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货币的“关门之珍”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在全国属较边远且落后的一个内陆省份。因其地理和历史的特殊原因,在我国近代金融货币史上留下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奇闻,也成就了一些令今天钱币界的藏家们追捧倍至的钱币珍品。诞生于民国政府在大陆倒台前夕的“贵州竹枝银元”及半分铜元,便是其中的典型。
  1949年初,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的谷正伦竭尽全力地支撑着风雨飘摇中的政权统治。为了另立金融货币体系,维护地方政府行政开支和军队给养,一面大开鸦片烟禁,征收“特税”,向商民收取“反共自卫特捐”,巧取豪夺,开辟财源;一面批示省财政厅长潘锡元,迅速筹组贵州省造币厂,铸造一元银元(即竹枝银元)和作为辅币的廿分银元及当半分铜元,指望取代渐成废纸的“金元券”和“银元券”,以达稳定地方金融,挽救即将覆灭命运的目的。
  
  竹枝银元
  
  竹枝银元(国外称BAMBOODOLLOR,国内称“贵州竹枝银元”或“甲秀楼银元”)于1949年10月中旬由贵州造币厂铸造。所用机器设备除沿用周西城时期遗留的部分外,大部由贵州物产公司经理朱迈仓在广州购办。所购设备及在穗招聘技工于当年7月“日到达贵阳,于10月中旬开始试铸。从经过批准正式生产,至11月11日造币厂大部分人员因闻人民解放军已进入贵州天柱县而撤离贵阳止,开工生产不足一月。
  “贵州竹枝银币”正面内芯主图为贵阳市的甲秀楼,外圈上边缘铸“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下边缘铸“贵州省造”字样,均为楷书;背面为金竹三株图案(贵阳市在宋代即称“金竹府”,1942年建市时首任市长何辑五还以金竹为市徽),左右两边铸大写楷书“壹圆”二字,每枚毛重85.43072市分,含银88%,直径3.85厘米,标重26.20克。其规格、重量及成色均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原规定的标准,与“帆船银元”完全一致。
  此币铸量至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据贵州造币厂曾参与向解放军军管会移交的技工回忆,该厂原计划日平均产量为500枚。据此推算,铸量应在一万枚左右。该币曾由国民党贵州省政府官员于贵州解放前夕,在贵阳至云南溃逃途中,用以搭发部分薪饷和“资遣费”、“应变费”,流通时间不足一月。发行后绝大部分在贵州、云南沿滇黔公路的部分地区沉淀于民间,也有少部分被国民党官员携往香港、台湾及国外。
  
  “贵州竹枝银元”除以“金竹”表现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外,其版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币面甲秀楼图案的正门中,铸有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姓氏的“谷”字暗记。这种做法与之前贵州地方军阀周西城主政时发行的“贵州汽车银币”铸有“西城”二字暗记一样,实为其他地方政府铸造的金属铸币中所罕见,这—特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银元设计者极其浓郁的个人崇拜思想,也暴露了旧官僚们土皇帝式的封建专制思想和作风是何等的严重,从而也客观地见证了我国货币文化中深刻的社会内涵。
  
  半分铜元
  
  1949年6月,贵州省银行奉“贵州省政府”(38)财字第4053号训令,招商筹铸半分铜币。经与贵州青山矿业药品工厂签约,由青山矿业药品厂自备原料,筹铸当银元半分铜币100万枚(俗称:“半分铜币”)。同年7月7日,上述当半分铜币业已陆续铸成。7月8日经贵州省银行董监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提请备案,半分铜币始在省内发行。
  该半分铜元正面内芯主图铸有楷书“铜元”二字,直读,外圈上边缘铸“贵州省造”,下边缘铸“当银元半分”字样;背面内芯为篆体“黔”字,外圈上边缘铸“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下边缘铸禾稻图样。币质为黄铜,直径3.6厘米,重16.72克。贵州半分铜元的出笼,时值国民政府行将倒台之时,投放市场不久,由于物价上涨,铜价高昂,已大大超过了货币规定的币面价值,故商民纷纷收藏不再使用,或经回炉熔化,铸作它物。至今,半分铜元的存世量亦是较稀少的。
  
  贵州半分铜元,型制上具有非同寻常的个体特征。其记值方式与图文均不同于清代末年及民国时期我国其他省份铸造的铜元。后者如当十文、当廿文、当五十文、当一百文等,而半分铜元则是记值上直接与银元挂勾,规定每二百枚铜元兑换银元一元。铜元的图案设计也与其他铜元不同,相形之下,半分铜元,略显其“华贵”。而从铸造的时间上看,当半分铜元发行流通之时,已是全国各省停止铸造铜元二三十年以后的事了。故此,它的区域文化特征是十分突出的。
  (责编:丁 丑)
其他文献
斋号问梅堂、玄壶居、丹若居、别署狂花居士。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国画艺术报》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副主任,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家。  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第五、六、八届中青展,第三、四届全国篆刻展,首届、二届、三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提名展,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等大展。出版有《程风子篆刻集》,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美术报》、《文艺报》、《江苏画刊》、《书法导报》、《中国书法
期刊
清宫龙锦归国  近日,一件稀世清宫文物—龙锦在历经一个世纪沧桑之后,被文物专家刘幼铮护送回国。这件龙锦最终将留在天津。龙锦为清代宫廷自制,尺幅巨大,是皇帝临朝仪仗中的帷帐,置于皇帝宝座之后。该龙锦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所见最大尺幅的龙锦,高 183厘米,宽193厘米。龙锦运用了京绣中的满绣工艺,采用了齐针、滚针等多种绣工针法。主题图案为一龙游于海水江崖之上,占满整个平面。构图粗犷,显示出清代早期的风格。
期刊
由英国Baldwin’s Auctions Ltd拍卖公司、香港马德和钱钞有限公司、新加坡Monetarium(s)Pet Ltd公司和美国RonMdJ.Gillio Anctions公司联合举办的“香港第39届钱币拍卖会”,于不久前在香港九龙弥敦道50号——金域假日酒店“丽晶厅”举槌。   本次拍卖会推出中国、日本等东南亚钱币1476项,其中包括金、银、铜、镍硬币及近现代纸钞。令人瞩目的是这次拍
期刊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严重危害瓷器,不利于瓷器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对瓷器造成保护性损害。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期刊
本人读了《收藏界》总第19期题为《由崇祯通宝背“十二两”看明钱特征》一文,认为有的地方与事实不符,自觉班门弄斧,向先生请教。  一、董大勇先生在文中说到只见过明代“洪武通宝”及嘉靖、天启等背十一两的钱,从未见过崇祯背“十二两”钱。先生在古钱币鉴赏中,虽然见多识广,但没见过这样钱也是不足奇怪的,因为这样钱存世稀少。但在中国古钱币几乎所有图书图谱中都有一枚“崇祯通宝背十二两”大钱,不过文中这枚钱文、直
期刊
吴湖帆,现代绘画大师,书画鉴定家。早年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吴湖帆名倩,本名万,号傅庵、东庄,别署丑翼燕。斋名梅景書屋。生于1894年,清代著名书画家吴大之孙。他家世居吴中(今江苏苏州),其宅为明代金俊明“春草闲房”旧址。自幼受家庭熏陶,拜陆廉夫学画,赴上海后办书画事务所、正社书画会。1939年设梅景书屋招生授徒。他生于甲午年,便和梅兰芳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选题·统筹:白蔚王泊乔 执行:王泊乔    编者按    2004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收藏家协会组织承办的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刊特派记者驻会进行全程采访,专题报道此次盛会。本次论坛是2001年以来,在上海、广州、西安分别召开的前三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研讨会暨全国收藏组织秘书长联谊会”基础上,定名为“第四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参加论坛者大都
期刊
2004年的国际拍卖市场上,中国历代官窑瓷器的拍卖令人瞩目。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一轮秋拍中,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胭脂地粉彩花卉纹梅瓶”以41,503,400港元成交,创清代瓷器拍卖新纪录,今年秋拍中,许多瓷珍都创出了让人咋舌的天价,如苏富比推出的清雍正“青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以15,182,400港元成交。香港佳土得的明永乐“青花龙凤呈样棱口洗”以26,383,759港元高价成交。佳土得推出的清乾隆
期刊
编者按:2004年12月11日,一封写给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陈建国同志的信由宁夏新闻出版局转发到记者手中。一个名叫孙宏伟的北京收藏家在信中称自己利用工作之余和外出机会,在全国各地旧货市场收购了13700余张老地契和各种土地资料,并有意愿跟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建造一个“中国地契博物馆”或将这批藏品捐赠给相关学术机构进行专门的整理、研究,展示……陈书记收到孙宏伟的来信后非常重视,在信上批示:“请选派
期刊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选题·统筹:宽和 董凡 执行:石晓 建真  编者按  2005年4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文物报》社、《炎黄春秋》杂志社等单位共同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主办单位宣布:面向海内外公开征集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通过举行一系列活动,充分挖掘民间家书的价值,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弘扬亲情文化,为建设和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