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

来源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zh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推进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为实现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着各类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三江学院以人才培养修订为抓手,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积极探索地方经济发与行业企业发展趋势,重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同时坚持多元协同育人,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作为支撑,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平台建设
  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移,分类指导、特色发展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的基本思想。为此,2012年后,国家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要转型发展,要求通过转型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真正转变”,即“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业界满意的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新建本科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经过六大环节:转变思想观念——制定培养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搭建育人平台——实施课程改革——完善质量评价。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体现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着“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不重组,方法内容不改革,转型就难以落实,目标就无法实现。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审思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推进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共识与自觉行动”1,但是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规格标准不明确
  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是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是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但诸如应用型本科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是什么?具体的培养规格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培养?对于这些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并未一一给出明确的回答。在大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多定位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某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简单,结构体系不健全;“培养规格”等同于“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规格标准描述笼统,缺乏条理性,知识、能力、素质维度混乱,比例失调。培养目标不明,培养规格不详,就难以有效的指导学校的转型发展。
  2、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法较传统
  学术型和应用型是两种不同的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都有较大差别,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也应遵循不同的路径,使用不同的方法。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思想观念上作出改变,向应用型转变,但是在具体的转型过程中,并未找到合适的路径与方法。在专业设置上向学术型高校学习,以传统学科体系的范畴为主,“部分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充分的条件和科学论证”2现象仍然存在,高校间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实践教学力度不足,不能支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忽视素质培养;教学内容滞后,没有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掌握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教学过程单向进行,与生产过程无法接洽。总体看来,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引领社会进步,走传统的学术型路子是行不通的,而是要瞄准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所需能力为立足点,采用倒推法一体化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新型课程平台的建设途径与模式太单一
  应用型课程体系的重构,对与之配套的教学设施、课程平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将黑板上的内容搬到投影仪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多做几个实验;而实验课程更不必处处依附于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狭窄的实验、实训、实习平台,都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了不适应性。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快速、准确的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际,学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打破教室与实验室、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是使学生实现学习与工作无缝切换。进行“课堂的革命”,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内外整合,实现多元互动,搭建应用型本科人才所要求的课程载体。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
  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过走访相关企业行业,调研同类高校的改革经验,总结出以下观点:
  1、在培养规格上。人才规格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导向和度量依据。要重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人才的规格标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问题,否则,教学建设就缺乏依据,教学改革就是无的之矢。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及要求,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标准与质量标准,是为课程体系重组提供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定位在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应用型本科不是传统本科的较低层次,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版,而是与传统本科属于同一层次的两个类型,与高职高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
  2、在目标导向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技术为导向,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职业素养,是以就业为主,面向职场的专业教育。
  3、在评价标准上。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评价采用专业标准,需要行业参与制定,具有多元性特征,除了考察专业应用能力,还要考察职业素养,尤其注重其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受外部利益影响较大。   据此,新建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标准应该是:必要的本科底蕴+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特长+较高的职业素养。必要的本科底蕴是:要做到既“好用”,又“耐用”,必须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才能适应技术的快速变化。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不仅能够应用,还要能够创新。突出的技术特长是:属于通才基础上的专才,靠专业特长提升就业竞争力。较高的职业素养是指:社会责任感、终生学习能力、岗位应变能力等。
  二、以业界需求为依据,重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需同行业企业联合,校企双方协同构建。分析毕业生岗位分布及能力要求,制定专业培养标准,遵循“倒推法”路径,构建特征突出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技能、素养”的同步提升。具体而言,组织相关专业认真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其需求,校企双方协同制定更好地对接职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调研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分析企业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调查与分析专业相关岗位群,确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将专业能力中的基本性知识和技能确定为核心技能,并据此设计体现专业特征的核心课程(必修课);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专业技能,设置为体现岗位方向特征的就业方向性课程(选修课),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二)“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我校——三江学院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是“应用为要”的理论教学体系。首先,打破了传统本科学科导向的束缚,按照专业技术的逻辑关系,围绕核心课程,优化整合基础,构建课程模块,形成了能力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课程建设模式,逐层确定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模块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统筹课程建设管理(专业负责人、模块负责人、课程主讲人),消除交叉重复,减少课程学时,提升课程品质。
  二是“能力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依附于课程的状况,强调实践教学的真实性、综合性和有效性,如:依据主干课程、课程模块和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设置了不同层次(课程项目、模块项目、毕业项目)、多种类型(必做项目、自选项目、产品项目)的教学项目,搭建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不同实践平台;改变传统本科教育的毕业论文环节,采用市场调研、工艺分析、技术应用等更为有效的形式,与专业领域的真实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从业能力的系统训练。
  三是“全程渗透”的素质培养体系。综合素质是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贯穿在大学的整个过程,渗透在培养的所有环节。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发挥“三个作用”(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管理服务教育),开拓“四个途径”(自我教育、家庭教育、职业素质、校园文化),形成“全程化”的素质培养体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保障措施:平台+师资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以互利共赢为原则,采用“筑巢引凤”、“资源共享”、“双重主体”等多种模式,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中心、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搭建集基础实践、项目实训、技术开发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优质平台。
  课程体系改革,离不开团队建设,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更需要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来实现。为此,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短期聘用、分段授课等方法,构建自有教师、业界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实现师资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型;在逐步“改良”师资队伍的同时,建立现有教师的“定期充电”制度,形成教师行业挂职的常态机制,促进教师从“只会讲”向“也会做”转型。
  综合而言,学校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调研行业企业需求,解析职业标准,科学谋划学科专业布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提高课程体系与产业、职业契合度,加强合作教学,丰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渠道,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以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10, (11):30.
  [2]朱立峰.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89.
  作者简介
  俞华(1979-),女,三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不忘初心rn赛后,皓天写道:“年轻的我们怀揣青春的梦想,不屈的我们求索未知的方向,扬起船帆驶向梦的殿堂,坚定笃行梦的步伐.距离郑州复赛结束也将近半个月了,但是那晚的激动
期刊
怎样活跃的课堂气氛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教学中恰当地使用下列方法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    一、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教学中教师用实验、故事、趣味语言、视频等来导人新课,能使学生刚开始上课就能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中,对活跃课堂气氛有
期刊
中国经济持续稳步的增长,全球金融危机致使海外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引起强烈的投资需求,人民币汇率的走强,都加速了中国企业近年来对海外的投资步伐。境外投资活动增长迅猛,2009年下半年投资交易并购数量较前几个半年期均增长50%。09年全年境外投资额攀升到300至35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2008年水平高出3倍。中国境外并购活动的增长趋势将得以持续,未来数年年均增长40%将不是不可能实现。能源及资源行业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一门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
编者按:今年,我国迎来了对外援助的第60个年头。值此,我社特邀商务部对外援助司撰写此文,以纪念我国对外援助的伟大成就。    今年是新中国开展对外援助60周年。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将对外援助当作一项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方式。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经济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增强了受援国的
美育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说:“美育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造就
回首20年陆桥经济发展的实践,纵观陆桥经济时代的特征。开发陆域是21世纪大陆桥发展的主题,这是本刊长期以来一直倡导的,也是大陆桥区域发展的基本要义。从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就业作为当前我国社区经济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的新兴就业形式得以出现,这也是当前我国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心理机能
西部地区水资源基本状况rn水资源总量rn西部地区地表水资源每年为14563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每年27100亿立方米)的54%;地下水资源为4613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