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活动区角的教育功能已被我们幼儿园所重视。我们为幼儿精心设置了不同活动区角,让幼儿自由游戏,以促进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我园在活动区角中开设表演区、美术区、图书区、动手区、科学区、建构区和益智区等。在开展活动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普遍存在的现象,如:许多男孩对“表演区”有偏见而无兴趣,许多女孩只愿意跳舞而不愿意涉足其它,部分幼儿偏爱科学区、音乐,对美术不感兴趣,部分幼儿只愿意画画、剪纸而不愿意跳舞。这种“偏区”现象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削弱了活动区的教育功能。
这种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偏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后,我们试着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寻找对策,在尊重、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幼儿在多样化游戏中全面均衡地发展。
原因一:因幼儿自身兴趣不同而导致偏区
我们都知道幼儿随着个体发展的不同,他们的兴趣不同,哪怕是对同一种事物,他们所探知的角度也不同,由此也影响着他们对活动区的选择。有的幼儿爱唱爱跳,喜欢音乐区;有的幼儿文文静静,喜欢图书区;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强,喜欢动手区;有的幼儿活泼开朗,喜欢表演区;还有的幼儿酷爱绘画,喜欢美术区,这些幼儿在他们喜欢的活动区里常常是百玩不厌,越玩越火。
每到区域活动时,到自主选择的时间,有些孩子就会搬上小椅子很快地进入到那个区域,半个学期过去了,他还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而对于其他的游戏他却一点也不关注。
原因二:因对其他区域不了解而导致偏区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当活动开始时,他们围着各个区域转了一圈后,却左顾右盼,不知自己该到哪个区玩,最后只好走到最传统的区,图书区。这类孩子一般比较胆小,不敢或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导致对各个区域的玩法不了解,害怕自己不会玩或玩不好。又或者,有些幼兒总是喜欢在一个活动区活动,而对别的区却没有兴趣,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强迫幼儿一定要离开哪个区,或者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
对于此类孩子,我们采取“带他进区”的方法,先由教师带他进入每个区域,在区里,教师既是游戏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还是“观察者”,及时给予幼儿一些帮助。带他们玩遍所有的区,等他们熟悉了其他区的材料和玩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活动了。
通过讲评,改善这种情况;如结束讲评时,可让幼儿讲讲今天在哪个区,高不高兴?为什么等,以此来吸引其他幼儿;教师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通过讲评其它区角的精彩游戏来吸引幼儿,这样,就不会出现因对区域不了解而偏区的现象了。
原因三:因活动方式不同而导致偏区
每个区域的活动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音乐区可以唱唱跳跳,表演区可以讲讲演演,建构区可以拼拼搭搭。这些区的活动形式自由,幼儿非常喜欢。但是,类似动手区、美工区、图书区则有一定的活动规则、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方法也比较单一,大部分幼儿是这里的稀客,活动时,这类区里往往是“空空荡荡”,而其他区里则“熙熙攘攘”。
对于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区,师生可以共同制作活动手牌,每个手牌上都有一位孩子的照片,每个区域里有一定数量的插手牌处,手牌插满了证明此区角人数已满,再要进来玩就得等下次了。这样插手牌进区角玩游戏,既可以奖励守秩序的孩子,也可以开展一些评比活动,还有利于幼儿的常规培养。其他区域孩子们也会插手牌去玩。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商定活动区的机动人数,由老师签发特别通行证。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如何,以及有没有偏区,来调节个别孩子的活动。
原因四:因材料的投放而导致偏区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既要引起幼儿的兴趣,又要与教育目标取得一致的结果。而活动区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内是否有吸引幼儿的材料。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因此,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适宜性。同时,教师应该经常丰富、变换操作材料,但有时也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不受幼儿欢迎的情况。比如在娃娃家,教师投放了真实的碗筷、蔬菜、点心等现成的东西;在理发店,投放了真实的小梳子、小剪刀等。这种真实的物品,不但引不起幼儿的操作兴趣,而且抑制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
“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自主学习的成效。区域内的材料,除了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操作性、可变性、游戏性以外,还应特别注意要能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游戏材料是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促进游戏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上例中,教师与其在娃娃家投入真实的碗筷、蔬菜、点心,还不如投放几筒橡皮泥,让幼儿自己动手根据游戏需要创造物品;理发店中与其投放真实的小剪刀、小梳子,还不如提供一些硬纸壳,让幼儿自己想办法以物代物,以培养其想像力与创造力。这是因为,游戏材料形象逼真但功能单一,幼儿就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操作,游戏情节也会比较枯燥乏味,令人厌倦。另外,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不仅使他们在游戏中兴趣盎然,而且还促进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由于引发幼儿偏区现象的原因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偏区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记录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每个幼儿,不断研究教育方法,这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变化;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活动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经过不断的观察记录——统计分析——着手解决,偏区状况就会不断得到改善。
这种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存在着“偏区”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分析后,我们试着根据幼儿的个别情况寻找对策,在尊重、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幼儿在多样化游戏中全面均衡地发展。
原因一:因幼儿自身兴趣不同而导致偏区
我们都知道幼儿随着个体发展的不同,他们的兴趣不同,哪怕是对同一种事物,他们所探知的角度也不同,由此也影响着他们对活动区的选择。有的幼儿爱唱爱跳,喜欢音乐区;有的幼儿文文静静,喜欢图书区;有的幼儿动手能力强,喜欢动手区;有的幼儿活泼开朗,喜欢表演区;还有的幼儿酷爱绘画,喜欢美术区,这些幼儿在他们喜欢的活动区里常常是百玩不厌,越玩越火。
每到区域活动时,到自主选择的时间,有些孩子就会搬上小椅子很快地进入到那个区域,半个学期过去了,他还在那里玩得不亦乐乎,而对于其他的游戏他却一点也不关注。
原因二:因对其他区域不了解而导致偏区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当活动开始时,他们围着各个区域转了一圈后,却左顾右盼,不知自己该到哪个区玩,最后只好走到最传统的区,图书区。这类孩子一般比较胆小,不敢或不愿意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导致对各个区域的玩法不了解,害怕自己不会玩或玩不好。又或者,有些幼兒总是喜欢在一个活动区活动,而对别的区却没有兴趣,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强迫幼儿一定要离开哪个区,或者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
对于此类孩子,我们采取“带他进区”的方法,先由教师带他进入每个区域,在区里,教师既是游戏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还是“观察者”,及时给予幼儿一些帮助。带他们玩遍所有的区,等他们熟悉了其他区的材料和玩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活动了。
通过讲评,改善这种情况;如结束讲评时,可让幼儿讲讲今天在哪个区,高不高兴?为什么等,以此来吸引其他幼儿;教师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通过讲评其它区角的精彩游戏来吸引幼儿,这样,就不会出现因对区域不了解而偏区的现象了。
原因三:因活动方式不同而导致偏区
每个区域的活动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音乐区可以唱唱跳跳,表演区可以讲讲演演,建构区可以拼拼搭搭。这些区的活动形式自由,幼儿非常喜欢。但是,类似动手区、美工区、图书区则有一定的活动规则、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方法也比较单一,大部分幼儿是这里的稀客,活动时,这类区里往往是“空空荡荡”,而其他区里则“熙熙攘攘”。
对于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动区,师生可以共同制作活动手牌,每个手牌上都有一位孩子的照片,每个区域里有一定数量的插手牌处,手牌插满了证明此区角人数已满,再要进来玩就得等下次了。这样插手牌进区角玩游戏,既可以奖励守秩序的孩子,也可以开展一些评比活动,还有利于幼儿的常规培养。其他区域孩子们也会插手牌去玩。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商定活动区的机动人数,由老师签发特别通行证。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如何,以及有没有偏区,来调节个别孩子的活动。
原因四:因材料的投放而导致偏区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之中,既要引起幼儿的兴趣,又要与教育目标取得一致的结果。而活动区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内是否有吸引幼儿的材料。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因此,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把握本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考虑材料对本年龄段幼儿的适宜性。同时,教师应该经常丰富、变换操作材料,但有时也会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不受幼儿欢迎的情况。比如在娃娃家,教师投放了真实的碗筷、蔬菜、点心等现成的东西;在理发店,投放了真实的小梳子、小剪刀等。这种真实的物品,不但引不起幼儿的操作兴趣,而且抑制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是不利于幼儿发展的。
“有材料陪伴”的学习,是孩子的学习特点,材料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孩子自主学习的成效。区域内的材料,除了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操作性、可变性、游戏性以外,还应特别注意要能激发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游戏材料是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促进游戏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上例中,教师与其在娃娃家投入真实的碗筷、蔬菜、点心,还不如投放几筒橡皮泥,让幼儿自己动手根据游戏需要创造物品;理发店中与其投放真实的小剪刀、小梳子,还不如提供一些硬纸壳,让幼儿自己想办法以物代物,以培养其想像力与创造力。这是因为,游戏材料形象逼真但功能单一,幼儿就只能进行简单的重复操作,游戏情节也会比较枯燥乏味,令人厌倦。另外,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不仅使他们在游戏中兴趣盎然,而且还促进了各种能力的发展。
由于引发幼儿偏区现象的原因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偏区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并记录每个孩子的一言一行,了解每个幼儿,不断研究教育方法,这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变化;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活动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经过不断的观察记录——统计分析——着手解决,偏区状况就会不断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