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已逐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了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数字空间,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了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鉴于此,为了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让数字化校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与方式
我校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年龄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学历都在高中或大专以上,本科学历者居多,88.24%的教师拥有市级以上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代课教师比例仅为5.88%,由此可见,我校实施数字化校园条件比较成熟,早在2005年,我校便启动了校园数字化建设。
为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及管理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实想法,探究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与应用的具体情况,笔者从教师基本情况、数字化校园建设前后对比、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五个维度,拟定了25个问题,设计了《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并对本校全体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1. 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校园数字化建设之后,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师从繁重的备课、制作课件和传统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利用平台中现成的资源实现声形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可以节省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如何走进学生心理,如何设计组织学生活动,如何提高学生能力等问题,实现了有效的、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了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学习的深入展开,从而建构了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师得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效果对比详见图1)
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等活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聚焦课堂教学,在融合中协作、在协作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76.47%的教师都已在课堂上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许多教师还建立了博客,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料与其他教师共享,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促进了教学理念的内化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得到提升,教师的业务获奖情况见下表:
表1“数字化校园”建设近五年来教师获奖一览表
3. 实现了学校的有效管理。针对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笔者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39%的教师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学校各部门之间更为迅速便捷的沟通;96.08%的教师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实现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实际情况表明,我校在实现数字化校园之后,引进了统一设计的功能软件,如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多媒体使用仪器管理等编程方式,彼此之间的数据可以相互兼容,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学生评语撰写、填写成绩单等工作耗时费力,引进校园网管理平台之后,只需动动鼠标、敲敲键盘,评语选择、成绩录入等一系列工作便能轻松完成。
以某一学生容量为63的班级的若干常规工作为例,通过下表说明班主任在开学前与学期末的工作时间比照。(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同一种工作,班主任所需的工作时间,在软件开发后要远远少于软件开发前,比例约为1∶7.2,可见,资源共享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同样,数字化校园引进的一系列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多媒体仪器管理等编程方式,也有效推进了学校整体的管理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整体的规划部署。资源管理、信息规划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浩大,现有的信息系统大多以局部建设为主,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一步步分层实施,但是电子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因此,往往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很难跟上,从全局高度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规划者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分别研发建立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造成了应用系统各自独立,无法实现相互间的有效访问和数据共享,用户缺乏统一的登陆界面、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接口,“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 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学校配置信息网络设备时存在盲目现象,在花费巨资购买计算机、应用软件等的同时,又有大量资源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很多硬件被“架空”。不仅如此,随着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学校的软硬件设备在高速贬值,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如学校给每个办公室配备了教师公用台式电脑,所有班级的多媒体也配套了台式电脑,资源分散,不利于保养,极容易损坏,维修起来也极为不便,巨额投资毫无效益可言。
3. 多媒体使用效率低下。目前,学校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多媒体进教室”,但由于操作技术参差不齐等原因,多媒体使用率极低,85.29%的教师只是在课程交流时才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应用设备时,95.1%的教师只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没有新的突破,不能有效地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很不理想。
4. 师资水平与现代教育教学不适应。由于学校较为重视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学生和教师的动手能力培养则重视不够,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对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对硬件的投入,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教师的网络知识更新不够及时,大大降低了校园网络设备的使用率。部分45周岁以上的教师,其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严重不足,使用热情不高。据统计,68%的教师常用的是实物展示台,真正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为数廖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缺乏与操作能力低下已成为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学校数字化设施
片面追求先进,是学校建设校园网时的一个错误倾向。对于已经存在的一系列不实用、不适用的设施,可以采取或转换或废除的方法实现重组或改建。如废除校内不实用的语音室,让实用而高效的多媒体进入所有班级,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多媒体使用全部到位;取消教师公用台式电脑与所有班级的多媒体配套台式电脑,换之为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每台手提电脑专管专用,既经济实用,又利于保管保养;学校可以自主开发诸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常用项目,采用网络化管理,促进教学网络化、行政网络化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多方合作,共同形成数字化建设合力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全局性的任务,它的建设实施将深入影响校园内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需要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又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还需要管理部门的考核制度激励等,以共同形成学校数字化建设的合力。
1. 采用学校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模式。中小学的网络以日常教学管理为主要任务,学校一般自己没有布线安装能力,而是将硬件安装交给设备承包商,所以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设备安装承包商,最好采取合作开发模式,结合学校和供应商两者的优势,双方取长补短,系统的整体开发与实施交给专业公司来完成,学校派驻技术人员与专业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一起进行开发设计。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专业公司负责为学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在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信息化现状与需求,结合教学需要,依据本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实际使用情况,设计资源配置计划,为教师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构建“三层两组”管理模式。学校可以构建“三层两组”纵横交叉管理模式,实行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采用分层分口管理、层层落实、整体运转的方式。所谓三层,即以校长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为骨干的管理层,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执行层,实行层层负责的纵向管理。两组即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的横向管理。为了加强对校园网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与使用,学校还可以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工作上职、权、责统一,分管一条线,抓好一个面,定好一个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合利用一切资源,积极开展校本研训,落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3. 制定数字化的考核管理制度。为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制定完善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包括对师生进行信息技术强化培训,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并依据校园网建设情况及时对各细则进行修正,不断完善。之后,依据考评细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每学期期末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考核以及奖金发放、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
(三)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全校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师生,因此,增强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积极性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学校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凝聚成一股合力。
1. 建立资源库。数字化校园建设本来就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如创建教学资源库,对资源库内容进行分类,素材类、学科类、综合类、工具类等等,方便教师选择使用;购入“教师备课系统”、“FLASH课件源文件”、“新课标配套光盘”、“东方小故事”等教学软件以及各学科精品课光盘等,为教师的备课、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建立一个来源权威、信息全面、更新及时的数据中心,方便全体师生及时获取数据。
2. 创建网上教研圈。可尝试建立全校性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通信、身份认证、教学、科研、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多种便捷服务,还可以建立教研专题网页,设置诸如“空中课堂、教研动态、案例赏析”等相关栏目,为教师提供“实践、交流、反思、再实践,螺旋上升”的研究平台。教研组也要制定网络教研管理制度,对教师备课、上课、课件制作、试卷命题等都应该有详细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教研互助论坛”,引导每位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动态窗内发布信息,邀请或预约老师前去听课、指导,也可在论坛中抛出问题集思广议,开展教学反思、沙龙评课等。学校教师通过同伴互助、集体备课、研讨,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经验共享与资源互补。
(四)丰富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效果。尽管我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持有计算机资格证书,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也偏年轻化,但实践操作能力却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可采用以下几种办法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1. 细胞裂变式培训。网络信息中心是校园数字化建设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工程项目实施、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已有的师资资源以及数字化设施,树立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秀典范,以网络信息中心为圆心,向周边辐射,让技术先进者带动技术落后者,促使他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同事发展,就像细胞裂变一样,由一个演变成两个,重复循环,递进式发展,最后实现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 培训研修式学习。学校领导要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深入思考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业务发展方向,紧跟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对全校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全员培训,开展“培训研修式学习”。所谓培训研修式学习,即将丰富资源库、使用好资源库与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有效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保证一定时间分层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学习。如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教室使用、课件制作、校园网络管理平台使用等等。这样,培训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资源库、完成教师常规校本研训任务的过程。
3. 任务驱动式学习。“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学校对全体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式学习,结合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制定任务,引导教师自学。学校可以规定非县级以上公开课课件一律由自己制作,推进学校无纸化办公进程,工作计划和各类通知均放在校园网上,让教师自己查看等等,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历练全校教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大环境中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总之,对于我校而言,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是现代校园建设的一个步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会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也会不断修正,且标准会越来越高。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它将是一个不断建设、改进与提升的过程。
责任编辑:赵春燕
鉴于此,为了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让数字化校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内容与方式
我校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年龄上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学历都在高中或大专以上,本科学历者居多,88.24%的教师拥有市级以上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代课教师比例仅为5.88%,由此可见,我校实施数字化校园条件比较成熟,早在2005年,我校便启动了校园数字化建设。
为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及管理者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实想法,探究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与应用的具体情况,笔者从教师基本情况、数字化校园建设前后对比、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五个维度,拟定了25个问题,设计了《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情况调查问卷》,并对本校全体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1. 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校园数字化建设之后,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师从繁重的备课、制作课件和传统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利用平台中现成的资源实现声形并茂、视听结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可以节省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如何走进学生心理,如何设计组织学生活动,如何提高学生能力等问题,实现了有效的、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了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学习的深入展开,从而建构了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师得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效果对比详见图1)
2.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等活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聚焦课堂教学,在融合中协作、在协作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76.47%的教师都已在课堂上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许多教师还建立了博客,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料与其他教师共享,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促进了教学理念的内化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得到提升,教师的业务获奖情况见下表:
表1“数字化校园”建设近五年来教师获奖一览表
3. 实现了学校的有效管理。针对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笔者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39%的教师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学校各部门之间更为迅速便捷的沟通;96.08%的教师认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利于实现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实际情况表明,我校在实现数字化校园之后,引进了统一设计的功能软件,如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多媒体使用仪器管理等编程方式,彼此之间的数据可以相互兼容,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往学生评语撰写、填写成绩单等工作耗时费力,引进校园网管理平台之后,只需动动鼠标、敲敲键盘,评语选择、成绩录入等一系列工作便能轻松完成。
以某一学生容量为63的班级的若干常规工作为例,通过下表说明班主任在开学前与学期末的工作时间比照。(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同一种工作,班主任所需的工作时间,在软件开发后要远远少于软件开发前,比例约为1∶7.2,可见,资源共享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同样,数字化校园引进的一系列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多媒体仪器管理等编程方式,也有效推进了学校整体的管理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整体的规划部署。资源管理、信息规划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由于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浩大,现有的信息系统大多以局部建设为主,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一步步分层实施,但是电子产品更新速度极快,因此,往往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很难跟上,从全局高度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加以规划者少之又少。同时,由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人员分别研发建立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造成了应用系统各自独立,无法实现相互间的有效访问和数据共享,用户缺乏统一的登陆界面、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接口,“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2. 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学校配置信息网络设备时存在盲目现象,在花费巨资购买计算机、应用软件等的同时,又有大量资源闲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很多硬件被“架空”。不仅如此,随着软、硬件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学校的软硬件设备在高速贬值,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如学校给每个办公室配备了教师公用台式电脑,所有班级的多媒体也配套了台式电脑,资源分散,不利于保养,极容易损坏,维修起来也极为不便,巨额投资毫无效益可言。
3. 多媒体使用效率低下。目前,学校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多媒体进教室”,但由于操作技术参差不齐等原因,多媒体使用率极低,85.29%的教师只是在课程交流时才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应用设备时,95.1%的教师只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上没有新的突破,不能有效地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很不理想。
4. 师资水平与现代教育教学不适应。由于学校较为重视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学生和教师的动手能力培养则重视不够,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对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对硬件的投入,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教师的网络知识更新不够及时,大大降低了校园网络设备的使用率。部分45周岁以上的教师,其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严重不足,使用热情不高。据统计,68%的教师常用的是实物展示台,真正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为数廖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缺乏与操作能力低下已成为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一)做好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学校数字化设施
片面追求先进,是学校建设校园网时的一个错误倾向。对于已经存在的一系列不实用、不适用的设施,可以采取或转换或废除的方法实现重组或改建。如废除校内不实用的语音室,让实用而高效的多媒体进入所有班级,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多媒体使用全部到位;取消教师公用台式电脑与所有班级的多媒体配套台式电脑,换之为教师人手一台手提电脑,每台手提电脑专管专用,既经济实用,又利于保管保养;学校可以自主开发诸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常用项目,采用网络化管理,促进教学网络化、行政网络化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多方合作,共同形成数字化建设合力
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一个全局性的任务,它的建设实施将深入影响校园内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需要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又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还需要管理部门的考核制度激励等,以共同形成学校数字化建设的合力。
1. 采用学校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模式。中小学的网络以日常教学管理为主要任务,学校一般自己没有布线安装能力,而是将硬件安装交给设备承包商,所以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设备安装承包商,最好采取合作开发模式,结合学校和供应商两者的优势,双方取长补短,系统的整体开发与实施交给专业公司来完成,学校派驻技术人员与专业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一起进行开发设计。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专业公司负责为学校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在学校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信息化现状与需求,结合教学需要,依据本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实际使用情况,设计资源配置计划,为教师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 构建“三层两组”管理模式。学校可以构建“三层两组”纵横交叉管理模式,实行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采用分层分口管理、层层落实、整体运转的方式。所谓三层,即以校长为核心的决策层,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为骨干的管理层,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执行层,实行层层负责的纵向管理。两组即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的横向管理。为了加强对校园网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管理与使用,学校还可以成立信息技术领导小组。工作上职、权、责统一,分管一条线,抓好一个面,定好一个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合利用一切资源,积极开展校本研训,落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3. 制定数字化的考核管理制度。为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制定完善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包括对师生进行信息技术强化培训,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并依据校园网建设情况及时对各细则进行修正,不断完善。之后,依据考评细则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每学期期末进行综合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考核以及奖金发放、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
(三)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全校性的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广大师生,因此,增强全体师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积极性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学校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凝聚成一股合力。
1. 建立资源库。数字化校园建设本来就是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如创建教学资源库,对资源库内容进行分类,素材类、学科类、综合类、工具类等等,方便教师选择使用;购入“教师备课系统”、“FLASH课件源文件”、“新课标配套光盘”、“东方小故事”等教学软件以及各学科精品课光盘等,为教师的备课、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建立一个来源权威、信息全面、更新及时的数据中心,方便全体师生及时获取数据。
2. 创建网上教研圈。可尝试建立全校性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通信、身份认证、教学、科研、文化和社会服务等多种便捷服务,还可以建立教研专题网页,设置诸如“空中课堂、教研动态、案例赏析”等相关栏目,为教师提供“实践、交流、反思、再实践,螺旋上升”的研究平台。教研组也要制定网络教研管理制度,对教师备课、上课、课件制作、试卷命题等都应该有详细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园网中开设“教研互助论坛”,引导每位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动态窗内发布信息,邀请或预约老师前去听课、指导,也可在论坛中抛出问题集思广议,开展教学反思、沙龙评课等。学校教师通过同伴互助、集体备课、研讨,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经验共享与资源互补。
(四)丰富培训模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数字化校园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效果。尽管我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持有计算机资格证书,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也偏年轻化,但实践操作能力却参差不齐,大多数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可采用以下几种办法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1. 细胞裂变式培训。网络信息中心是校园数字化建设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工程项目实施、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本校已有的师资资源以及数字化设施,树立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秀典范,以网络信息中心为圆心,向周边辐射,让技术先进者带动技术落后者,促使他们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帮助同事发展,就像细胞裂变一样,由一个演变成两个,重复循环,递进式发展,最后实现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 培训研修式学习。学校领导要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深入思考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的业务发展方向,紧跟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对全校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全员培训,开展“培训研修式学习”。所谓培训研修式学习,即将丰富资源库、使用好资源库与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有效结合,集中学习与自学结合,保证一定时间分层次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学习。如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教室使用、课件制作、校园网络管理平台使用等等。这样,培训的过程同时又是使用资源库、完成教师常规校本研训任务的过程。
3. 任务驱动式学习。“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学校对全体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要有一定的要求,实施“任务驱动式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式学习,结合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制定任务,引导教师自学。学校可以规定非县级以上公开课课件一律由自己制作,推进学校无纸化办公进程,工作计划和各类通知均放在校园网上,让教师自己查看等等,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历练全校教职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大环境中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总之,对于我校而言,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是现代校园建设的一个步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会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也会不断修正,且标准会越来越高。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它将是一个不断建设、改进与提升的过程。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