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又艰巨,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失落的外在原因和深层次原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理念,走近学生, 贴近学生, 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成就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TD714+.53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504-01
0、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特別是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但是重点本科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学生素质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1、 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现在,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标准的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高校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缺乏整套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单一化,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中国几近残酷的高考制度,使得高中教师总以考上大学便轻松为动力激励着学生,以及网络上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消极言论,使得学生心中形成了大学是来玩,来享受生活而并非学习的心态,这也需要学生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以便于学生走上正轨。
2、 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工作的小事做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中心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重点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上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的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的管理中凸显人性化,表现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活动,自主安排活动,自主制定规划,校方在管理过程之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从思想政治上,实现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是引导高校思想教育走出困境、回归思想教育本质而做出的时代回应。
个性是个人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和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个性使人对事物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择。真实的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存在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所以真实的集体并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是个性得以发展的土壤。任何人离开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成为人。异化的集体存在于一种外在的约束,这些外在的约束压制了人的个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制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使他们不仅要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还要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班级”和“宿舍”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
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人性化教育的光芒,管理要有制度,要有法可依。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同样,管理者要增强执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缺乏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严格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应是关爱。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无奈、挫折和烦恼,他们需要老师和亲人给予关心和爱护、帮助和鼓励,更需要辅导员给予他们鞭策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困惑不安时,前方有一盏温馨的、明亮的航标灯时刻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和实施严格管理不是对立的,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培养出能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栋梁之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大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既要做到严格管理,又要有法可依。管理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正如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所概括出的人本管理核心精神: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人类的繁荣和幸福。
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激励的管理模式。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学生管理,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激励是“需要→行为→满意”的一个连锁过程。
著名心理学学家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学生也是如此,特别像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有的个性偏激、不服从管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方法有待改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学校感受他们的大学生活,完整他们的人身。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专科和本科的区别使得不少专科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多数学生参加高等教育的愿望是能读本科,但高考成绩不如意,愿望落空。不少迫于家长、亲戚等各方面的压力就读专科,心有不甘。加上对专科教育认识的模糊,给学生造成专科学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到校报到的新鲜感过后,“感到自己不像大学生”,心情郁闷、压抑,自信心受到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多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去教育和培养。
3、结束语
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管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要达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神圣性的同时,正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形势,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作面临的难题,不断创新思维、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更是一门与众不同的科学。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加强学生内在管理与外在管理的结合,做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人性化,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建.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237-238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科学研究,2010,(2):9-10.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TD714+.53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504-01
0、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特別是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但是重点本科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学生素质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1、 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现在,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标准的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高校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缺乏整套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单一化,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中国几近残酷的高考制度,使得高中教师总以考上大学便轻松为动力激励着学生,以及网络上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消极言论,使得学生心中形成了大学是来玩,来享受生活而并非学习的心态,这也需要学生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以便于学生走上正轨。
2、 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工作的小事做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中心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重点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上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的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的管理中凸显人性化,表现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活动,自主安排活动,自主制定规划,校方在管理过程之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从思想政治上,实现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是引导高校思想教育走出困境、回归思想教育本质而做出的时代回应。
个性是个人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和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个性使人对事物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择。真实的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存在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所以真实的集体并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是个性得以发展的土壤。任何人离开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成为人。异化的集体存在于一种外在的约束,这些外在的约束压制了人的个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制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使他们不仅要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还要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班级”和“宿舍”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
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人性化教育的光芒,管理要有制度,要有法可依。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同样,管理者要增强执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缺乏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严格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应是关爱。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无奈、挫折和烦恼,他们需要老师和亲人给予关心和爱护、帮助和鼓励,更需要辅导员给予他们鞭策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困惑不安时,前方有一盏温馨的、明亮的航标灯时刻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和实施严格管理不是对立的,只有二者互为补充,才能培养出能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栋梁之才。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大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新时期社会建设需要。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既要做到严格管理,又要有法可依。管理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正如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所概括出的人本管理核心精神: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人类的繁荣和幸福。
管理者要善于运用激励的管理模式。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激励这个概念用于学生管理,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激励的目标是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其潜在的能力。激励是“需要→行为→满意”的一个连锁过程。
著名心理学学家马斯洛把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必须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在此层次之上的需要。学生也是如此,特别像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有的个性偏激、不服从管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方法有待改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希望能够在学校感受他们的大学生活,完整他们的人身。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点,那就是专科和本科的区别使得不少专科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多数学生参加高等教育的愿望是能读本科,但高考成绩不如意,愿望落空。不少迫于家长、亲戚等各方面的压力就读专科,心有不甘。加上对专科教育认识的模糊,给学生造成专科学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到校报到的新鲜感过后,“感到自己不像大学生”,心情郁闷、压抑,自信心受到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多多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去教育和培养。
3、结束语
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管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要达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神圣性的同时,正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形势,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作面临的难题,不断创新思维、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更是一门与众不同的科学。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加强学生内在管理与外在管理的结合,做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人性化,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建.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237-238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管理科学研究,2010,(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