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农村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的主要工作来抓。而和谐农村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好农村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一、目前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就目前农村的状况而言,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不高,贫富差距较大,部分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企业比较多的村子,农民的收入较多,而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仅仅停留在温饱水平上,其他经济社会指标,如妇女参与率、服务业水平、高等教育水平以及宽带网络入户率等,均低于城市地区,离我们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距离甚远。农村地区除经济社会整体表现低于城市地区外,其经济社会所面临问题的表现形式、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也呈现出很大差异。人口密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在该地区发展,从而导致人口不断减少。而在一些靠近大城市的农村地区,主要问题则是在城市中心压力不断增加后出现的城市化趋势,其农用土地面临工业、居民、娱乐用地的激烈竞争,从而导致其环境、社会和文化遗产遭遇生存危机。
  
  2.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政府对农村财政投入加大,但是从农村现实的生产条件看,农村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还远远不够。部分农村水利设施老化、落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抗风险能力薄弱,大部分地区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土地治理很难开展,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相距甚远。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我国农村总体上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村卫生所医疗水平低,而且价格高,一场普通感冒也要花上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农村合作医疗还未展开,重病患者无法得到救助,因此,因病返贫的农民大量存在。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少、设施差,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的图书。部分学习资料和设备仅限于党员干部使用,或因不会使用而纯粹作为摆设,几乎没有发挥作用。社会保障投入也严重不足,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目前仅对有独生子女的居民和贫困人员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还没有到位。
  
  4.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
  当前,农村中广大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农民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创新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从而阻碍了学习新事物、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在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而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只能出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集体主义观念也日益淡薄,赌博、迷信的风气有抬头之势。
  
  5.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创新性不强,他们思想僵化,沿袭传统的工作方式,习惯于行政式的工作方法。带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对新时期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的路子不宽、方法不多。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
  
  二、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农村的几点建议
  
  


  应当看到,构建和谐农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大力倡导、支持农村建设,做农村建设的启动者。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还要升级软环境,如科学化的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一切都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做支撑。令人可喜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力空前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施提供了财力上的可行性,为我们国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为此,必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的结业式上指出,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特别是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思路。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和完善的投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
  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建设和谐农村的最重要的举措。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和谐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
  第三,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和谐农村的工作机制。建设和谐农村的目标,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和谐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二十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第四,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建设和谐农村,人才是关键,而决定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又在于人才的思想文化素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村改革和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注重对农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和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我们应该以此为鉴,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改变我国农民科学技术知识少,素质偏低的状况,加大力度来支持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新经济迁移理论,建立了农民家庭城乡配置劳动力与举家迁移的决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展示了家庭城乡配置劳动力的三种决策,并认为劳动比较收入是决定和影响上述决策的核心
本文从历史的维度详尽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变迁过程及其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归纳与发掘了其中的历史背景、现实约束,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梳理和总结,将对未来农地
针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和手段,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针对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问题,要求单位加强内部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制约机
许多西方营销学家和理论工作者对厂商间的渠道冲突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指出冲突本质是渠道利益的分割,源于厂商共同利润空间的“萎缩”,但是本文从顾客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渠道冲突,通过整合渠道价值网络来解决渠道冲突,使得渠道达到平衡。强调了渠道冲突只有以消费者为前提,才能实现多赢。  一、渠道冲突的根本原因  (一)渠道冲突的文献综述  国外对渠道冲突的定义有很多,比较权威的是Louis W. Stern
积极心理学在组织管理领域以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和积极组织行为学为代表,以发掘员工的积极潜能,促进组织健康发展为研究取向。本文通过对2005-2012年我国有关积极组织管理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