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思如江流 忧愤似波涛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鸟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鴫罗者,寥廓已高翔。
  谢跳(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与谢灵运同族,又称“小谢”。他和沈约等人所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律化影响很大。他的诗清丽秀逸,韵调铿锵,“跳……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南齐书·谢跳传》)连一向自负的李白也说:“一生低首谢宣城。”《赠西府同僚》是谢跳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作于永明十一年(493年)秋,当时谢跳在荆州随王府任萧子隆的文学(官职名),很受萧子隆赏识,但却遭到长史王秀之的中伤,诗人不得不离开随王府,经过南京西南的新林,然后连夜从新林赶回建康。仕途的险恶使他悲伤,人情的淡薄使他愤恨,于是诗人写下这首诗赠给西府的同僚。本诗原题“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人通过沿途景物的描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内心的矛盾,抒发了对荆州旧人的深切怀念,对谗邪小人的中伤陷害表示了极大的愤懑。
  诗的起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被誉为“得三百篇之余韵,是以古今以为奇作”。(叶梦得《石林诗话》)。它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以滚滚的长江之水来喻浓重的离情别绪,愈见其离愁之重、悲思之深。大江的流水日夜不息,恰似诗人心中离别挚友的悲愁,无尽无极,汹涌不息。这两句以景兴情,景是大景,情是壮情,壮景又蕴含着象征意味。这苍茫浩荡、日夜奔腾的大江,不仅兴发而且象征了诗人无止无息的悲愤,使情与景达到高度的融合,创造了全诗慷慨悲壮的意境,而且以雄浑壮阔的气象开启全篇,一下子就紧紧扣住了读者心弦。
  接下来诗人就层层深入地渲染对西府同僚的眷念之情。当时,谢跳的家室在京都,走的就是归途,对于一个客居他乡的人来说,按常理应欣喜才是,可是诗人却“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离家越近了,想到的不是即将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却是归途中的重重困难,归家的路途是何其艰难!这两句惟妙惟肖地揭示了诗人此时非常矛盾的心理,语浅而情深。“秋河”二句,描绘的是这样一幅图景:在寂静的秋夜中,天上的银河闪着亮光,寒气笼罩着江中水岛,一片苍苍茫茫。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诗人沉重悒郁的心情。
  诗人这次离开荆州东归,并不是心中所愿。“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句中“相望”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此时无可奈何的心情。接下来两句:“金丽鹊,玉绳低建章”,看似平淡,实则雄奇。谢跳诗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善造平淡。正如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所说:“陶潜、谢跳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仔细分析这两句,才能悟出其中的寓意。鹊观、建章宫都是汉代著名的宫室,常被用于指称汉家宫阙。诗人借用来指齐朝宫阙,是所谓“物以情观”(刘勰《文心雕龙》)。这里,景物被附丽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刚刚经历了一场宦海风波,这次归京也是命运未卜,前程难料,面对寒夜笼罩下的齐朝宫阙,顿生“高处不胜寒”之感。这种写法看似乎实,实则寄慨遥深。静态的景物描写中,融进了作者内心的许多感慨和无限凄惶。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其南门称为鼎门。这里指京城的南门。昭丘,指楚昭王之墓,用来指楚昭王。楚昭王是春秋时代一位仁慈通达的贤君,历代诗文中经常提到昭丘,以发思古之悠情。诗人已驱车到京城南门,但此时最留恋的是与随王“流连晤对,不舍日夕”的情景。“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驰晖,指太阳。太阳不受地域的限制,尚且不能很快见到,想与相隔遥远的西府的故友们相见,又谈何容易呢?诗人用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来比拟、映衬自己难以排解的忧思。
  以上景物描写,可谓巧妙,不单单为写景而写景,而是恰到好处地融情人景,借景抒情,把对故地之人的情思写得生动感人。
  最后六句,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拓展诗的意境。“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天空尽管无限广阔,飞鸟可以穿过云雾,自由飞翔,可人却被长江和汉水所阻隔,无津梁可渡。显然这里寄托了诗人颇深的寓意。“风云”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景物,也暗指政治风云。“常恐”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在西府忧谗畏讥,就像鸟怕鹰隼,菊怕严霜一样,形象地描绘出自己的忧惧之感。然而在结尾两句,诗人从身世忧惧之感中解脱出来,对着寥廓的天空高声呼喊,我已逃出罗网,远走高飞,那些陷害我的“尉罗者”,休想再陷害我了!(蔚(wēi)罗,捕鸟的网,这里指编织罗网的人。)这是长久郁积于心中的悲愤之情的倾泻,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控诉。谢诗许多诗篇结尾显低沉,钟嵘曾评谢诗:“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诗品》)可是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却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表现出对那些专事罗织别人罪名的小人们的极度轻蔑,出语豪迈,气势雄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熔赋、比、兴于一炉,充分发挥了具体形象的表现作用,使诗歌形神兼备,神完气足,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来,这首诗以其强烈的艺术效果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其他文献
一篇好的作品应该像一杯好茶,读时给人以享受,读后犹觉韵味无穷。《给象鼻虫的建议》可以算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它坠叶如雨,声稀味淡,清新自然,行文流畅,似叙日常琐事,却又饱注深情。艺术表现淡而有味,立意新巧,发人深思。  作者有意避开光怪陆离、繁华喧闹的大都市,把表现触角伸向自然,伸向昆虫。在乎和与宁静中寻找美、发现美。文章如清泉小溪涓涓而流,给人以美感;同时又让人真切地感到:美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
期刊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谈美》)
期刊
看到“雨韵”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雨》。那部纪录短片没有任何情节,只是以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为背景,记录了下雨的整个过程,各种富于造型美的画面被剪辑成了一曲大自然的视觉音乐,在那部短片中,尤里斯·伊文思强调影片的记录功能,只是呈现出雨的外在形式美,而杜绝介入人的主观情感。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诗人墨客频频观照的对象,但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
期刊
记忆里,只有在槐花盛开的时节,我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那时,槐树蓊茏葱郁,枝叶婆娑,那垂挂于枝头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青枝翠叶间。风摆枝条,那静雅的花束,如串串铃铛,翩然摇曳,风情无限,颇具诗意。这是置身于都市的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  少年上学时,沿着扁担河走。河畔,是一排老枝横虬的槐树。春日,槐树枝叶浓密,枝桠四周张开,树冠如一绿色巨伞,遮掩着半边河水。上学时,头顶一树槐花,缕缕槐香送
期刊
《木偶戏》是一篇写得非常精细的文章,词藻繁复准确,并且因为想象力的融入而新意迭出,像作画中的工笔细描,一笔一笔毫不马虎,步步到位,色彩、动作、表情、场面,无不再三说明,描绘,兼之以贴切生动的比喻,说了又说,描了又描,让人想起色彩堆积雍容华贵的牡丹,而非寥寥几笔的黑白写意兰花。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家乡的木偶戏,戏来时欢笑的孩子、欢笑的村庄,热闹、喧嚷、沸腾的生活之流。是木偶戏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带来了生机,
期刊
我曾在一所中学代过两星期的语文课。  都是些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他们眼中的纯真与无忧时常感染着我。我喜欢看他们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喜欢听他们口中蹦出来的一个个时髦词儿。他们是物质上富裕的一代。他们的精神世界由此也多了些乐观、开朗、蓬勃向上,  只有一个孩子与周围格格不入。  他叫韦春。  我注意到他是在一次课间。我去教室找语文课代表雪飞。雪飞和几个孩子正笑得前俯后仰,而韦春则满脸通红。  什么事情?
期刊
背景搜索    弗拉基米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索洛乌欣(1924~1997),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1946年考入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195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草原之雨》。索洛乌欣集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于一身,创作体裁非常广泛,诗歌、小说、特写、散文,并在介绍其他国家的文学方面作小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翻泽作品拥有大量读者。早期主要著作是诗歌,有诗集《母鹤》、《手拿鲜花的人》、《生活在大地上》等。此后
期刊
鲁迅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文中,“我”面对祥林嫂所提出的灵魂有无的问题,共有六处“说不清”(不包括短工说的一处)。这向来是学生解读本文的难点之一。  有些人认为,“说不清”在文中本就没说清,也就根本没有必要去探究它们的含义,因此避而不谈;还有的人概而言之曰“说不清”是“我”有意识地不说清,是“我”怕“负若干责任?的含混之辞,表现了“我”对祥林嫂摆脱封建桎梏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
期刊
明代中叶,统治文坛的是前后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卑视当世,盲目崇古,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恶劣影响。到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对复古派“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的文风大加鄙薄,主张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提倡唐宋古文,因而被人称为“唐宋派”。这个文学派别实际是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  唐宋派
期刊
《光阴》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抒情散文,全文仅六百多字,却韵致深厚,耐人寻味,体现了赵丽宏散文清丽的语言风格。按照“整体感知——披文人情——品味语言”的阅读步骤,我们可以从这一短文中得到深刻启迪,并可体会其写作技巧的精妙之处。  纵观全文,作者以“光阴”为题,以“他”这一人称指代时间,以人格化的方式,表达了对时间的哲理性思考。在赵丽宏笔下,时间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被赋予了生命。“他”发出了脚步声,“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