片花瓣,花的四周和砚边处均刻祥云纹。砚边和砚堂、砚池结合部起线
期刊
辛亥革命初期,大小军阀拥军为政,你争我夺,各寻其主。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销,各省纷纷自立银行,发行钞票,私设金库,中饱私囊,以保军需。导致币制混乱,货币贬值,致使群众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现将广东省银行及其大洋券毫洋券的发行过程简析如后,以飨泉友。  广东省银行先后经历了广东省银行、省立银行、改组后的省银行三个阶段。民国九年(1920年)八月,广东省银行宣布成立,资本总额500万元,官四商六。开业初
期刊
这是笔者所收藏的一方用歙石雕刻而成的“心心相印”砚(见图)。在一方砚台上刻有两个砚堂,其独特的造型,在各种砚台中是一特例。  在传统的砚台中,一方砚台只有一个供贮水的砚池和一个供研墨的砚堂。而该“心心相印”砚,虽然只有一个共用的贮水砚池,但却有两个用来研墨的形状相同的“心”形砚堂,其寓意是“心心相印”。这种巧妙的设计,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心心相印”的主题,而且使砚台的造型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心
期刊
今年《收藏界》杂志第5期第94页刊载了福建兰金顺先生撰写的《“天启通宝”背“二”试样大钱》的文章。笔者读后不敢苟同,因为这枚钱不是试样大钱,而是天启二年铸造的镇库大钱。  早在20世纪末,笔者就从农村收集到一枚与兰先生文章中所介绍的一模一样的“天启通宝”背“二”大钱。为了弄清楚这是一枚什么样的大钱,曾进行了长达几年的反复研究。直到2005年初,读到华光普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甲、乙、丙、丁
期刊
国之瑰宝隋唐大镜      拙藏一面“净月澄圆”瑞兽镜,镜面特大,直径32.5厘米,镜壁厚重(图1)。主图案为六只奔跑有角兽,两只一组,面面相对,属高浮雕制作,古雅俊逸,颇具北朝古镜遗风(图2)。瑞兽周围配置动物和花草纹饰。一圈铭文带共32字,当中有“净月澄圆”、“益寿延年”等四言韵语。全镜图饰丰富多彩,配置有序。从上述特征看,可定为隋至唐初之物,古时青铜属贵金属,偌大厚重的镜,惟名门望族、富贵人
期刊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铜。该铜制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器身椭方形,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有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钮。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kun)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身及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
期刊
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南郊李家窑一带,发现一批数量可观的西周晚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年代早于上村岭虢国墓地。这批墓葬除了几座出土铜器应为低级贵族墓外,大部分是平民墓。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宫殿区附近,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的习俗和观念,推断这批墓葬不会是虢国人自己的祖坟,因而只能是被虢国人毁了宗庙社稷的焦国人的墓葬。关于这一点,在年
期刊
从18世纪中叶开始,广州外销西画开始兴起,至19世纪初达到鼎盛。所谓外销西画,主要是指一种由中国人采用西方的绘画颜料、画笔和绘画形式所作的,带有风俗、风景写生和纪念旅游性质的商品绘画,大多出售给当时来华的外国人,因此称之为外销西画。外销西画就目前所知的画种就有布本油画、象牙油画、玻璃画、纸本水彩画、通草片水彩画、水粉画、线描画等。而绘画题材则更是丰富多样,有描绘广州及其港口、十三行等的风景画,描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