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特点、实施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在现在施工中的重要意义、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重点的探讨以及加强高层建筑中的绿色施工管理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施工管理;
一、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特点
1、现代建筑体量越来越大,超高层建筑使用材料的种类多、总用量大,高性能材料使用的比重相当高,正是这一特点材料节约成为了绿色施工的重要突破点。如经过有效策划,制定材料采购计划,通过对主体结构形式优化、细部节点形式优化、使用高强度、高性能材料等措施,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总量,达到材料节约的目标。
2、现场施工面多,环境管理点繁杂
高峰时期各专业施工面的铺开给绿色施工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其中既涉及到大量废弃物的处理和回用,产生的大量污水及扬尘,也涉及到各施工作业面的噪声污染等环境影响。并且各作业面较为分散的特点给日常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3、施工条件限制,运输组织难
超高层建筑往往位于市区核心区域,工地周边环境对建筑工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由于场地紧张,对施工组织、交通组织、场地利用、垂直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在交通组织方面,施工现场道路设置成环形回路;场地利用方面,钢筋、木工加工棚位置,材料堆场布置,现场施工用水、消防用水布置;在垂直运输组织方面,塔吊和人货梯总体策划以及管理使用,以上各个方面对绿色施工的管理显得非常关键。
二、实施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
1、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内涵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的观念进一步提升,促进了社会各行业开展绿色创建。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绿色施工管理也被提上日程。在一定意义讲,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不破坏生态环境,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是达成创新施工管理的主要因素,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是较为核心的战略,不少企业已率先引进了绿色理念,如果全行业都有绿色意识,环保意识,那么企业就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就会进步。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就是指建筑施工单位按照工程项目中的真实状况,实施有效、合理的管理对策,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对环境加以保护。降耗节能,开源节流,过到保护周边环境的目标。
2、超高建筑绿色施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当竞争是难以消除的一个社会通病,引起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我国大多数建筑市场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法规不健全、行业间竞争能力高低、技术水平不同引起的,这就要求,在建筑全行业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赢利市场、创造效益,建筑市场创新对提高整体行业水平有重要意义。只有更多绿色施工的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环境效益。建筑市场的改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没有创新那么行业就会落后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在市场大潮中,就会被淘汰。企业只有面对市场,面对竞争,利用自身改良,转变传统老观念,引进新机制,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才能形成持续发展动力,在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要点探讨
1、绿色施工总体目标策划
综合考虑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理念、施工特点、技术要领、社会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因素,根据自身实际,制订适合本项目的绿色施工目标。
2、绿色施工主要路线制订
2.1根据超高层施工的特点,综合考虑方案的技术水平、环境效应、资源消耗,结合现场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素质等。例如,为减少超高层结构施工中混凝土模板在周转过程中的材料损耗,可选取新型模板形式,如:钢模板、定型模、滑模,使模板消耗量减少。深化钢结构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构件连接组装的形式,减少总的用钢量。尽量减少现场焊接作业,可采用直螺纹套筒机械连接,取代焊接作业等。
2.2尽量采用工厂化生产,把能进行工厂化的部件进行成品加工,现场仅进行成品组装安装,既可以减小现场环境影响,更能减轻垂直运输压力。也能在工厂化流水生产中对材料充分利用,从而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超高层建筑中更可以考虑的有机电安装管线的预制化以及装饰装修的预制化等。
2.3合理进行施工运输组织和平面布置,合理堆放现场施工材料,制定配送计划,系统化集中管理,提高垂直运输效率以及施工现场平面的使用效率。
3、绿色施工具体措施设计
3.1环境保护措施,明确噪音、扬尘、水污染等控制指标,针对各项环境因素制订技术防范措施、设置隔离设施,并制订明确的标准,降低施工阶段周边环境的负荷,同时制订响应的应急预案。
3.2节材措施,从材料采购、材料使用、材料回收的各个环节着手,在工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节材优化,对施工节材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明确节材标准。
3.3节水措施,根据各分项工序的特点,制订节水措施,地基基础施工阶段需做好地下水的利用。利用施工现场周边自然条件,利用天然水资源,并保护周边水环境。
3.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阶段节能策划,结合临时用电、大型机械的管理,使用节能工器具,减少不必要的用电负荷。
3.5节地措施,计划各阶段场地布置及节地的措施等,充分利用施工现场可利用场地,减少二次搬运,缩短转运线路。临时办公室、宿舍利用已有建筑。
四、加强高层建筑中的绿色施工管理
1、加强应用绿色施工理念
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并非是随便说说,纸上谈兵。要让这种思想理念让员工接受,就要让绿色施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进一步促进绿色理念发展。
2、加强现场施工的能源管理
施工企业一定要把节能规划放在首位,除了通过先进技术应用外,还要有一个先进的流程管理体系,对现有技艺进行有效设计,发挥现有水平最大效力,调节设备性能,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在建筑施工重要环节,针对消耗能源方面最多的环节,一定要精心设计,提前做好预防,从细节上把握流程,同时融入创新机制,把能源的管理融合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建筑施工的每一个周期都要细致的保养和维护施工现场中的施工设备,保证设备运转良好,因为设备会产生噪音,噪音是施工现场最大的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对设备的检修能够有效的减少噪音,特别是对周围环境,还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不能把污染物随意堆放和排放,这是确保绿色管理能够实现的关键。
3、综合利用和管理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水资源相当宝贵,那么要施工中,就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施工用水量巨大。一个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代表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理念,所以企业要想达到高标准的绿色施工要求,就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保护,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还要考虑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问题。企业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废物回收的工作做好,将有关的回收利用系统、分类储存、废物收集等方面相应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材料利用率。在项目施工中,合理控制水流量,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意识,可以采用节水型的器具和设备,夏季施工还会遇到雨季,对雨水的利用也是绿色管理的中心思想,可以用来清洗、保湿、降尘等应用,将水资源利用的合理一些,实现绿色环境施工。
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密切结合超高层施工的特点进行策划,编制完整详尽的施工组织,配合工程的进展进行实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升,绿色环境意识将不断得到加强,绿色施工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项创新的绿色应用在全行业展开,绿色施工管理必将会在建筑施工管理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寅.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安徽建筑,2011,04:51-52+58.
[2]郝薇薇.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320.
[3]沈阳.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绿色施工管理[J].中华建设,2013,10:108-109.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施工管理;
一、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的特点
1、现代建筑体量越来越大,超高层建筑使用材料的种类多、总用量大,高性能材料使用的比重相当高,正是这一特点材料节约成为了绿色施工的重要突破点。如经过有效策划,制定材料采购计划,通过对主体结构形式优化、细部节点形式优化、使用高强度、高性能材料等措施,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总量,达到材料节约的目标。
2、现场施工面多,环境管理点繁杂
高峰时期各专业施工面的铺开给绿色施工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其中既涉及到大量废弃物的处理和回用,产生的大量污水及扬尘,也涉及到各施工作业面的噪声污染等环境影响。并且各作业面较为分散的特点给日常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3、施工条件限制,运输组织难
超高层建筑往往位于市区核心区域,工地周边环境对建筑工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由于场地紧张,对施工组织、交通组织、场地利用、垂直运输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在交通组织方面,施工现场道路设置成环形回路;场地利用方面,钢筋、木工加工棚位置,材料堆场布置,现场施工用水、消防用水布置;在垂直运输组织方面,塔吊和人货梯总体策划以及管理使用,以上各个方面对绿色施工的管理显得非常关键。
二、实施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
1、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内涵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的观念进一步提升,促进了社会各行业开展绿色创建。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绿色施工管理也被提上日程。在一定意义讲,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不破坏生态环境,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是达成创新施工管理的主要因素,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是较为核心的战略,不少企业已率先引进了绿色理念,如果全行业都有绿色意识,环保意识,那么企业就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就会进步。绿色施工管理理念就是指建筑施工单位按照工程项目中的真实状况,实施有效、合理的管理对策,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情况下,对环境加以保护。降耗节能,开源节流,过到保护周边环境的目标。
2、超高建筑绿色施工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当竞争是难以消除的一个社会通病,引起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我国大多数建筑市场缺少完善的法律机制、法规不健全、行业间竞争能力高低、技术水平不同引起的,这就要求,在建筑全行业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赢利市场、创造效益,建筑市场创新对提高整体行业水平有重要意义。只有更多绿色施工的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环境效益。建筑市场的改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没有创新那么行业就会落后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在市场大潮中,就会被淘汰。企业只有面对市场,面对竞争,利用自身改良,转变传统老观念,引进新机制,加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细节管理,才能形成持续发展动力,在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管理要点探讨
1、绿色施工总体目标策划
综合考虑工程项目建设的设计理念、施工特点、技术要领、社会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因素,根据自身实际,制订适合本项目的绿色施工目标。
2、绿色施工主要路线制订
2.1根据超高层施工的特点,综合考虑方案的技术水平、环境效应、资源消耗,结合现场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素质等。例如,为减少超高层结构施工中混凝土模板在周转过程中的材料损耗,可选取新型模板形式,如:钢模板、定型模、滑模,使模板消耗量减少。深化钢结构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构件连接组装的形式,减少总的用钢量。尽量减少现场焊接作业,可采用直螺纹套筒机械连接,取代焊接作业等。
2.2尽量采用工厂化生产,把能进行工厂化的部件进行成品加工,现场仅进行成品组装安装,既可以减小现场环境影响,更能减轻垂直运输压力。也能在工厂化流水生产中对材料充分利用,从而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超高层建筑中更可以考虑的有机电安装管线的预制化以及装饰装修的预制化等。
2.3合理进行施工运输组织和平面布置,合理堆放现场施工材料,制定配送计划,系统化集中管理,提高垂直运输效率以及施工现场平面的使用效率。
3、绿色施工具体措施设计
3.1环境保护措施,明确噪音、扬尘、水污染等控制指标,针对各项环境因素制订技术防范措施、设置隔离设施,并制订明确的标准,降低施工阶段周边环境的负荷,同时制订响应的应急预案。
3.2节材措施,从材料采购、材料使用、材料回收的各个环节着手,在工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节材优化,对施工节材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明确节材标准。
3.3节水措施,根据各分项工序的特点,制订节水措施,地基基础施工阶段需做好地下水的利用。利用施工现场周边自然条件,利用天然水资源,并保护周边水环境。
3.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阶段节能策划,结合临时用电、大型机械的管理,使用节能工器具,减少不必要的用电负荷。
3.5节地措施,计划各阶段场地布置及节地的措施等,充分利用施工现场可利用场地,减少二次搬运,缩短转运线路。临时办公室、宿舍利用已有建筑。
四、加强高层建筑中的绿色施工管理
1、加强应用绿色施工理念
加强绿色施工理念,并非是随便说说,纸上谈兵。要让这种思想理念让员工接受,就要让绿色施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进一步促进绿色理念发展。
2、加强现场施工的能源管理
施工企业一定要把节能规划放在首位,除了通过先进技术应用外,还要有一个先进的流程管理体系,对现有技艺进行有效设计,发挥现有水平最大效力,调节设备性能,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在建筑施工重要环节,针对消耗能源方面最多的环节,一定要精心设计,提前做好预防,从细节上把握流程,同时融入创新机制,把能源的管理融合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建筑施工的每一个周期都要细致的保养和维护施工现场中的施工设备,保证设备运转良好,因为设备会产生噪音,噪音是施工现场最大的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对设备的检修能够有效的减少噪音,特别是对周围环境,还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不能把污染物随意堆放和排放,这是确保绿色管理能够实现的关键。
3、综合利用和管理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水资源相当宝贵,那么要施工中,就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施工用水量巨大。一个企业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代表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理念,所以企业要想达到高标准的绿色施工要求,就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和保护,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还要考虑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问题。企业需要在第一时间将废物回收的工作做好,将有关的回收利用系统、分类储存、废物收集等方面相应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材料利用率。在项目施工中,合理控制水流量,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意识,可以采用节水型的器具和设备,夏季施工还会遇到雨季,对雨水的利用也是绿色管理的中心思想,可以用来清洗、保湿、降尘等应用,将水资源利用的合理一些,实现绿色环境施工。
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密切结合超高层施工的特点进行策划,编制完整详尽的施工组织,配合工程的进展进行实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升,绿色环境意识将不断得到加强,绿色施工的理念深入人心,各项创新的绿色应用在全行业展开,绿色施工管理必将会在建筑施工管理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寅.超高层建筑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安徽建筑,2011,04:51-52+58.
[2]郝薇薇.建筑工程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320.
[3]沈阳.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绿色施工管理[J].中华建设,2013,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