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幸福的,因为她带给我们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任何痛苦、悲哀或兴奋、欢乐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共鸣。当我们面对文辞优美、情真意切、意境纯美的文章时,我们的心田就像被温暖的春风吹拂,缠绵的春雨滋润,什么苦恼、烦躁、浮华都成为过眼烟云,心中只留下澄清的自我,这就是阅读的价值。
【关键词】 阅读 个性 温床 舞台
有人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而我认为,农村学生课堂阅读的“贫血症”则是农村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疑难杂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把复杂的语文内容、精微的哲理思辨、丰富的情感内容等变成简单化一的结论,阅读教学不讲究方法,不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存在,让学生长期处于“零思考”状态,导致孩子们精神家园的凋零,连语文课本上编者精挑细选的一篇篇文章都走不进学生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们去进行课外阅读,无异于把一个不识方向的孩子送进原始森林。针对上述的这些现状,本人得出几点思考:
一、让课堂阅读成为精神培育的温床
阅读是幸福的,因为她带给我们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任何痛苦、悲哀或兴奋、欢乐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共鸣。让课堂阅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温床!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而课堂阅读中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是载歌载舞的水,在引导学生阅读中让我们的学生臻于完美——用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用精微的哲理思辨理智学生的精神内存;用真挚的情感体验靓丽学生的精神家园。阅读《生命的意义》,就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真谛;阅读《背影》,就要唤起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深刻体验;阅读《蒹葭》,就应该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柔情;阅读《生命与和平相爱》,就应该引导学生体悟每个个体的自强不息才是民族坚实的根基!太多太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太多太多精神的营养,我们精神家园贫乏的学生期待让精神拔节的温床,他们需要阅读,他们更期待阅读,但是,别让我们的课堂阅读扼杀孩子善良而纯真的期待!
二、让课堂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只有让课堂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才能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情感等由阅读的储备状态激发为积极的行为状态,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前所未有的亲切感。这时候,自主阅读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办法:
一是情境假设。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前进入阅读的准备状态,在情境中产生张扬个性的欲望。记得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父母的心》一文之前,假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的家庭一贫如洗,父母已无力养活你,打算把你送给一个家境较好的人家,你会怎么想?假如你有几个孩子,贫困的生活已经把你逼上绝路,为了孩子的生存,你会怎么做?面对这样的情境,许多学生在经过一阵思考之后,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每一个办法都闪烁着个性的光芒。然后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大家在对文中父母表示理解对父母伟大的爱大声赞美的同时,又有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有的说,把孩子送给经济较好的人家抚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父母是在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留在自己身边,连饭也吃不饱,更谈不上让孩子接受教育了。有的说,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能更好的表现父母的心,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切,即使是一贫如洗,也要爱得伟大,这正是人性光辉的一面;我们没有必要非把学生逼进教者事先设计好的死胡同!其实很多时候,语文阅读都要为学生提供情境,因为学生的经历毕竟是不够丰富的,而情境假设,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阅历,这对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弥足珍贵!
二是经验回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生活怎样单调,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在阅读中唤醒学生的经验,让阅读对象与学生的经验产生碰撞,从而引起共鸣,经验的个性化就为阅读的个性化提供了可能。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阅读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经验的客观存在,从而导致了阅读的机械性,众口一声也就在所难免了。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文本,用“可”字为孔乙己画像,有的结合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用“可怜”画像;有的结合孔乙己的言行服饰用“可笑”描摹;有的结合时代背景及鲁迅的写作意图用“可悲”绘神……虽然作品时代远离学生的生活,但孔乙己被侮辱被嘲笑的场面在学生的经验中(看到或听到或亲身经历)完全可以搜索到。至于时代背景和鲁迅的写作风格完全可以从以往的阅读经验中查找,调动经验,碰撞文本,自然会有解读的个性化。
三是联想迁移。联想迁移是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是学生在对阅读对象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的思想的自由驰骋,既是对过去经验的个性升华,又是对情境假设的个性编导。一旦这个再创造得到认可,个性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就会在无形中养成,就会自觉的由课内转向课外,阅读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再把他们送入阅读的森林,他们自然能够找到方向,采摘果实,走进仙境。仍然以《孔乙己》为例,学生与文本个性化的对话结束 ;以后让学生展开联想,以“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以后”写一段话,相信每个学生在个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都会为这个故事创造出富有韵味的结局。
三、让课堂阅读成为捍卫人性的阵地
初中七至九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她在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死死的捍卫着几乎被我们课堂阅读淡忘的人性,人性是什么,人性是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穿破历史岩层的呐喊!是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漫过时空帷帐的幽幽绝唱!是季羡林先生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丢掉的“良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学生,太多的是面对同学的过错视而不见,面对乞讨的老人冷若冰霜,面对老师的教导目光游移,面对父母的付出受之泰然……不是说他们没有人性,而是他们心中还没有树立做人的原则,因此,让课堂阅读彰显人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人性之美,领悟人性之责、捍卫人性之尊已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通过阅读引导,把学生心灵中的同情、关爱、负责、自爱、友善等最起码的人性潜能激发出来,“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引导得法,相信每个学生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都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在课堂阅读中,首先要在阅读对象中找到与学生期待视野之间的契合点,让阅读走进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让课堂阅读在学生生命的历程中描绘出灿烂的光彩。那就让我们以课堂阅读为阵地,坚守语文教师的职责,把学生带进阅读,带进精神之花处处盛开的文明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学)
【关键词】 阅读 个性 温床 舞台
有人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而我认为,农村学生课堂阅读的“贫血症”则是农村语文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疑难杂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把复杂的语文内容、精微的哲理思辨、丰富的情感内容等变成简单化一的结论,阅读教学不讲究方法,不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存在,让学生长期处于“零思考”状态,导致孩子们精神家园的凋零,连语文课本上编者精挑细选的一篇篇文章都走不进学生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们去进行课外阅读,无异于把一个不识方向的孩子送进原始森林。针对上述的这些现状,本人得出几点思考:
一、让课堂阅读成为精神培育的温床
阅读是幸福的,因为她带给我们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任何痛苦、悲哀或兴奋、欢乐都可以在阅读中找到共鸣。让课堂阅读成为他们精神成长的温床!泰戈尔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美”。而课堂阅读中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是载歌载舞的水,在引导学生阅读中让我们的学生臻于完美——用优美的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用精微的哲理思辨理智学生的精神内存;用真挚的情感体验靓丽学生的精神家园。阅读《生命的意义》,就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真谛;阅读《背影》,就要唤起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深刻体验;阅读《蒹葭》,就应该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柔情;阅读《生命与和平相爱》,就应该引导学生体悟每个个体的自强不息才是民族坚实的根基!太多太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太多太多精神的营养,我们精神家园贫乏的学生期待让精神拔节的温床,他们需要阅读,他们更期待阅读,但是,别让我们的课堂阅读扼杀孩子善良而纯真的期待!
二、让课堂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只有让课堂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才能使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情感等由阅读的储备状态激发为积极的行为状态,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前所未有的亲切感。这时候,自主阅读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以下办法:
一是情境假设。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前进入阅读的准备状态,在情境中产生张扬个性的欲望。记得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父母的心》一文之前,假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你的家庭一贫如洗,父母已无力养活你,打算把你送给一个家境较好的人家,你会怎么想?假如你有几个孩子,贫困的生活已经把你逼上绝路,为了孩子的生存,你会怎么做?面对这样的情境,许多学生在经过一阵思考之后,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每一个办法都闪烁着个性的光芒。然后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大家在对文中父母表示理解对父母伟大的爱大声赞美的同时,又有了许多个性化的解读。有的说,把孩子送给经济较好的人家抚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因为父母是在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留在自己身边,连饭也吃不饱,更谈不上让孩子接受教育了。有的说,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能更好的表现父母的心,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切,即使是一贫如洗,也要爱得伟大,这正是人性光辉的一面;我们没有必要非把学生逼进教者事先设计好的死胡同!其实很多时候,语文阅读都要为学生提供情境,因为学生的经历毕竟是不够丰富的,而情境假设,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阅历,这对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弥足珍贵!
二是经验回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生活怎样单调,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在阅读中唤醒学生的经验,让阅读对象与学生的经验产生碰撞,从而引起共鸣,经验的个性化就为阅读的个性化提供了可能。而在我们平时的课堂阅读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经验的客观存在,从而导致了阅读的机械性,众口一声也就在所难免了。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文本,用“可”字为孔乙己画像,有的结合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用“可怜”画像;有的结合孔乙己的言行服饰用“可笑”描摹;有的结合时代背景及鲁迅的写作意图用“可悲”绘神……虽然作品时代远离学生的生活,但孔乙己被侮辱被嘲笑的场面在学生的经验中(看到或听到或亲身经历)完全可以搜索到。至于时代背景和鲁迅的写作风格完全可以从以往的阅读经验中查找,调动经验,碰撞文本,自然会有解读的个性化。
三是联想迁移。联想迁移是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是学生在对阅读对象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的思想的自由驰骋,既是对过去经验的个性升华,又是对情境假设的个性编导。一旦这个再创造得到认可,个性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就会在无形中养成,就会自觉的由课内转向课外,阅读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就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再把他们送入阅读的森林,他们自然能够找到方向,采摘果实,走进仙境。仍然以《孔乙己》为例,学生与文本个性化的对话结束 ;以后让学生展开联想,以“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酒店以后”写一段话,相信每个学生在个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都会为这个故事创造出富有韵味的结局。
三、让课堂阅读成为捍卫人性的阵地
初中七至九年级的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她在传递语文知识的同时,死死的捍卫着几乎被我们课堂阅读淡忘的人性,人性是什么,人性是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穿破历史岩层的呐喊!是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漫过时空帷帐的幽幽绝唱!是季羡林先生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丢掉的“良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学生,太多的是面对同学的过错视而不见,面对乞讨的老人冷若冰霜,面对老师的教导目光游移,面对父母的付出受之泰然……不是说他们没有人性,而是他们心中还没有树立做人的原则,因此,让课堂阅读彰显人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人性之美,领悟人性之责、捍卫人性之尊已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通过阅读引导,把学生心灵中的同情、关爱、负责、自爱、友善等最起码的人性潜能激发出来,“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引导得法,相信每个学生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都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以在课堂阅读中,首先要在阅读对象中找到与学生期待视野之间的契合点,让阅读走进学生的期待视野才能让课堂阅读在学生生命的历程中描绘出灿烂的光彩。那就让我们以课堂阅读为阵地,坚守语文教师的职责,把学生带进阅读,带进精神之花处处盛开的文明家园。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