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的创新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创新; 音乐课堂; 应变; 自主要想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就要遵循学生心理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特性,采用各种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音乐教育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那么,如何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呢?下面就结合初中一年级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1处理教材的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人们的休闲日趋多样化,学生的生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有特色的手段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直截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开课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教师图文并茂的为学生介绍彝族风情:(同学们,彝族人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区,彝族人们的服饰款式多样,各具特色,他们喜爱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你们看这就是他们赶集时的情景,那你知道什么是赶集吗?)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进行相机引导,使学生明白赶集的意思,并知道彝族人们把赶集称为赶圩,进而引出课题。
接着我让学生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歌曲是如何表现这种高兴心情的。
欣赏完之后,我请学生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彝乡的风景实在太美了。”也有的说:“我真想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整堂课的教学都兴趣盎然。由此可见,“开放性”、“创新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2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这样的课程教学才能够活起来。在《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如:在介绍彝族乐器葫芦笙的音色,我就专门设计了这一项的内容,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种乐器的图片,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的音色及表现力。这样就体现了一种灵活性,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
3教学方式自主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学习,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以前,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剥夺他们是学习主人的权利。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全班分为打击乐器组、绘画组、文学创作组和舞蹈组。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为歌曲伴奏或绘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舞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各组选派代表上来演示作品,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 音乐课堂; 应变; 自主要想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就要遵循学生心理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特性,采用各种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趣味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关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音乐教育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那么,如何对音乐课进行创新呢?下面就结合初中一年级音乐《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认识。
1处理教材的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课改的灵魂,在这五彩缤纷的生活里,人们的休闲日趋多样化,学生的生活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有特色的手段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4/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活泼,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直截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开课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后,教师图文并茂的为学生介绍彝族风情:(同学们,彝族人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区,彝族人们的服饰款式多样,各具特色,他们喜爱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你们看这就是他们赶集时的情景,那你知道什么是赶集吗?)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同时教师进行相机引导,使学生明白赶集的意思,并知道彝族人们把赶集称为赶圩,进而引出课题。
接着我让学生听这首歌曲,感受一下歌曲是如何表现这种高兴心情的。
欣赏完之后,我请学生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彝乡的风景实在太美了。”也有的说:“我真想到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整堂课的教学都兴趣盎然。由此可见,“开放性”、“创新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2教学过程的应变性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就应具备一定的应变性,这样的课程教学才能够活起来。在《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生动有趣。如:在介绍彝族乐器葫芦笙的音色,我就专门设计了这一项的内容,用课件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种乐器的图片,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的音色及表现力。这样就体现了一种灵活性,课堂气氛也就显得异常活跃。
3教学方式自主性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己充分参与学习,才能学得扎实,学得有效。以前,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自己是主角,因此,“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只是“传道、受业、解惑”者,只能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程度。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剥夺他们是学习主人的权利。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全班分为打击乐器组、绘画组、文学创作组和舞蹈组。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为歌曲伴奏或绘一幅画或写一首小诗或编一段舞蹈。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各组选派代表上来演示作品,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总之,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其心理特点,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可以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