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批改的能力,是写出独具魅力的作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生活 逆向思维 小组批改
中国分类号:G633.34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出独具魅力的作文呢?我认为,通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批改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对于生活的观察,绝不是对生活类型的照录、翻版,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去歌颂美好的,鞭笞丑恶的。具体的培养方法是:
1.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感知事物。观察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生活实践中的,也有来自书本中的。这就要求学生兼收并蓄,统统“拿来”:一个人物,一件小事,一种社会现象,心灵上的某一闪光点,格言俗语,名家名言,都储存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观察去获得一部分写作的素材,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发展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与良好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观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辨析事物的能力。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既存在着先进美好的事物,也存在着落后丑恶的东西。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辨别是非、正確与错误、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善于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观点。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学会透过某一生活现象去发现、发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的本领。平凡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观察机会与大量的观察对象,同时反映着一定的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甚至蕴含着不平凡的真理。
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习惯思维,既定方式,简单化、概念化诸如此类积习已久的痼疾,严重束缚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也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其实困惑与豁朗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张窗户纸”,一经捅破,立刻别有洞天。如何能捅破这“一张窗户纸”呢?“反弹琵琶”的英姑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给我 们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跳出习惯思维的窠臼,把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以此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效果。
1、从思维的批判性触发学生在文章立意上的逆向思维,强调反其意而用之。
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轻信教师、家长甚至是书本的意见,对一切都抱着批判的态度。对于这一利弊参半的心理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能创设一种情境,找准一个触发点,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积极踊跃的发言,同时适当进行点拨,充分发挥思维批判性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并不一定要按常规思路来写,这就与他们的个性合拍了。这不仅能使一篇文章的写作获得成功,还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从思维的独创性触发学生在文章表达方式上的逆向思维,强调对材料进行超常组合。
中学生的最大优点在于他们不甘于墨守成规,具有独创性,敢于独树一帜,大胆创新。但由于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不可能像鲁迅先生那样目光犀利到攫取“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材料,用沉雄老练的笔法酣畅淋漓的描述。对中学生来说,表达方式上的逆向思维就是以独特的,超常的材料给人以“新”的 感受。
3、从感知的整体性触发学生在选材上的逆向思维,强调制胜于不起眼之处。
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初中生的感知发展已逐渐达到成人水平。研究表明,到15岁前后,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特强。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这方面的特长。注重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在写文章时,取旁人之不取,制胜于别人不起眼之处。
4、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了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突破口,有目的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厌写”和“怕写”之病也就能药到病除了。
三、培养学生小组批改的能力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尽管不乏探索和改进批改作文方法者,然而许多语文教师仍囿于传统的批改方法,即由教师统一批改,好似全由教师包揽乃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事。这种传统的、单调的批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文训练的次数,影响了作文批改的质量,削弱了学生对作文批改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以为应该在作文批改中,变原先教师的主动地位为学生的主动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充分发挥各批改小组的潜力,以学生小组进行集体批改,其主要方法是:
1.将学生分为若干批改小组,每组以四至六人为宜,指定“双高”(写作兴趣较高,写作水平较高)者任组长。组长负责宣读、执笔,统一归纳大家意见。各组可以批改本组学生的作文,也可以批改其他组学生的作文,定期交换作文本。
2.训练初期由教师拟出批改内容,列出主要项目,以便统一范围、统一标准。如批改记叙文,主要项目应有:(1)有无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2)标点符号是否正确;(3)用词是否贴切,语句是否流畅、生动、优美;(4)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意思是否连贯,层次是否分明;(5)中心思想是否正确鲜明,能否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去选材、组材,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6)文章开头是否新颖、奇巧,不落俗套,结尾是否自然,有助于深化主题,恰到好处。
3.为尽快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教师须作多次演示。选出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学生习作打印分发,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必要时,可运用比较法,同时印出两至三篇文章,以提高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
4.学生以组批阅时,教师担任“巡视员”、“裁判员”。深入各组指导,当众质疑,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和不当之处,起初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循循善诱,抓“纲”带“目”,针对文章的主要优缺点,中肯地实事求是地作结论
5.每次各小组批改后,教师应抽样复核。组长应向教师推荐好、差作文各一篇,以便教师讲评时全面掌握资料。对优秀作文,经教师复改后,可以传阅、张贴;对有显著进步者,或某一方面优秀者,教师也要及时表扬、鼓励。
总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摸索创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敢写”、“乐写”,从而创作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作文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观察生活 逆向思维 小组批改
中国分类号:G633.34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出独具魅力的作文呢?我认为,通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批改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五花八门,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对于生活的观察,绝不是对生活类型的照录、翻版,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去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去歌颂美好的,鞭笞丑恶的。具体的培养方法是:
1.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感知事物。观察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生活实践中的,也有来自书本中的。这就要求学生兼收并蓄,统统“拿来”:一个人物,一件小事,一种社会现象,心灵上的某一闪光点,格言俗语,名家名言,都储存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观察去获得一部分写作的素材,解决学生作文“写不具体”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发展他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与良好的道德情操。
2.培养学生观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辨析事物的能力。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既存在着先进美好的事物,也存在着落后丑恶的东西。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辨别是非、正確与错误、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善于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观点。
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理性认识能力,学会透过某一生活现象去发现、发掘其内涵,拓展其外延的本领。平凡的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大量的观察机会与大量的观察对象,同时反映着一定的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意义,甚至蕴含着不平凡的真理。
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习惯思维,既定方式,简单化、概念化诸如此类积习已久的痼疾,严重束缚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也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其实困惑与豁朗之间,往往只隔着“一张窗户纸”,一经捅破,立刻别有洞天。如何能捅破这“一张窗户纸”呢?“反弹琵琶”的英姑和“倒骑毛驴”的张果老给我 们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跳出习惯思维的窠臼,把逆向思维合理地运用到写作中,以此来收到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效果。
1、从思维的批判性触发学生在文章立意上的逆向思维,强调反其意而用之。
初中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轻信教师、家长甚至是书本的意见,对一切都抱着批判的态度。对于这一利弊参半的心理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如能创设一种情境,找准一个触发点,让学生从多方面思考,积极踊跃的发言,同时适当进行点拨,充分发挥思维批判性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写作并不一定要按常规思路来写,这就与他们的个性合拍了。这不仅能使一篇文章的写作获得成功,还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2、从思维的独创性触发学生在文章表达方式上的逆向思维,强调对材料进行超常组合。
中学生的最大优点在于他们不甘于墨守成规,具有独创性,敢于独树一帜,大胆创新。但由于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不可能像鲁迅先生那样目光犀利到攫取“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材料,用沉雄老练的笔法酣畅淋漓的描述。对中学生来说,表达方式上的逆向思维就是以独特的,超常的材料给人以“新”的 感受。
3、从感知的整体性触发学生在选材上的逆向思维,强调制胜于不起眼之处。
感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初中生的感知发展已逐渐达到成人水平。研究表明,到15岁前后,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性特强。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这方面的特长。注重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在写文章时,取旁人之不取,制胜于别人不起眼之处。
4、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如果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找准了指导学生写作的最佳突破口,有目的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厌写”和“怕写”之病也就能药到病除了。
三、培养学生小组批改的能力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尽管不乏探索和改进批改作文方法者,然而许多语文教师仍囿于传统的批改方法,即由教师统一批改,好似全由教师包揽乃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的事。这种传统的、单调的批改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文训练的次数,影响了作文批改的质量,削弱了学生对作文批改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以为应该在作文批改中,变原先教师的主动地位为学生的主动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充分发挥各批改小组的潜力,以学生小组进行集体批改,其主要方法是:
1.将学生分为若干批改小组,每组以四至六人为宜,指定“双高”(写作兴趣较高,写作水平较高)者任组长。组长负责宣读、执笔,统一归纳大家意见。各组可以批改本组学生的作文,也可以批改其他组学生的作文,定期交换作文本。
2.训练初期由教师拟出批改内容,列出主要项目,以便统一范围、统一标准。如批改记叙文,主要项目应有:(1)有无错别字、书写是否工整;(2)标点符号是否正确;(3)用词是否贴切,语句是否流畅、生动、优美;(4)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意思是否连贯,层次是否分明;(5)中心思想是否正确鲜明,能否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去选材、组材,详略是否得当,结构是否完整;(6)文章开头是否新颖、奇巧,不落俗套,结尾是否自然,有助于深化主题,恰到好处。
3.为尽快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教师须作多次演示。选出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学生习作打印分发,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必要时,可运用比较法,同时印出两至三篇文章,以提高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
4.学生以组批阅时,教师担任“巡视员”、“裁判员”。深入各组指导,当众质疑,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和不当之处,起初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循循善诱,抓“纲”带“目”,针对文章的主要优缺点,中肯地实事求是地作结论
5.每次各小组批改后,教师应抽样复核。组长应向教师推荐好、差作文各一篇,以便教师讲评时全面掌握资料。对优秀作文,经教师复改后,可以传阅、张贴;对有显著进步者,或某一方面优秀者,教师也要及时表扬、鼓励。
总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摸索创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敢写”、“乐写”,从而创作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