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心理健康;培训;校园文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5—01
一、与地方研究力量合作,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农村中小学要勇于探索,主动寻求地方高校的支援与帮助,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积极开展或参与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性课题研究。通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联手合作,既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可以促使一线教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水平。立足校本,找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形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全面构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努力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
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理论素养、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出色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较强的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健全专业师资队伍,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的素养,是农村中小学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精神的关键所在。
三、重视家庭心理辅导
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源于家庭,而很多家长缺少心理辅导方面的意识和相关知识,所以对家庭开展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学校应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向家长授课,使困惑的父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初步方法,给家长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在农村,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家长会”制度,加上通讯不便,教师和家长沟通较少。所以,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要求教师家访等方式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映给家长,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创设优美、舒适的校园文化,是对农村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基础工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必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土壤,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学生能置身在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并受其长期濡染和潜移默化,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从实际出发,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教材
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地区差别较大且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现象,目前尚无全国中小学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参考书。尽管也有一些专家学者编撰出版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部分发达城市中小学也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制定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但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城乡差别等问题,都不完全适合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为此,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自身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整合校际与地方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材。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督导评价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想确定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就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条件所限,很多学校都没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所以,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单位应当尽快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在确定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学校可将其编制成表,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校内自评、校际互评、上级主管部门检评等方式,全面、合理地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以督促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评价不是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为社会培育身心健康的人才才是教育者的目标。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25—01
一、与地方研究力量合作,建立心理健康教研室
农村中小学要勇于探索,主动寻求地方高校的支援与帮助,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积极开展或参与具有农村中小学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性课题研究。通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联手合作,既可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可以促使一线教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水平。立足校本,找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形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全面构架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努力培训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
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理论素养、较丰富的人生阅历、较出色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及较强的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健全专业师资队伍,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的素养,是农村中小学贯彻落实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精神的关键所在。
三、重视家庭心理辅导
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源于家庭,而很多家长缺少心理辅导方面的意识和相关知识,所以对家庭开展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学校应按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向家长授课,使困惑的父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对孩子进行家庭心理教育的初步方法,给家长一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在农村,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家长会”制度,加上通讯不便,教师和家长沟通较少。所以,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要求教师家访等方式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映给家长,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还应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优化校园环境,创设优美、舒适的校园文化,是对农村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基础工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必然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土壤,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精神和心灵。学生能置身在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中,并受其长期濡染和潜移默化,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必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从实际出发,开发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教材
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地区差别较大且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现象,目前尚无全国中小学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学参考书。尽管也有一些专家学者编撰出版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部分发达城市中小学也结合自身的实践探索制定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编写了心理健康教育自助读本,但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或城乡差别等问题,都不完全适合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为此,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自身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整合校际与地方教师的力量,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材。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督导评价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想确定一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就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条件所限,很多学校都没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所以,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单位应当尽快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在确定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学校可将其编制成表,通过定期与不定期、校内自评、校际互评、上级主管部门检评等方式,全面、合理地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以督促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评价不是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为社会培育身心健康的人才才是教育者的目标。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