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习作大多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如何让学生爱上习作练习,这成了平日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小练笔”也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练笔,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小练笔安排得合理,落实得有效,不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灵动和亮丽,更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注重在生活中、在课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让学生爱上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关键词】习作;学生;小练笔;策略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学生习作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生硬、空洞无物、改头换面等现象,学生提起写作就唉声叹气。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加强小练笔训练,让学生满怀希望地走进生活,充分获取写作素材、发挥联想与想象,是写好习作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基于此,我思考,要让学生爱上习作,必须得让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上发现有他们需要表达的东西才行。作为师者,还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
能让他们爱上习作并提高习作能力的方法有许多,我觉得小练笔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意在生活中、在课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以下是我的一些策略做法。
一、在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有目的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习作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关心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小练笔训练。
1.不错过特殊日子的练笔。
在生活中学生会经历许多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我细心抓住这些素材好好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如:九月的教师节,我安排学生写写“老师,我想对你说”写自己对老师的心里话;十月国庆,写写“祖国,我祝福你”;迈入新的一年,写写“新年新愿望”;春节来了,写写“春节的趣事(乐事)”……还有我更会提醒学生在自己觉得特殊的日子里写写日记,如:生日的情景、我得到表扬了……通过这些特殊日子的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记住这些特殊的日子,也好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习作其实就是记录生活而已,消除他们怕写作的心理。
2.不错过特别事情的练笔。
生活是变化着的,很多时候,在我们完全不注意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我不会错过这些素材,及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如:有一天,上课时,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一块石子扔进来教室,打破了一块玻璃。全班同学被这意外的事吓了一跳,大家都在猜想究竟发生什么事。“铃……”下课铃响了,看到同学疑虑的神情,我想到布置他们写写练笔——“玻璃烂了以后”。第二天习作交上来,我非常满意,大部分同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了许多的推想,那一刻我感到我们班有许多的“小侦探”。还有一次,因为体育老师外出学习,班里没有人上课,我到课堂上布置自习,谁知迈进教室时,大部分同学在吵,我非常生气地批评了全班同学。大部分同学都好像挺后悔似的,我及时布置同学们进行小练笔——“老师离开教室以后”让学生做个反省。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来看,许多孩子真的意识到自觉的重要性。
3.不可错过活动后的练笔。
一个学期下来,学校或者班级搞了许多的活动,我抓住这些难得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重点是训练场面的描写。比如: “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实践活动上,举行了“诗歌朗诵会”比赛,比赛后及时让学生用小练笔记录下来活动的过程。布置学生准确描述诗歌朗诵的过程,特别是抓住人物表情、自己心理的描写,就是训练学生练习细致描写的好机会。再如:学校运动会,让学生描述竞争激烈的场面,表现运动员那种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精神,就可以训练学生场面描写和通过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
二、在课文教学中挖掘习作素材,有目的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1.抓典型——仿写
仿写就是仿照例文的样子写习作,就是让学生从一些典型的习作上学会一些习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布局谋篇。教学时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习作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有特点的——“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总的开头,就道出一个“野”字,另外,第二段至第五段的每段开头都会用中心句说出那一段写的内容——“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人是野的”。这种典型的先总述后分写的结构是学生片段仿写的良好范例。于是在教学完后,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练习,就是仿写,就是运用这篇习作的写法去写,于是许多学生学到了方法,写出了比较好的“白水寨的爽”“公园的美”“校园的吵”……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总—分”的写法。学生借助课文觉得有话可写,在模仿中愉快地完成了写话的训练,尝到了写作的喜悦。
2.寻空白——扩写
扩写就是巧抓课文“空白”,紧扣中心将原有的句、段或一篇习作中内容不够具体的地方写具体。习作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如《唯一的听众》第十一段只有一个省略号,是省略了“我”知道那位一直鼓励“我”练小提琴而装聋的老妇人竟然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更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发生的事。于是我就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我”知道真相后会怎么做,怎么说,故事又怎么发展进行具体描述。在扩写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习作的思想,还结合生活实际自主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会了思考,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三、找拓展——续写
续写就是拓展课内文本。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故事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写话的机会。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
例如《窮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好像故事在此嘎然而止,我抓住这里的空白,适时安排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想象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还有就是《唯一的听众》的最后一段——“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习作的结尾好像有些内容停止了,我适时地引导孩子去想象作者面对台下的听众可能会说什么呢?我布置孩子进行练笔,写写作者的话。让学生续写习作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寻找到分享的快乐。让笔尖的滑动,从容地记录学生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让课堂小练笔留驻课堂的无限精彩,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习作;学生;小练笔;策略
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学生习作往往会出现语言表达生硬、空洞无物、改头换面等现象,学生提起写作就唉声叹气。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加强小练笔训练,让学生满怀希望地走进生活,充分获取写作素材、发挥联想与想象,是写好习作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基于此,我思考,要让学生爱上习作,必须得让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上发现有他们需要表达的东西才行。作为师者,还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
能让他们爱上习作并提高习作能力的方法有许多,我觉得小练笔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意在生活中、在课文教学中充分挖掘素材对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以下是我的一些策略做法。
一、在生活中挖掘习作素材,有目的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习作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关心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小练笔训练。
1.不错过特殊日子的练笔。
在生活中学生会经历许多有特殊意义的日子,我细心抓住这些素材好好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如:九月的教师节,我安排学生写写“老师,我想对你说”写自己对老师的心里话;十月国庆,写写“祖国,我祝福你”;迈入新的一年,写写“新年新愿望”;春节来了,写写“春节的趣事(乐事)”……还有我更会提醒学生在自己觉得特殊的日子里写写日记,如:生日的情景、我得到表扬了……通过这些特殊日子的小练笔,既可以让学生记住这些特殊的日子,也好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习作其实就是记录生活而已,消除他们怕写作的心理。
2.不错过特别事情的练笔。
生活是变化着的,很多时候,在我们完全不注意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我不会错过这些素材,及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如:有一天,上课时,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一块石子扔进来教室,打破了一块玻璃。全班同学被这意外的事吓了一跳,大家都在猜想究竟发生什么事。“铃……”下课铃响了,看到同学疑虑的神情,我想到布置他们写写练笔——“玻璃烂了以后”。第二天习作交上来,我非常满意,大部分同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进行了许多的推想,那一刻我感到我们班有许多的“小侦探”。还有一次,因为体育老师外出学习,班里没有人上课,我到课堂上布置自习,谁知迈进教室时,大部分同学在吵,我非常生气地批评了全班同学。大部分同学都好像挺后悔似的,我及时布置同学们进行小练笔——“老师离开教室以后”让学生做个反省。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来看,许多孩子真的意识到自觉的重要性。
3.不可错过活动后的练笔。
一个学期下来,学校或者班级搞了许多的活动,我抓住这些难得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训练,重点是训练场面的描写。比如: “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实践活动上,举行了“诗歌朗诵会”比赛,比赛后及时让学生用小练笔记录下来活动的过程。布置学生准确描述诗歌朗诵的过程,特别是抓住人物表情、自己心理的描写,就是训练学生练习细致描写的好机会。再如:学校运动会,让学生描述竞争激烈的场面,表现运动员那种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精神,就可以训练学生场面描写和通过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
二、在课文教学中挖掘习作素材,有目的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1.抓典型——仿写
仿写就是仿照例文的样子写习作,就是让学生从一些典型的习作上学会一些习作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布局谋篇。教学时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习作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如教学《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很有特点的——“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总的开头,就道出一个“野”字,另外,第二段至第五段的每段开头都会用中心句说出那一段写的内容——“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人是野的”。这种典型的先总述后分写的结构是学生片段仿写的良好范例。于是在教学完后,我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练习,就是仿写,就是运用这篇习作的写法去写,于是许多学生学到了方法,写出了比较好的“白水寨的爽”“公园的美”“校园的吵”……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总—分”的写法。学生借助课文觉得有话可写,在模仿中愉快地完成了写话的训练,尝到了写作的喜悦。
2.寻空白——扩写
扩写就是巧抓课文“空白”,紧扣中心将原有的句、段或一篇习作中内容不够具体的地方写具体。习作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如《唯一的听众》第十一段只有一个省略号,是省略了“我”知道那位一直鼓励“我”练小提琴而装聋的老妇人竟然是一位音乐学院的教授,更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后发生的事。于是我就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我”知道真相后会怎么做,怎么说,故事又怎么发展进行具体描述。在扩写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习作的思想,还结合生活实际自主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会了思考,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三、找拓展——续写
续写就是拓展课内文本。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故事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写话的机会。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
例如《窮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好像故事在此嘎然而止,我抓住这里的空白,适时安排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想象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还有就是《唯一的听众》的最后一段——“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习作的结尾好像有些内容停止了,我适时地引导孩子去想象作者面对台下的听众可能会说什么呢?我布置孩子进行练笔,写写作者的话。让学生续写习作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畅谈,寻觅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进行练笔。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寻找到分享的快乐。让笔尖的滑动,从容地记录学生自己思想的轨迹,审视揣摩自己的体验与理解、创造和延伸。让课堂小练笔留驻课堂的无限精彩,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程标准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