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幼儿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地最佳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教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活动载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07
引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不能将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分离,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培养习惯
只有有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好习惯的学生。如果他想培养任何类型的学生,他必须是一名教师。比如,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用教师的行为营造阅读氛围。学生经常看到老师对阅读很感兴趣,这自然会受到老师行为的影响。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精彩的片段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弥漫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并在课堂上设置书角和阅读空间,方便孩子们在课内外阅读。书角的书可以由学生捐赠,并定期更换。用实际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幼儿园教师需要及时向家长普及幼儿习惯养成办法,向家长一方传递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性,家长要掌握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注意要点等。借助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教师可针对个别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和家长积极沟通交流,让家长清楚自己要从哪方面去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
二、玩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认知规则最一致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教学与娱乐相结合的游戏进行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更加自觉地参与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树立积极地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应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将原本僵化枯燥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灵活生动的娱乐游戏通过教学和娱乐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笔者运用小游戏“颜色对对碰”来提高幼儿对艺术色彩的理解。教师以色彩游戏为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艺术色彩的融合与转化。首先,使用三种原色作为混合的基色。例如,当黄色和红色的橡皮泥混合时,它们变成橙色;当黄色和蓝色混合时,它们变成绿色:当红色和蓝色重叠时,它们变成紫色。在揉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色彩变化,这自然会产生好奇心和好奇心,所以这个游戏具有很强的自然探索兴趣。
三、注重教育细节稳定行为
人发出某类行为,是因为经验告知自己需要这么做,这么做会产生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如此便称之为正强化;而人發不出某类行为,则是因为经验告知自己这种行为不会取得良好结果,此类行为叫做负强化。须知,习惯是长时间的强化而形成的,在人们脑海中会慢慢形成“概念群”,基于此类情境下的人但凡想到“概念群”,必然会产生相应欲望与行为。按照强化理论进行分析,假设对幼儿良好行为进行正强化,那么他们必然会获取愉悦的体验感。旨在二次获取愉悦体验,幼儿便会重复良好行为。所以教师和家长们要侧重对孩子的习惯进行强化,使得习惯融入孩子内心中。行为习惯是人们长期反复实践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发的行为模式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一句话都可能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知识少,他们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如果学生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该从细节做起。例如,垃圾应丢弃在指定的地方。当他们在路上看到垃圾时,他们应该随意捡起来。当他们走进校园时,他们应该慢慢地、安静地走。他们应该穿着整齐,每天戴红领巾上课时坐直,整理好你的学习用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把良好的习惯付诸实践。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行为准则,以及如何遵守。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不良行为,然后认真分析根源,找出对策。
四、帮助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生活习惯。幼儿洗漱和睡觉以及卫生等方面的习惯表现普遍良好,但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却不尽人意,随地大小便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村幼儿独立生活卫生行为习惯有待提升。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伴侣,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在发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是根据家长的实际反馈信息,帮助他们解决解决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纠正家长教育的错误观念,使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有效地限制。其次,随着农村父母外出务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受到长辈或亲戚照顾的孩子,难免会被过分溺爱或忽视。对于溺爱的家长,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在正确的教育观念下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对于家长疏于照顾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更多地照顾,让学生尽最大努力改变照顾老师的缺点,积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后,教师要树立自己的榜样,让学生在言行上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的不良习惯。
结论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做好的,要长期坚持并反复训练。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タ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丽,孙山.幼儿叛逆心理的行为表现与导正策略[J].林区教学,2020(05):117-120.
[2]丁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育行为的改变摭探[J].成才之路,2020(14):98-99.
[3]俞晨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20(09):58.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活动载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307
引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不能将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分离,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培养习惯
只有有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一批有好习惯的学生。如果他想培养任何类型的学生,他必须是一名教师。比如,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用教师的行为营造阅读氛围。学生经常看到老师对阅读很感兴趣,这自然会受到老师行为的影响。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把精彩的片段读给学生听,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弥漫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并在课堂上设置书角和阅读空间,方便孩子们在课内外阅读。书角的书可以由学生捐赠,并定期更换。用实际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幼儿园教师需要及时向家长普及幼儿习惯养成办法,向家长一方传递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良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性,家长要掌握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关注意要点等。借助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教师可针对个别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和家长积极沟通交流,让家长清楚自己要从哪方面去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
二、玩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幼儿天生活泼好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认知规则最一致的教学模式。教师利用教学与娱乐相结合的游戏进行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更加自觉地参与学习,从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树立积极地学习态度。在此基础上,幼儿教师应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将原本僵化枯燥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灵活生动的娱乐游戏通过教学和娱乐活动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笔者运用小游戏“颜色对对碰”来提高幼儿对艺术色彩的理解。教师以色彩游戏为教学工具,让学生观察艺术色彩的融合与转化。首先,使用三种原色作为混合的基色。例如,当黄色和红色的橡皮泥混合时,它们变成橙色;当黄色和蓝色混合时,它们变成绿色:当红色和蓝色重叠时,它们变成紫色。在揉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感受到作者的色彩变化,这自然会产生好奇心和好奇心,所以这个游戏具有很强的自然探索兴趣。
三、注重教育细节稳定行为
人发出某类行为,是因为经验告知自己需要这么做,这么做会产生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如此便称之为正强化;而人發不出某类行为,则是因为经验告知自己这种行为不会取得良好结果,此类行为叫做负强化。须知,习惯是长时间的强化而形成的,在人们脑海中会慢慢形成“概念群”,基于此类情境下的人但凡想到“概念群”,必然会产生相应欲望与行为。按照强化理论进行分析,假设对幼儿良好行为进行正强化,那么他们必然会获取愉悦的体验感。旨在二次获取愉悦体验,幼儿便会重复良好行为。所以教师和家长们要侧重对孩子的习惯进行强化,使得习惯融入孩子内心中。行为习惯是人们长期反复实践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发的行为模式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一句话都可能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知识少,他们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如果学生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该从细节做起。例如,垃圾应丢弃在指定的地方。当他们在路上看到垃圾时,他们应该随意捡起来。当他们走进校园时,他们应该慢慢地、安静地走。他们应该穿着整齐,每天戴红领巾上课时坐直,整理好你的学习用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家庭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把良好的习惯付诸实践。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行为准则,以及如何遵守。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不良行为,然后认真分析根源,找出对策。
四、帮助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生活习惯。幼儿洗漱和睡觉以及卫生等方面的习惯表现普遍良好,但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却不尽人意,随地大小便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村幼儿独立生活卫生行为习惯有待提升。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伴侣,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在发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是根据家长的实际反馈信息,帮助他们解决解决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纠正家长教育的错误观念,使学生的不良习惯得到有效地限制。其次,随着农村父母外出务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受到长辈或亲戚照顾的孩子,难免会被过分溺爱或忽视。对于溺爱的家长,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方式,帮助家长在正确的教育观念下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对于家长疏于照顾的学生,老师应该给予更多地照顾,让学生尽最大努力改变照顾老师的缺点,积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最后,教师要树立自己的榜样,让学生在言行上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的不良习惯。
结论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做好的,要长期坚持并反复训练。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タ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丽,孙山.幼儿叛逆心理的行为表现与导正策略[J].林区教学,2020(05):117-120.
[2]丁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育行为的改变摭探[J].成才之路,2020(14):98-99.
[3]俞晨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20(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