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教学情境,培养数学素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更能激活数学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巧妙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用,能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 创新 发展 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出各种各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更能激活数学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因此,教師应巧妙创设数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巧设生活情境,乐中学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巧妙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教材第11页“参观博物馆”的主题图。用贴近生活的情境,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老师带着同学们乘车去参观博物馆”这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进入数学世界探究新知的学习。首先,学生通过观察能很快找出所获得的数学信息,每个班由2名教师带队,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接着,学生根据所获得的数学信息,通过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如二(1)班学生和教师一共多少人?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人?二(1)班比二(2)班多多少人等与加减法的相关问题。问题提出之后,师生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
   将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外出参观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巧设故事情境,学中思数学,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在生动的故事中获得数学思考,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学生边听边观察边思考:乌鸦原来是喝不到水的,后来为什么喝到水了?石头放进瓶子里,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放入的石子与水位升高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带着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了。学生很快地从童话故事中得到启发:石头是占有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在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分一个饼,悟空将1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1份给八戒,八戒却眼珠子一转,说要得2块,悟空想了想将这个饼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2份给八戒,八戒这时又说想要4块,悟空再次将这个饼平均分成8份,将其中4份给八戒。八戒看看手中的饼,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从1份到2份,从2份到4份,得到的饼的份数增加了,但饼的大小却没有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有趣的故事情境,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好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学中思数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
   三、巧设问题情境,思中做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探究新知的问题中,让学生在思考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体拿出来,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完全相同?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小飞机里共有5个3,列加法算式3 3 3 3 3。小火车里共有4个6,列出加法算式6 6 6 6。过山车里共有7个2,列出算式2 2 2 2 2 2 2。教师提问:如果有10个2,60个2,100个2呢?你会列出加法算式吗?学生:2 2 2 ……,老师,这么多个2加起来算式好长好长,有简洁的方法吗?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点燃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思考、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巧设活动情境,做中悟数学,提升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需要利用游戏活动或动手操作来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新知、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提出问题“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如何推导面积公式?”学生提出思路: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梯形是否也可以转化成熟悉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出面积公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操作、分析、思考中运用割补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如何验证这一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动手操作,运用测量法、剪拼法、折拼法等多种方法,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直观形象的实践活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猜想的正确性。
   好的活动情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能动性,还促进了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巧设质疑情境,悟中用数学,激活数学思维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时,课件出示:因为8÷2=4,所以80÷20=4。因为9÷2=4……1,所以90÷20=4……1,这道算式计算对吗?为什么?聪明的同学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吗?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地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到“我会学”,在质疑中领悟数学的真知,在领悟中用好数学,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巧妙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活动情境、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用,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数学操作在公开课教学中备受教师青睐。与此同时,一些操作则趋于形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浅。要想真正让数学操作在课堂上出彩,就要提高操作的实效性,让数学操作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 实效性  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数学操作也是课标极力推崇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在一
中国的铜器发展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时代:一是夏商周的青铜器时代,二则是明清的铜器时代.明清时代的铜器跟以前的青铜器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明清以后大量使用黄铜,较之以前的青铜
期刊
目的:探讨股四头肌成形术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僵直的疗效。方法:采用股四头肌成形术切断纤维化的股中间肌松解关节内外粘连,结合术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早期CPM进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药滋髓生血丹联合环孢霉素A(CSA)治疗SAA26例(治疗组).并与同期采用CSA常规方案治疗SAA15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疗
我院391例药流患者采用两种药流给药方案,结果不同,现比较、阐述两种药流方案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择优而用提供医学统计学上的实验依据。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本文以〈面积》一课为例,围绕“问题驱动”论述好的问题如何能够奠定教学基调
病理学专业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不仅需要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为其学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心血管急症,近年有不断增多和年轻化趋势。有研究发现,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住院治疗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住院的531例
“入世”在短期内,可扩大出口市场,长期将面临全球纺织品出口国的激烈竞争,因此重点分析了纺织面料创新设计以及面料设计人才的重要性,强调面料设计师在纺织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