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努力。当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开设语文重要性的认识,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体系等诸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大学语文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要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大文学家,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本文将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和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定位相对模糊化。虽然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也设置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科目,也明确地将其定位为公共基础性课程,但在课程编排上实属于边缘类的科目,甚至有些高职学校还会把大学语文的课时分配给别的学科,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也就造成了定位有所偏差,自然就导致了多数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上疑惑重重,不知如何高效地去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好语文,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教学模式趋于传统化。大学语文是各专业学科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但部分高职教师习惯了老套的教学模式,仍保留傳统的教育观念,在课程教学上过于流水式,一味地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疲于应对课程改革,依旧以“教师—书本—学生”三点一线式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部分年轻的高职教师虽然会借助 PPT 进行授课,但也多是满篇的文字叙述,“填鸭式”的固化教学模式依然充斥于高职大学语文课堂。
(三)教学环境缺乏信息化。部分高职院校因办校理念和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力度不够,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重专业轻理论的现象。即使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也仅是参照国家拟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很少结合院校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策略,对于线上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硬件设备不足制约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阻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导致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信息更新滞后。面对大数据时代的高效运转,教学环境的信息资源缺失无疑给经验匮乏的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等。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人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还可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人文精神为主线,串起有教育价值的作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认识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对人及人生、社会有所思考,感受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其一,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大学语文课堂中,可适当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这就等于增加了许多无形的课时,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极佳。其二,读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学期期初要求每个学生选一本到两本中外名著,作为阅读文本,并提出具体阅读要求。学期中,要求学生提交中期阅读作业,期末要求学生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读书报告,作为学期结束考查内容之一,其成绩在期末考核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其三,上台演讲,强化口头表达能力。在当今信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口语训练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施。让学生准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演讲材料,课前十分钟抽1-3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要求不带材料,自愿上台,登记成绩。这样,既克服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病,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训练了他们的组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应立足于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协调发展又有所侧重,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拓宽考试内容,改变考试方式,为大学语文课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考察机制,指引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四) 提升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当然的重要主体,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院校要精心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积极采取岗位培训、外出进修等多种方式,夯实教师的专业基础,更新知识结构,加强与不同专业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习,使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识素养、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善于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达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丁建芳.如何有效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4(08).
[2]李建明,夏昕君,严静.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陈海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实用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4]高彦.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5]孙静.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9(03).
[6]张智慧.大学语文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以长治医学院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0,10(06)
作者简介:李丹(1980-)女,黑龙江省大庆市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和高职教学理论研究。
(铁人学院经济管理系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255)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各类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课。大学语文教学,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要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大文学家,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本文将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和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定位相对模糊化。虽然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也设置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科目,也明确地将其定位为公共基础性课程,但在课程编排上实属于边缘类的科目,甚至有些高职学校还会把大学语文的课时分配给别的学科,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也就造成了定位有所偏差,自然就导致了多数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上疑惑重重,不知如何高效地去进行教学和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好语文,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教学模式趋于传统化。大学语文是各专业学科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抓手。但部分高职教师习惯了老套的教学模式,仍保留傳统的教育观念,在课程教学上过于流水式,一味地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讲解,疲于应对课程改革,依旧以“教师—书本—学生”三点一线式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部分年轻的高职教师虽然会借助 PPT 进行授课,但也多是满篇的文字叙述,“填鸭式”的固化教学模式依然充斥于高职大学语文课堂。
(三)教学环境缺乏信息化。部分高职院校因办校理念和教育模式侧重于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力度不够,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重专业轻理论的现象。即使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也仅是参照国家拟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很少结合院校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策略,对于线上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硬件设备不足制约了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阻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资源共建共享,导致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信息更新滞后。面对大数据时代的高效运转,教学环境的信息资源缺失无疑给经验匮乏的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拓展教学内容的外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等。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人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还可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人文精神为主线,串起有教育价值的作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认识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对人及人生、社会有所思考,感受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力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其一,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大学语文课堂中,可适当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这就等于增加了许多无形的课时,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极佳。其二,读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学期期初要求每个学生选一本到两本中外名著,作为阅读文本,并提出具体阅读要求。学期中,要求学生提交中期阅读作业,期末要求学生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读书报告,作为学期结束考查内容之一,其成绩在期末考核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其三,上台演讲,强化口头表达能力。在当今信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口语训练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施。让学生准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演讲材料,课前十分钟抽1-3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要求不带材料,自愿上台,登记成绩。这样,既克服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病,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训练了他们的组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应立足于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协调发展又有所侧重,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拓宽考试内容,改变考试方式,为大学语文课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考察机制,指引大学语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四) 提升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当然的重要主体,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院校要精心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积极采取岗位培训、外出进修等多种方式,夯实教师的专业基础,更新知识结构,加强与不同专业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学习,使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识素养、多元化的职业素养,善于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与学生的专业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达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丁建芳.如何有效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14(08).
[2]李建明,夏昕君,严静.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陈海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实用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
[4]高彦.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
[5]孙静.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9(03).
[6]张智慧.大学语文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以长治医学院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20,10(06)
作者简介:李丹(1980-)女,黑龙江省大庆市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和高职教学理论研究。
(铁人学院经济管理系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