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藏甜茶(随笔)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n25036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绵延数百万平方公里,这里常年低温、干旱的气候,形成了人们丰富的饮食文化,尤其在茶文化方面,独特而又普及,就拿西藏、青海来说,亦是各具特色。
  在西藏,早期主要盛行酥油茶、奶茶,20世纪初,从外引入甜茶、咖啡等饮料。而在青海,则一直钟情于熬茶,直到近代,才逐渐习惯于饮用盖碗茶。现在的青藏高原,各种茶水流行于山川大地的普通人家,流行于都市城镇的各色茶屋酒肆,就连草原牧区,人们对茶水的需求也不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熟稔各种茶叶的熬泡方法,将红茶、绿茶、黄茶、白茶、黑茶等各种茶叶按需要和喜好熬制冲泡,在氤氲醇郁的茶香中品味生活。
  这里,人们喜茶、好茶和爱茶,品茶已成为生活的常态,茶也以文化及物质的方式逐渐深入人们的灵魂深处。
  从西藏归来好长时间,对那种地道的藏甜茶的香味仍旧回味无穷。在拉薩的街巷,甜茶馆总是不断映入眼帘,这反倒让人无措起来,我不知道究竟哪一家更好,哪一家口味更纯。在布达拉宫广场后出口处,有一个甜茶馆,在门前搭着白色篷布的大棚子里,摆满了泛着油光的长条桌椅,各色人等络绎不绝,转经人行色匆匆,喝完甜茶就走。我随便找了个空位,要了八磅的甜茶,边喝便好奇地观察着那些一路磕着长头前来朝圣的转经人,那种眼神纯净、虔诚,令人敬畏。刚才我在布达拉宫广场上问过路的转经人扎西,这时带着稚气未脱的女儿,也来到茶馆里。他边解绑在女儿膝盖上的橡胶垫和手掌上的小木板,边对我说,他是刚从日喀则来到拉萨,在拉萨完成朝圣,还要去转神山。神情里充满了虔敬和无畏,流露出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樟木镇嘛呢石宾馆的观景台上,我喝着风味与拉萨区别不大的甜茶,看着远处的云雾渐渐向我逼来,不一会,我就在云里雾里,宛如身处仙境一般。在卡若拉冰川脚下,怎么也忘不了那个叫卓玛的藏族小女孩,特别是她那充满希望而又明净的眸子。那日,我到了卡若拉冰川,在拍摄的途中,一个藏族小女孩跑在一群孩子前面,经过我面前,拉着我的衣服说,“叔叔”。我的心被触动了,就问,“可以和你照张相吗?”她点了点头。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卡若拉冰川,我和小卓玛的合影竟成了旅途中最美的照片之一。离开时,我看见她还站在车旁,就将一盒从拉萨买的藏甜茶和几个苹果从车窗递给她,从后视镜里我看见,她一直注视着我们的远去车队。路途中我想,小姑娘也许早已喝腻了甜茶,但当时,我没什么可以给的东西,只好将自己喜欢的固体甜茶给了她,想到这里,心里竟生出些许歉意,尤其是,看着照片里,她像女儿一样挽着我的右臂时,内心的潮湿和柔弱不断发生着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化学反应。
  甜茶对于藏地来说纯属“舶来品”,就像流行于西欧的咖啡和移植到南亚的橡胶,都是贸易殖民的结果。20世纪初,随着“东印度公司”不断贸易殖民扩张,近万英国武装使团从亚东侵入西藏,一路进攻,直达江孜。藏族军民奋起抵抗,最后守卫宗山城堡的军民不愿被俘,全部跳崖,壮烈牺牲。宗山城堡随之陷落。英军随即攻占日喀则地区。自此,英式“下午茶”便在苍茫而充满阳刚的日喀则地区首先流行,就连计量甜茶的单位“磅”,也一并遗留下来。与此同时另一个因素,也间接推动了甜茶的走向,那就是从克什米尔经尼泊尔到西藏做甜茶生意的穆斯林商人向拉萨迁移,逐渐将甜茶馆推向前藏地区。最终甜茶从八廓街走入拉萨大街小巷,从先前的上层消费逐渐过渡为大众消费,并形成有独特风味的藏甜茶。从17世纪初茶叶从中国输入欧洲,到藏甜茶再从欧洲输入西藏,流传于内地,仿佛就像一次轮回。
  在拉萨,所有的甜茶馆都似曾相识,都是色彩鲜艳的藏式建筑风格,门楣低矮,绣着藏文的窗帘门帘低垂,桌椅漆离斑驳,油光可鉴,室内光线昏暗,人影绰绰,散发着经年久远的《茶馆》里的味道。拉萨甜茶也有一些新品,有的茶艺师为了调味,在甜茶中加入一些咖啡,也有的加入酥油,调制出了甜茶新的口感。老光明甜茶馆是拉萨最负盛名的茶馆,由原来的供销社改造而成,是拉萨最为市井的地方之一。另外,位于八廓街的朗赛茶馆、布达拉宫的山洞茶馆、最古老的光明琼港甜茶馆、八朗学一巷的喜古仓茶馆,都是休闲享受时光的好去处。几百家大大小小的茶馆是这座城市的气韵所在,是藏文化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拉萨,人们往往从一杯甜茶开始一天的生活。在这里,有“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倾城的日光与沁香的甜茶在这里相遇简直就是绝配。其实,拉萨甜茶流行的背后是藏式休闲,使人们在高原的慢生活里,自由地找寻一份惬意的享受。人们仿佛喝的不是茶,而是一种氛围,一种守候,一种希望。
  有无名诗这样写拉萨的甜茶馆:
  一间茶馆/仿佛一座古城的月光/温暖着遥遥归途//冬日的茶点/宛如月光中的星辰/平淡着点点希冀//若在此刻/茶香氤氲的缝隙间/思念悠然如风//在光影的斑驳里/蓦然发现/温暖一往如昔
  拉萨的甜茶,口味浓郁,芳香四溢,熬制独特,誉满高原。有人说甜茶的三要素是茶馆、茶艺师、甜茶,说得一点没错。甜茶的制作工艺一般比较简单,茶馆的茶艺师先将印度或锡兰红茶加入沸水熬汁,再加入鲜奶及白糖调制,不一会,上好的甜茶就可以上桌了。甜茶通常以“磅”计量,这里的“磅”是指暖瓶,有四磅的、八磅的。
  其实在拉萨,甜茶的流行与普及,和滇红茶是分不开的。西藏临近的云南,自古是茶叶之乡,以盛产滇红茶而闻名。甜茶引入藏地后,一度因茶叶受限,而货源充足的滇红茶刚好填补了空白,这使甜茶的需求不致中断,并日趋盛行。
  如今的拉萨街头,各种风格的甜茶馆夹杂在酒吧、咖啡店之间,档次也在逐渐提高,环境也日渐幽雅。甜茶被推向市场化,并标以“藏甜茶”商标,像熬茶一样被加工成小包装固体饮料,在土特产超市出售。甚至,为了方便旅游和移居此地的穆斯林群体,布达拉宫附近还开有一家清真伊啦甜茶馆。当然,甜茶馆也不会拘泥于一地,总是随着迁徙的人群和商业活动四处流动,在遥远的北京,在成都、昆明等城市,甜茶馆早已悄然安家落户,只是不如拉萨甜茶馆那样多,那样有影响而已。   一般而言,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哪个城市,甜茶馆的经营项目较为单一,在拉萨,茶馆里除了经营甜茶之外最多再加一点藏餐而已,而在咖啡店里,经营项目繁多,既可经营甜茶、奶茶、果茶、果汁、可乐等各类茶水饮料,也可经营面包点心,还可经营各种低度酒水,咖啡店的产生对茶馆的发展是严峻的考验。
  “海藏咽喉”西宁,曾一度是输送藏区茶叶的重要中转地之一。早在公元743年,唐蕃会盟时,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以东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彼此交换茶叶,并形成了有名的“茶马古道”。宋时,开设了多处茶马互市和开辟了多条茶马古道。元明清三朝在拉萨等地设立茶马司,管理茶马互市贸易。民国时期,通过青藏、川藏、滇藏等交通要道,更多的茶叶被输送到西藏,汉地与青藏高原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高雅、系统的茶文化,对青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使青藏高原各民族饮茶日益成风。青海形成了独特的熬茶、盖碗茶,西藏则盛行酥油茶、甜茶等。以前青海、西藏两个地区有相对占主导地位的饮茶习惯,但现在,各茶种到处流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乎并没有哪一种茶能垄断整个市场,就连高原上的各个民族在文化生活、饮食习惯、出行方式等方面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青藏高原,茶已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人们通过饮茶品味人生,感悟生命,在悠闲的慢生活里,一点一点地体验人生一切美好的事物。
  青藏自古一家,同气连枝。在地理上,青海东部地区系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游牧地带与农耕地带的过渡区域,连接着内地与藏区,同时青海作为青藏门户、藏区后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西藏有着巨大影响。民国建立不久,在英国图谋西藏而炮制的《西姆拉条约》事件中,面对北洋政府对于西藏“欲割弃而不舍,欲保全而无法”,西藏告急、边疆告急之际,针对北洋政府发表的所谓“歌电”,当时的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发表了通告全国的“艳电”,认为青藏一体,西藏若亡,青海则不存,把青藏高原与整个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起。随之遣使入藏斡旋,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积极贡献。帝国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青藏高原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凝聚力,推动了自然和人文区域趋同化、整体化。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亦在青海休整补给后,从青藏公路入驻西藏。在经济上,青海作为丝绸之路南道,为藏区输送了茶叶等大量物资商品,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文化方面,青海与西藏地理位置接近,所以有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西藏最为盛行的酥油茶,添加酥油之前的做法、口味与青海熬茶毫无二致,而藏甜茶随着商品贸易和人文交流,早已在青海各地安家落户,成为青海主要流行的茶种之一。藏甜茶自南向北流传的过程,同时也是青藏地区民族交流、文化交融的过程。
  在离开拉萨前夕,我独自一人徜徉在夜幕下的八廓街头,穿行于各色人流之中。前方橘黄色的玛吉阿米藏餐馆散发着诱人的色调,吸引着人们不断光顾。这座最初由英国人开设的咖啡店改造而成的藏餐馆,如今名闻拉萨,甚至声名还远播至英国。在玛吉阿米,人们不只是喝甜茶、吃藏餐,还可以安放自己内心的秘密。在灯光有些昏暗的二楼,我翻看着整摞旅人留言册,心绪起伏,无法平静。在这里人们似乎又到了另一个世界,浪迹天涯的旅人在不甘心匆忙离去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和心底的秘密记录下来,不为自己,亦不为他人,为着此刻此时的心理宣泄和情愫表达。皎白的月光,穿过隐秘的轩窗,映照在桌上的甜茶里,一缕清香飘过窗前,沁人心脾,幽香万分。对于喜好游历的人来说,“日光城”的八廓街与“魔都”的外滩、“雾都”的解放碑一样是一个绝对不可或缺的目的地,在这里可以品茶、发呆、晒太阳,但是还得提防高原的炙阳灼伤那缕思念的忧伤和埋在心里的秘密。
  人们总是对美好的事物有所寄托,而来到八廓街的玛吉阿米,浪迹一生的旅人被这种氛围、情愫、故事、甜茶所左右,把这里当成旅程的终章,许多人因而滞留于此,在茶馆或酒吧里度过美好的时光,更有人把这里当成生命的终点。其实,人生哪有终点可言,脚跨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开端,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作者简介:马云龙,男,回族,有散文作品发表于《中国民族报》《回族文学》《青海日报》《青海作家》《雪莲》《民族日报》《湟水河》《老爷山》等省内外报刊,散文《寻根之旅》获第二届“魅力临夏·良恒杯”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二等奖。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學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第26期学员。
其他文献
高校是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通过摸底分析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建立健全抵御防范宗教渗透机制,引导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崇尚科学、成长成才,成为
依据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教育会议精神,要求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导向,坚持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
张兰再次成为焦点人物。之前她频繁现身于娱乐新闻,因儿子汪小菲和大S的婚礼声名大噪;这一次她又掀起舆论风暴,炮轰其投资者,称“引进他们是最大的失误”。她炮轰的对象是鼎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教集团为背景依托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
一  邵玉祥搬到草原水利队大杂院的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初,他买下了屠夫孙老汉的两间房子和院子。屠夫孙老汉半年前老死了,孙老汉的儿子就把房子卖给了老邵,作价7800元。当时,7800元不是小数字,这院里住着的房老汉,正宗八路军出身,当过多年县委副书记,当时一个月的离休工资也不过350元,这房子够得着房老汉两年的工资了。因此,大家说这屠夫孙老汉的儿子够狠的,又说,这老邵够有钱的。  这处大杂院位于
期刊
黄石工业高质量发展,支点在人才.振兴长江经济带老工业城市,促进工业富民、工业强市,引进和培育源源不断的“新黄石人”(城市转型升级需求型人才),是新时期推进黄石经济社会
五年前,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古城.青海油田企业文化处派人接我到了七里镇的油田招待所.初夏的太阳把这个油田小镇烘烤得像一个蒸笼,但看着基地干净宽敞的马路、
期刊
本文从研究高职院校课堂环境角度入手,分析高职院校物理课堂环境、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构成、意义及相互联系,得出结论:理想的高职院校课堂环境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建设科学体
探讨通识型国学课程的思政思维,对目前高校设置国学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课程思政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识型国学课程思政思维的教学,应该首先从课程目标、授课形
像近在咫尺的大海  “我那时喜欢的是黄昏、荒郊和忧伤,如今则向往清晨、市区和宁静。”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序言中,博尔赫斯如是说。  一个人进入暮年,需要“清晨、市区和宁静”的力量,来推迟黑暗的普遍降临。写诗,就是要写出清晨的光线、市区的喧闹和宁静的风。  他说:“诗歌只允许卓越。”诗人只允许卓越,像海水中的礁石、雾中的山岳、露水里的青草。  他又说:“一个诗人应当把所有东西,甚至包括不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