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意义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归纳。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传统特别是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运用和发展。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动力。
一、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特点
1实践性
我认为江泽民同志与一般的学者不同,他更注重的是实践和行动问题。江泽民经济哲学也不是以纯粹理论体系的“长篇东西”或“大本子”形式呈现,而常常以经济方针、战略、讲话、文件和政策等形式出现。对于这些决策所依据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有的作了详细阐述,有的则较少说明。如果据此认为江泽民经济哲学不能被当作当代先进理论,那是错误的。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绩效,是它应当被视作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哲学思想之一的有力证明。
2时代性
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用以指导社会实践的,而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变化的实践进行探索,从而为新的实践提供指导。这一过程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不断符合的过程。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就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着眼于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3]
3人民性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4]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生活、文化利益。”⑸这个论述实际上揭示了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思想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意义
1现实意义
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它对实践问题的回答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帮助人们理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也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并不是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二,为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复杂多变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必须明确各自在市场中的角色,运用正确的经济哲学思维对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分析概括,进而实现科学决策与经营。第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经济唯物论和经济辩证法的视角,不断促进东、中、西部的互动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2理论意义
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它的发展对于推动哲学与经济学的繁荣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经济转型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哲学的昔日辉煌不再,经济学的危机四伏。”[6]江泽民把哲学方法运用于经济实践中,在经济实践中得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又把这些新方法运用于经济实践,无疑为哲学和经济学如何弥补双方的劣势,走出低谷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篇)》,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 6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5]《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经济哲学的沉思》陈太福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22页
一、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特点
1实践性
我认为江泽民同志与一般的学者不同,他更注重的是实践和行动问题。江泽民经济哲学也不是以纯粹理论体系的“长篇东西”或“大本子”形式呈现,而常常以经济方针、战略、讲话、文件和政策等形式出现。对于这些决策所依据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有的作了详细阐述,有的则较少说明。如果据此认为江泽民经济哲学不能被当作当代先进理论,那是错误的。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绩效,是它应当被视作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哲学思想之一的有力证明。
2时代性
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也是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用以指导社会实践的,而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变化的实践进行探索,从而为新的实践提供指导。这一过程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不断符合的过程。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就是这一过程的产物。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着眼于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3]
3人民性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4]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又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江泽民同志说:“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生活、文化利益。”⑸这个论述实际上揭示了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思想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的意义
1现实意义
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它对实践问题的回答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帮助人们理性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虽然也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并不是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二,为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复杂多变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必须明确各自在市场中的角色,运用正确的经济哲学思维对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分析概括,进而实现科学决策与经营。第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经济唯物论和经济辩证法的视角,不断促进东、中、西部的互动以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把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2理论意义
江泽民经济哲学思想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它的发展对于推动哲学与经济学的繁荣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经济转型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哲学的昔日辉煌不再,经济学的危机四伏。”[6]江泽民把哲学方法运用于经济实践中,在经济实践中得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又把这些新方法运用于经济实践,无疑为哲学和经济学如何弥补双方的劣势,走出低谷提供了新的视野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篇)》,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 62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3]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5]《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经济哲学的沉思》陈太福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