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也不卖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31494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当中有一篇文章《不买也不卖》(Nothing to sell and nothing to buy),大意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依靠“卖”一些东西而存活的—教师靠“售卖”知识,哲学家靠“出卖”智慧,模特儿靠“出租”自己美好的身材……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出售”的东西。
  读了一些人类学和社会学理论之后,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广义“交换理论”—每个人都在和别人进行交换。就算不用钱,交换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家长里短的八卦、生活小诀窍,甚至是朋友圈里的点赞和回赞。“交换”并没有像德国人鄙夷英国人时说的那样俗气。而当英国人自嘲起自己的“商业精神”来,也是毫不留情,“自黑”出了几分幽默来。
  好笑之余,还得执拗地多虑一下:非要交换不可吗?从我们已经习惯的商业思维来看,交换本无可厚非。不过,一旦进入交换,似乎就进入了一个自己难以控制的循环,不免又多出几分算计来。其实很多人向往的田园牧歌,不正是减少交换,实现自给自足吗?前几年,日本电影《小森林》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女孩市子在家鄉小森,独自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除了无法自产的食盐和茶叶等,她所有日用饮食都是自产的,岂不乐哉?
  交换会让很多事情变味。曾听一些果农说过,自己留着吃的果子,和卖出去的果子,口味可能差别极大。因为担心运输途中受损腐败,卖出去的果子总是半熟的;而自己吃的还能让它在枝头多挂几天,甚至可以产生“熟成”的风味。文化可能也是如此。很多名人在写日记的时候,就想好了必定会出版;一些人点菜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如何拍照发朋友圈。原本私密的内容变成了公开的宣示,不可出售的成了待价而沽的。真诚的变得虚假。强买往往价格不公,强卖则会伤害众人的胃口。
  《不买也不卖》那篇文章里说,流浪汉和乞丐看上去类似,其实却截然不同:乞丐虽然身无分文,但是他总试图用自己的悲惨处境或者故事来换取你的同情心;而流浪汉从不想博得人们的怜悯。他们就是我行我素、无拘无束而已。虽然可能同样贫穷,乞丐总想着交换,流浪汉却回避交换。流浪汉大概是少有的身无长物的人吧。
  一个现代人很难过上彻底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依然要有一些不可出售,也无法购买的东西—不买也不卖,万物皆备于我。
其他文献
如何传承文化遗产,守住文化遗产;很多建筑是拆,是留,还是转型改造,这涉及上海各个区的很多案例,而且又跟今天的很多热门话题,比如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连在一起。讲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有一条贯穿线索,两者之间有连续性。江南文化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成型,非常发达。一九八六年,谭其骧先生在一次会议上对我们说:宋明以后,“江南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而苏州为其都会”(《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收入《中国传统
期刊
金克木(1912-2000)   一  一九三五年,因听邵可侣法语课,金克木结识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沙鸥。经沙鸥介绍,金克木得以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并在沙鸥监督下学习新技能。后来他回忆说,“和我一同听法文课的沙鸥女士本是学图书馆学的,由严主任(按:文郁)请去当阅览股股长。她出主意,请法国人邵可侣教授向严主任推荐我,她再加工,让我当上她的股员。于是我得到机会‘博览群书’。她讲话是‘中英合璧’,还
期刊
春柳社之缘起  一九○六年冬,李叔同与曾延年、黄辅周等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织“春柳社文艺研究会”。林子青在一九四五年杂华精舍《弘一大师年谱》第二版中称,之所以有这样的行动,是他们“在某艺院看了川上音二郎夫妇所演的浪人戏,他们爱好戏剧的热情,从事戏剧的愿望,已经像心血来潮似地从内心逼迫出来……后来他们拜晤了戏剧家藤泽浅二郎,得到他的帮助和指导,于是大胆地组织了一个春柳社”。根据《春柳社文艺研究会简
期刊
二○二○年一场疫情改变了世界, 改变了我们。世界各国先后被迫采取各种隔离措施,经济活动几乎陷入停顿,人际交流减少到最低限度,人们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鼠疫》那样的存在主义想象,似乎成了一种现实。口罩和社交距离提醒我们,再也不能回到原来那种无忧无虑握手拥抱的状态。  疫情带来的困扰、伤痛、压力和焦虑,也许会随着抗疫手段推进和社会的恢复而慢慢缓和,但是留在我们心里的创伤也许需要很长时间来修复。二○二○
期刊
夏天苦恼的事很多,居首位的恐怕就是蚊子了。齐白石所画蜘蛛与蚊子  夏日是昆虫的乐园。四季各有情趣,春季安暖、夏季喧腾、秋季清静、冬季冷寂。夏季的热闹奔放,多半是由夏虫造成的。夏虫种类很多,鸣蝉、蜻蜓等都在可说之列,鲁迅先生有篇文章《夏三虫》,谈了蚤、蚊、蝇。虱蚤不必夏日才有,而蚊蝇则确是人在夏日所专享的冤家。一、蚊子之可恨  蚊子最可恨之处,在于对人类无休止地骚扰,喝血还在其次。《庄子·天运篇》说
期刊
《我深愛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唐小兵编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出一  美国自白派诗人安妮·塞克斯顿有一首诗,题为《当男人进入女人》,呈现了男女欢爱时的两帧镜像。为表述那妙不可言的瞬间,诗人两次以“逻各斯显现”为替代,暗示床笫动作推进到高潮与收束。“逻各斯”,人向无名之域不断命名试错的明证。这一用喻的出发点与乔治·斯坦纳称“爱是非理性的必要奇迹”同理,指出了我们情感事件中的神性之维,即人类语言四壁所难安
期刊
《西南联合大学国文选》(下文简称《国文选》)是笔者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一册从昆明西南联大随着复员师生“北归”清华园的大一国文课本。经笔者在清华图书馆内刊《图书馆与读者》介绍,后由刘东教授撰写评论、导言,该书于二○一五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整理本。不过,民国图书的编辑新版,势必会抹去原书的诸多文献信息;详绎原本,仍可对此书的编选成集和编撰意旨有一体认。  这册书初发现于二○一二年,收藏在位于清华园文
期刊
李贺画像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走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思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在诗坛上,人们把李白称为“诗仙”,而把李贺称为“诗鬼”。仙与鬼,都是人们在幻想中出现的虚无缥缈的形象。但“仙”,给人的印象是潇洒飘逸,天纵豪放;
期刊
一  博尔赫斯的经典名篇《小径分岔的花园》,我很喜欢。它向我们展示了时间与命运的复杂和残酷。在小说中,德国间谍余准走进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的家,遭遇了来自祖父彭冣的谜题。紧接着,艾伯特满怀激情地为他揭示了谜底,原来祖父那座小径分岔的花园的谜底是时间。一个人选择走往哪一个路口,将会开启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时间的迷宫里,人的一生拥有着无限的可能。然而,当余准拔枪射杀艾伯特那一瞬间,他的命运便尘埃落定
期刊
陈建华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大成之作《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1949》,全书四部,分别讨论“思想、社会与文学背景”“紫罗兰与‘爱的社群’”“小说创作”“电影文化”。除第一部交代背景外,可以说涵盖了周瘦鹃的三大主要贡献,即办刊、小说、电影。以下选择若干我感兴趣的节点略做申发。第二章以周瘦鹃、茅盾为中心展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新旧文学论争,确实饶有意味。而所谓“1910-1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