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社团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教育引导模式,能够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本文分析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新探索的基础,对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功能及运行机制进行解析,并研究新教育引导模式,赋予大学生社团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功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教育引导 新模式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教育院校中学生自治性的群众性组织,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展现其才华,实现自我管理。大学生社团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功能,最为突出的就是其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对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新模式的探索,能够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一、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探索的基础
要科学正确地进行大学生社团教育模式的新探索,首先要客观认识和评价高校学生社团的价值功能,既不能坚持“社团无用论”,又不能极端地强调社团的功能价值,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社团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要结合学校社团自身发展建设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对社团的发展历史及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能够更合理地定位社团的历史价值,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推动高校大学生社团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最后要结合其群体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教育、主体性教育等功能,深入探索社团发展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切实增强社团价值功能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功能及运行机制解析
大学生活动的组织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社团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功能及特殊的运行机制。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引导功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竞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竞赛的本质属性及比赛的基本运行特征,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大学生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爱好、兴趣、志向为基础组成的群体,能够有效地营造出友好的合作氛围,并达成一致,保证协作精神及集体观念的培养;二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功能,大学生社团是在学校有关机构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对社团成员的吸纳有着一定的思想品德考量标准,特别的社团更有着特殊的社会品德要求,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协调交往功能被突出,对社团成员进行潜在的社会道德性教育;三是竞争性比赛能够强化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的功能,将学生竞赛作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方式,实践活动能够增进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未来紧密联系,从而帮助大学生产生使命情感和责任意识;四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社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社会现实,促进其实现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使其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准备,主要体现在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形成客观的社会角色定位、获得必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及基本职业技能等方面。
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是有内在运行机制支持的,这些运行机制决定了社团存在和发展的特点,具体有:社团管理指导机制,指社团活动的展开以高校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规范为基础,这一运行机制强化了大学生的纪律、组织观念,约束、规范了社团成员的行为,是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社团活动机制,是大学生社团价值功能的最主要作用方式,在教育引导功能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具体指社团的组织者、发起人精心组织、策划、实施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将社团建设为社会及校园文化交流承载的主要平台;社团成员互教机制,这种运行机制依据教育学内化外化理论原理,示范及集体效应促进学生间的角色转换,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理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活动实践及交流,促进其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进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引导,能够健全学生的社会人格、塑造群体成员高尚的品德;社团保障支持机制,是教育引导新模式探索的条件保障,不可或缺,提供的是社团生产和发展必需的人力保证、运作资金、场地设施等资源,是社团活动有序展开和促进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的新探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化大生产大大细化了社会分工和各类社会职能,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社团教育引导模式的探索方向在于细化和突出其应有的价值功能,核心是在实践活动中凸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对学生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将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贯穿社团活动的始终,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体发展模式如下。
(一)凝聚激励教育导向模式
凝聚激励教育导向模式强调利用社团及其文化对学生凝聚、号召和感染的功能,增强学生的集团荣誉感、自信心。社团是在共同社团价值及理念基础上建立的,是集体性的活动,学生不仅是社团活动的管理者,还是社团活动的组织者,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人翁”,大学生更容易使自己融入社团积极活跃、健康向上的氛围当中,学生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被充分挖掘,积极心态激发自身模仿、学习动力,才能的展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赞许和肯定,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一般性的大学生竞赛活动都有较为明确的竞赛获奖奖励标准,奖励数目根据竞赛层次和所获奖项的不同有所差距,且竞赛的影响力范围较广,不仅在学校受到欢迎,而且在社会上具有肯定性价值,获得奖励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被大大肯定,在未来的就业当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起到潜在的激励作用。一般性比赛胜利的获得需要团队的大力支持,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凝聚力的作用。
(二)个性塑造、素质延伸教育引导模式
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社团教育引导的个性塑造、素质延伸教育引导模式,倡导大学生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竞赛中锻炼实践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该模式的实践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社团活动的展开更重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教育引导功能遵循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特点,能够创造开放的空间发挥学生特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内容和丰富的活动方式中得到开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自我调节和监督模式
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自我调节和监督模式,主要是在竞赛中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调控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问题,塑造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生子女性格缺陷,生活学习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竞争激烈的校园与社会环境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过渡,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进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引起不同后果的心理问题。以社团为主导的心理健康讲座及知识的普及,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健康活泼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则能带动学生进行必要的调节规划。
大学生社团关于教育引导新模式的探索,能够更好地发挥社团的价值功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协调、组织、交际、应变能力及全局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新模式的实践力度,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学习组织氛围,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储备,保证学生能够启迪思维、活跃思想,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龙兴,章学彭.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引导作用及路径分析——以南昌地区高校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2]杨玉翠.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高艳.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发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关键词: 大学生社团 教育引导 新模式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教育院校中学生自治性的群众性组织,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展现其才华,实现自我管理。大学生社团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功能,最为突出的就是其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对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新模式的探索,能够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能。
一、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探索的基础
要科学正确地进行大学生社团教育模式的新探索,首先要客观认识和评价高校学生社团的价值功能,既不能坚持“社团无用论”,又不能极端地强调社团的功能价值,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社团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要结合学校社团自身发展建设实践经验,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对社团的发展历史及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能够更合理地定位社团的历史价值,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推动高校大学生社团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最后要结合其群体教育、自我教育、实践教育、主体性教育等功能,深入探索社团发展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切实增强社团价值功能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功能及运行机制解析
大学生活动的组织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社团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功能及特殊的运行机制。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引导功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竞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功能,竞赛的本质属性及比赛的基本运行特征,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大学生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社团是以共同爱好、兴趣、志向为基础组成的群体,能够有效地营造出友好的合作氛围,并达成一致,保证协作精神及集体观念的培养;二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功能,大学生社团是在学校有关机构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对社团成员的吸纳有着一定的思想品德考量标准,特别的社团更有着特殊的社会品德要求,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协调交往功能被突出,对社团成员进行潜在的社会道德性教育;三是竞争性比赛能够强化社会责任感及使命感的功能,将学生竞赛作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主要组织方式,实践活动能够增进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未来紧密联系,从而帮助大学生产生使命情感和责任意识;四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社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社会现实,促进其实现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使其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准备,主要体现在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形成客观的社会角色定位、获得必要的社会认知能力及基本职业技能等方面。
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是有内在运行机制支持的,这些运行机制决定了社团存在和发展的特点,具体有:社团管理指导机制,指社团活动的展开以高校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规范为基础,这一运行机制强化了大学生的纪律、组织观念,约束、规范了社团成员的行为,是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社团活动机制,是大学生社团价值功能的最主要作用方式,在教育引导功能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具体指社团的组织者、发起人精心组织、策划、实施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将社团建设为社会及校园文化交流承载的主要平台;社团成员互教机制,这种运行机制依据教育学内化外化理论原理,示范及集体效应促进学生间的角色转换,在共同兴趣爱好、价值理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活动实践及交流,促进其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进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引导,能够健全学生的社会人格、塑造群体成员高尚的品德;社团保障支持机制,是教育引导新模式探索的条件保障,不可或缺,提供的是社团生产和发展必需的人力保证、运作资金、场地设施等资源,是社团活动有序展开和促进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模式的新探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化大生产大大细化了社会分工和各类社会职能,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社团教育引导模式的探索方向在于细化和突出其应有的价值功能,核心是在实践活动中凸显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对学生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将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贯穿社团活动的始终,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最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体发展模式如下。
(一)凝聚激励教育导向模式
凝聚激励教育导向模式强调利用社团及其文化对学生凝聚、号召和感染的功能,增强学生的集团荣誉感、自信心。社团是在共同社团价值及理念基础上建立的,是集体性的活动,学生不仅是社团活动的管理者,还是社团活动的组织者,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人翁”,大学生更容易使自己融入社团积极活跃、健康向上的氛围当中,学生自身的内在驱动力被充分挖掘,积极心态激发自身模仿、学习动力,才能的展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赞许和肯定,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一般性的大学生竞赛活动都有较为明确的竞赛获奖奖励标准,奖励数目根据竞赛层次和所获奖项的不同有所差距,且竞赛的影响力范围较广,不仅在学校受到欢迎,而且在社会上具有肯定性价值,获得奖励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被大大肯定,在未来的就业当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起到潜在的激励作用。一般性比赛胜利的获得需要团队的大力支持,潜在地使学生认识到凝聚力的作用。
(二)个性塑造、素质延伸教育引导模式
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社团教育引导的个性塑造、素质延伸教育引导模式,倡导大学生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竞赛中锻炼实践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该模式的实践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社团活动的展开更重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教育引导功能遵循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特点,能够创造开放的空间发挥学生特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内容和丰富的活动方式中得到开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自我调节和监督模式
以学生竞赛为核心的自我调节和监督模式,主要是在竞赛中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调控可能存在的心理异常问题,塑造大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生子女性格缺陷,生活学习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竞争激烈的校园与社会环境不利于其心理成长的过渡,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进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引起不同后果的心理问题。以社团为主导的心理健康讲座及知识的普及,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健康活泼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则能带动学生进行必要的调节规划。
大学生社团关于教育引导新模式的探索,能够更好地发挥社团的价值功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增强学习自信心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协调、组织、交际、应变能力及全局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教育引导新模式的实践力度,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学习组织氛围,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储备,保证学生能够启迪思维、活跃思想,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龙兴,章学彭.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引导作用及路径分析——以南昌地区高校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3).
[2]杨玉翠.大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及其优化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高艳.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发挥研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