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教师进行评价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段对教师进行评价,包括备课、上课、听课、研课、科研和师德师风等。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主的教学氛围日益深入人心,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者在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的这种方式,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评价也出现了扩大化的倾向,比如有些学校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去留硬性挂钩等。除却那些完全不负责任或者很不负责的教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评价教师这种制度进行比较合理的定位,以期能够使这种制度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一、为什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作为一种发展的评价机制自有其产生的理论根源与实践根源。
从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对教师进行多种途径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需要。2001年6月8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平常的教学实践也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一座桥梁。通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与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反思中获得进步,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从而最终有利于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关系的形成。
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讲,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方式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最近的教育学理论已经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地位。无论是主体主义教学观还是建构主义教学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充满关怀,尤其在教学价值问题上,这些新观念无不对师生的主体性给予特别的期待。现在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教师不管是在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还是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主体性方面,都已经日益凸现出主导作用。而与此同时,作为发生最直接关系的学生,其地位也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这些现实的条件和依据,也使得教师全面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可能。
从教育管理这种特殊的服务形式来看,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必要途径。教育管理是一种服务,但它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服务业。表现在对服务的态度上,教师不可能决定学生的需要,但同样也不能把学生当成上帝。换句话说,作为教师固然不能固守传统意义上“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种具有专制色彩的思想,置学生需要于不顾;同样也不能在放弃“师道尊严”的前提下,放任学生的恣意妄为。所以,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参与评价,采取一定的手段规避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定然能够使我们对教师评价这种措施的科学性、民主性、实效性充满信心。
从现代新技术发展的程度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手段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行为提供可能,这种交互已经在无形中承担着评价教师的光荣使命。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和网络应用功能的扩大,作为深居学府的各位教师对网络当仁不让地负有应用之责。稍有电脑知识的人都可能听到过BBS(电子留言板)、BLOG(博客)、QQ空间、班级论坛等交互平台。事实上,这些交互方式已经在教育领域里得到很好的应用,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有心的、诚恳的教学者可以于其中获得平常不可能得到的真实信息。剔除其中一些网络中内在的问题言论,在这些交互平台中存在着很多值得教师重视的真知灼见。批评也好,建议也好,难道不是对教师的最好评价么?
从评价自身内在的激励特性来看,由学生参与教师的评价是对教师成就动机的激发,是使教师实现完美人生价值的心理驱动力。教育理论发展到今天,教育教学评价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对于人的评价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不用说其他,只消说评价的方式就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而兼顾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或者证明一个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来认识被评价者的行为并进而改之。所以,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正因此,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评价提升自己的成就效能。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成就动机理论之一)认为,“他人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人们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而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劝说和鼓励,效果最大”。很明显,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有其先天的优势,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老师,也只有他们的意见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中肯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专家、家长与领导等其他评价者更有资格评价教师,因此,从评价激励上更能发挥对教师评价的积极意义。
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意义,不尽赘述。但是,认识到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方式的意义,并不表明在这种评价制度执行过程中就没有问题了。
二、现阶段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在各地各校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但是作为一项发展着的制度,难免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教育管理者还是应该对此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评价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1、谁评价
从概念中大家会顾名思义地认为当然是学生来评价。的确,应该是学生来评价,但是学生评价有问题。先撇开大家谈得多的学生心智未开、偶有报复心理、不谙世事等诸般说法不议,就是在教育管理者引导过程中也还是有些问题的。事实上,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明知道应该“引导学生评价”却变成了“领导学生评价”。新课程强调教师对学生要以人为本,却忽视了对教师的以人为本。在评价中,教师变成了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受者,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弱者地位。因为学生评价低,无论是被领导者提醒、批评,甚至辞退……还是评价表的制定、设计、调查、总结和解读,都没教师啥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评价对象的主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评价者具有合理的判断意识,说直接一点就是,并非人人都可以当教师的评价者。
2、评价谁
这同样是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中容易犯的错误。现实中,教育管理者引导学生把“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时候,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其实“教师”不是物,他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单数的人,是复数的人。实际在评价教师的时候,往往“一表定乾坤”,每位教师的情况、所有教师的情况,都是一个样:“德、能、勤、绩”,最后还是“唯分数论”,只要学 生成绩考好了,管他采用的是新教育方式还是旧教育方式,在领导心中都是好教师,教师是不是在进步、是不是在学习、是不是在努力,一概不问。学生参与评价最后就成了点缀品,其地位也只是“参与”而已,更极端的甚至成了辞退教师的挡箭牌。其实不管是学生,还是领导及其他评价者,都应该知道自己在评价的是一个随时都在发展变化的教师,一群有着千差万别特点的教师。
3、怎么评价
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点,可以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方式及评价时间四个方面来说明。
(1)在评价目标上,实际中经常性地把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挂钩,而且利用的往往是负面激励,如一旦评价中表现较差就可能下岗,等等,而不是采取正面引导性的激励,以激发员工向上的心态;评价教师偏重于学生应试成绩的提高,而不关心教师在新课程变革中的成功;急功近利地把教师发展当做机器零件的生产量增加一样,希望通过几次评价来实现,等等。
(2)在评价标准和内容上,依然极其严格地遵循“德、能、勤、绩”的评价体系。笔者到过很多学校,也查阅了相关的很多网络评价标准,用的都是类似的表格,稍微科学一点的就是更多地关心一下调查的科学性、教师的发展性。说得极端一点,就是教育专家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在评价方式上,往往采用纸质的问卷调查法、组织访谈法、学生教师座谈会,与革命年代个人思想考察别无二致,这让教师无所适从。有的学生不敢说真话,有的学生“顾左右而言他”,有的学生则伺机报复……这些评价方法科学性不够。有人以为可以通过扩大学生数量来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但这在实践中没什么意义,比如,很多教师只带两个班,数量何以增多?
(4)在评价时间上,也仍然采用一年两评制,与考核同步。这导致评价不关注教师的平常情况,看不到教师的发展。
指出那么多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制度。为此,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三、怎样解决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务实的学校领导定会科学而有序地使用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制度。毕竟评价自己的员工,就是在评价自己的才能。作为管理者,难道希望自己领导的队伍有人不断掉队吗?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制度的优势,就值得所有学校领导和教育管理者思考和研究了。
1、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评价的组织者必须从管理的角度来利用这种制度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而不是用来肯定或者否定他们的工作。从越来越多的教师怠工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考核性评价是构成教师压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教育部对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评价要求就是“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造意识,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发挥评价的‘改进提高’和‘激励督促’作用”。新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角色应该由“教书匠”向经验型教师乃至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这样看来,从指导思想上,评价者还执著于教师的教学成绩,或者“德、能、勤、绩”的考查,显然是一种线性的、点式的、静止的、物化的评价思维,而不是多元化的、面式的、发展的、人化的评价思维。因此,在要求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时候,必须从根本上做一个调整,这才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应有之义。
2、从方式方法上实现真正的科学化、民主化
笔者曾对学生进行了访问,让学生来谈学生评价教师这种制度的优缺点。除了已有的可能问题之外,学生特别提到一点:“反正教师要知道结果也是有可能的,这样最终反而对学生不利,不如不评。”这样的话,搞隐蔽性的所谓“民主测评”还有什么意义?因此有必要开拓公开性的教师评价方式。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来实现评价。在实际中,可以让学生与教师通过相关论坛、QQ空间等渠道交流。这样的方式就比较民主科学,而且其效果也会不错。在实践中,各学校应该能够找到符合各校实际的评价制度,比如时下流行的国际评价理念有档案袋评定、真实评价等。将各种评价理念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协作”等发展方式结合进行评价,这也是校本研究的一部分。
3、在评价结果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教师也必须进行质的评价。也就是说,必须克服那种对教师的单一的、静止的、不全面的看法。一名毕业生这样问笔者:“老师,为什么你的眼里只有优秀生而没有差生呢?你在上课时讲得那么快,如果讲得慢一点,我们差生就可以学好,这样整个班级成绩就会好。而且优秀生自己会学,而差生才最需要你的关心。”这样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碰到过,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去关注他们呢?如果只顾着差生,自己的评价(考核)又如何办?再假设,一个教师从开学初到期末,差生数量明显减少,思想问题解决好了,而优秀率却没有提高,甚至平均分比其他班还差,大家该如何评价这个教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告诉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人的特点,即不仅要关注评价本身的问题,而且要关注评价对象的特殊情况。要做到评价以人为本,它不是为了定位教师,而是为了发展教师。也就是说,要始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由生活为目的进行评价,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实现师生之问的双向发展。
一、为什么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作为一种发展的评价机制自有其产生的理论根源与实践根源。
从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对教师进行多种途径的评价(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需要。2001年6月8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平常的教学实践也已经有力地证明了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一座桥梁。通过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与传播,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反思中获得进步,另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从而最终有利于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关系的形成。
从教学价值的角度来讲,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方式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最近的教育学理论已经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地位。无论是主体主义教学观还是建构主义教学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充满关怀,尤其在教学价值问题上,这些新观念无不对师生的主体性给予特别的期待。现在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教师不管是在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还是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主体性方面,都已经日益凸现出主导作用。而与此同时,作为发生最直接关系的学生,其地位也开始向新的方向发展,这些现实的条件和依据,也使得教师全面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可能。
从教育管理这种特殊的服务形式来看,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必要途径。教育管理是一种服务,但它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服务业。表现在对服务的态度上,教师不可能决定学生的需要,但同样也不能把学生当成上帝。换句话说,作为教师固然不能固守传统意义上“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种具有专制色彩的思想,置学生需要于不顾;同样也不能在放弃“师道尊严”的前提下,放任学生的恣意妄为。所以,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参与评价,采取一定的手段规避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定然能够使我们对教师评价这种措施的科学性、民主性、实效性充满信心。
从现代新技术发展的程度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手段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行为提供可能,这种交互已经在无形中承担着评价教师的光荣使命。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和网络应用功能的扩大,作为深居学府的各位教师对网络当仁不让地负有应用之责。稍有电脑知识的人都可能听到过BBS(电子留言板)、BLOG(博客)、QQ空间、班级论坛等交互平台。事实上,这些交互方式已经在教育领域里得到很好的应用,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有心的、诚恳的教学者可以于其中获得平常不可能得到的真实信息。剔除其中一些网络中内在的问题言论,在这些交互平台中存在着很多值得教师重视的真知灼见。批评也好,建议也好,难道不是对教师的最好评价么?
从评价自身内在的激励特性来看,由学生参与教师的评价是对教师成就动机的激发,是使教师实现完美人生价值的心理驱动力。教育理论发展到今天,教育教学评价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对于人的评价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不用说其他,只消说评价的方式就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而兼顾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或者证明一个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来认识被评价者的行为并进而改之。所以,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正因此,教师能够通过学生的评价提升自己的成就效能。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成就动机理论之一)认为,“他人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人们形成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而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劝说和鼓励,效果最大”。很明显,学生参与教师评价有其先天的优势,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老师,也只有他们的意见才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中肯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专家、家长与领导等其他评价者更有资格评价教师,因此,从评价激励上更能发挥对教师评价的积极意义。
事实上,让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意义,不尽赘述。但是,认识到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方式的意义,并不表明在这种评价制度执行过程中就没有问题了。
二、现阶段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在各地各校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但是作为一项发展着的制度,难免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教育管理者还是应该对此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评价的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
1、谁评价
从概念中大家会顾名思义地认为当然是学生来评价。的确,应该是学生来评价,但是学生评价有问题。先撇开大家谈得多的学生心智未开、偶有报复心理、不谙世事等诸般说法不议,就是在教育管理者引导过程中也还是有些问题的。事实上,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明知道应该“引导学生评价”却变成了“领导学生评价”。新课程强调教师对学生要以人为本,却忽视了对教师的以人为本。在评价中,教师变成了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受者,他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弱者地位。因为学生评价低,无论是被领导者提醒、批评,甚至辞退……还是评价表的制定、设计、调查、总结和解读,都没教师啥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评价对象的主观性、多样性,必然要求评价者具有合理的判断意识,说直接一点就是,并非人人都可以当教师的评价者。
2、评价谁
这同样是学生参与教师评价中容易犯的错误。现实中,教育管理者引导学生把“教师”作为评价对象的时候,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其实“教师”不是物,他是人;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单数的人,是复数的人。实际在评价教师的时候,往往“一表定乾坤”,每位教师的情况、所有教师的情况,都是一个样:“德、能、勤、绩”,最后还是“唯分数论”,只要学 生成绩考好了,管他采用的是新教育方式还是旧教育方式,在领导心中都是好教师,教师是不是在进步、是不是在学习、是不是在努力,一概不问。学生参与评价最后就成了点缀品,其地位也只是“参与”而已,更极端的甚至成了辞退教师的挡箭牌。其实不管是学生,还是领导及其他评价者,都应该知道自己在评价的是一个随时都在发展变化的教师,一群有着千差万别特点的教师。
3、怎么评价
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点,可以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内容、评价方式及评价时间四个方面来说明。
(1)在评价目标上,实际中经常性地把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挂钩,而且利用的往往是负面激励,如一旦评价中表现较差就可能下岗,等等,而不是采取正面引导性的激励,以激发员工向上的心态;评价教师偏重于学生应试成绩的提高,而不关心教师在新课程变革中的成功;急功近利地把教师发展当做机器零件的生产量增加一样,希望通过几次评价来实现,等等。
(2)在评价标准和内容上,依然极其严格地遵循“德、能、勤、绩”的评价体系。笔者到过很多学校,也查阅了相关的很多网络评价标准,用的都是类似的表格,稍微科学一点的就是更多地关心一下调查的科学性、教师的发展性。说得极端一点,就是教育专家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在评价方式上,往往采用纸质的问卷调查法、组织访谈法、学生教师座谈会,与革命年代个人思想考察别无二致,这让教师无所适从。有的学生不敢说真话,有的学生“顾左右而言他”,有的学生则伺机报复……这些评价方法科学性不够。有人以为可以通过扩大学生数量来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但这在实践中没什么意义,比如,很多教师只带两个班,数量何以增多?
(4)在评价时间上,也仍然采用一年两评制,与考核同步。这导致评价不关注教师的平常情况,看不到教师的发展。
指出那么多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制度,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制度。为此,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三、怎样解决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务实的学校领导定会科学而有序地使用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制度。毕竟评价自己的员工,就是在评价自己的才能。作为管理者,难道希望自己领导的队伍有人不断掉队吗?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师评价这种制度的优势,就值得所有学校领导和教育管理者思考和研究了。
1、从思想上转变观念,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评价的组织者必须从管理的角度来利用这种制度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而不是用来肯定或者否定他们的工作。从越来越多的教师怠工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考核性评价是构成教师压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教育部对新课程师资培训的评价要求就是“激发教师的进取心和创造意识,驱动教师的内化动力,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发挥评价的‘改进提高’和‘激励督促’作用”。新课程同时也要求,教师角色应该由“教书匠”向经验型教师乃至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这样看来,从指导思想上,评价者还执著于教师的教学成绩,或者“德、能、勤、绩”的考查,显然是一种线性的、点式的、静止的、物化的评价思维,而不是多元化的、面式的、发展的、人化的评价思维。因此,在要求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时候,必须从根本上做一个调整,这才是新课程教师评价的应有之义。
2、从方式方法上实现真正的科学化、民主化
笔者曾对学生进行了访问,让学生来谈学生评价教师这种制度的优缺点。除了已有的可能问题之外,学生特别提到一点:“反正教师要知道结果也是有可能的,这样最终反而对学生不利,不如不评。”这样的话,搞隐蔽性的所谓“民主测评”还有什么意义?因此有必要开拓公开性的教师评价方式。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中来实现评价。在实际中,可以让学生与教师通过相关论坛、QQ空间等渠道交流。这样的方式就比较民主科学,而且其效果也会不错。在实践中,各学校应该能够找到符合各校实际的评价制度,比如时下流行的国际评价理念有档案袋评定、真实评价等。将各种评价理念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协作”等发展方式结合进行评价,这也是校本研究的一部分。
3、在评价结果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教师也必须进行质的评价。也就是说,必须克服那种对教师的单一的、静止的、不全面的看法。一名毕业生这样问笔者:“老师,为什么你的眼里只有优秀生而没有差生呢?你在上课时讲得那么快,如果讲得慢一点,我们差生就可以学好,这样整个班级成绩就会好。而且优秀生自己会学,而差生才最需要你的关心。”这样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碰到过,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去关注他们呢?如果只顾着差生,自己的评价(考核)又如何办?再假设,一个教师从开学初到期末,差生数量明显减少,思想问题解决好了,而优秀率却没有提高,甚至平均分比其他班还差,大家该如何评价这个教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告诉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人的特点,即不仅要关注评价本身的问题,而且要关注评价对象的特殊情况。要做到评价以人为本,它不是为了定位教师,而是为了发展教师。也就是说,要始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自由生活为目的进行评价,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评价实现师生之问的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