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国务院侨办组织了18名有特殊才艺的中国学生作为文化代表团出访美国、澳大利亚,南京市第九中学初中二年级的13岁女孩张可为名列其中。
这个三四岁爱上国粹京剧的小戏迷,先后获得过第十四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全国第六届“德艺双馨”文艺展示活动表演类少儿A组金奖、中国艺术节协会“少年艺术家”等殊荣。
功课和爱好一个不能少
“世界上没有天生奇才,只有兴趣发现,通过追求、培养和努力,才会有骄人的成绩。”张可为坦率地说,她之所以有今天,应归功于京剧票友——爷爷。
从小至今,张可为的家里始终有一台电视机是锁定在央视11套戏曲频道的。因为爷爷喜欢戏曲,所以耳濡目染,张可为三四岁时就会模仿电视里的京剧人物咿咿呀呀地学唱了。一次,妈妈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衣服和纱巾全都被弄得乱七八糟,细问之下,居然是女儿的杰作。小可为说,她看到电视上戏剧演员穿着漂亮的衣服舞动的姿态,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一个人跑回房间,关上门,披上妈妈的衣物自我陶醉地表演起来。
“如果不是家人果断决定让我学戏曲,我的潜力就不会发挥出来。”张可为对戏曲有着特别的热爱,只要听到锣点响,就会血液沸腾,兴奋无比。
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她。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小可为定下“拉勾协议”,即“完成作业,搞好学习,就可以学戏练功”。于是,张可为对学习格外认真,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回家后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她还有计划地给自己制定了每天作息时间表。早晨坚持5:45起床,在家门口东南大学的操场吊嗓子、练功30-45分钟;下午4:30放学后,又到操场吊嗓子、练功90分钟;晚上写作业1个小时。她风趣地说,做作业累了,练唱也成为最好的放松方式,好不惬意。
“在时间上,我永远是主人,更是个吝啬的节约者。”张可为认真地说,她读小学、初中时,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电动车后都有“个人演唱会”,这始终是回头率极高的风景。在家庭聚会、亲朋婚礼及生日等纪念活动时,她则是助兴的“小明星”,一曲接一曲,引来阵阵掌声。她说,就连去央视做节目、参加外省各类邀请活动,在路途的飞机或动车上,她也会抢时间做作业、看书,决不落下一点功课。
“小升初全市统考中,命运向我抛来幸运的‘橄榄枝’”。艺考时,作为9个指标生之一,张可为被南京九中录取,而文化成绩同时达到实验班分数线。为了热爱和追求的戏曲艺术,她最终选择了文艺班。
每次练习都是第一次
从外表上看,张可为是个柔弱的女孩,可内心却是强大的战士。在学戏路上,有许多第一次都是艰难的,更是难忘的。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是对艺术者的基本要求,更是戏曲演员自身修炼的需要。张可为第一次感觉冬天的冷是在排练《沙家浜》时体验到的。那时她七八岁,一个冬天,为排练阿庆嫂的戏,每天早晨她都要练功一个小时。由于开空调对嗓子不利,练戏时只能穿着蓝底白花的薄薄衣服,彻骨的寒冷让人无法忍受,她就咬着牙钻进排练场。她说,当一投入,走动起来,浑身就有了热乎劲,冷很快便抛之而去。
第一次排练《贵妃醉酒》则是夏天,她穿着棉式戏服,一个小时下来,满身汗湿,可她眉头不皱一下,按照要求一遍遍练习规定动作及唱腔。
第一次戴上5斤左右的凤冠时,张可为只有9岁。为准备2009年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杨玉环载歌载舞的选段,她可吃了不少苦头。这次演出和平时练习不一样,头发盘起,眉毛吊起,头被缠紧,满脸化妆。因为初次缠头,她不太适应,加上重压在头的凤冠,张可为头晕目眩。可她脸上没有一丝痛苦表情,强忍着上台,把人物演绎得传神到位,赢得了满场掌声。可下台后“哇”的一声就吐了,面对家人、老师的担忧,张可为故作轻松地笑着说:“没事,没事!”
也是9岁,张可为为出演《四郎探母》一出戏,第一次穿上旗鞋。旗鞋不比高跟鞋,走起来如踩高跷,站不起来还走不稳路。可她觉得越难就越具挑战性,开始慢慢走,找到平衡技巧,再慢慢揣摩动作上的协调,一天1-2个小时的练习,让她一周后便如鱼得水,自然掌控,行走自如。
“其实,像这样的第一次还有很多,可对戏曲的提高,是需要一生去理解与练习的。这些,除了老师及名家教导外,更需要自己强练内功,把每次练习都当成第一次,才能提高完善,体现出国粹的精髓。”张可为对戏曲有着很深的感悟。
小唱段开阔大眼界
学戏曲长知识,小唱段大眼界。因为学戏,张可为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往,学会了思考,也爱上了文学与写作。
一戏一故事,句句藏珠玑。每练习一段戏曲,张可为都会做很多功课,通过翻阅大量书籍及资料,了解戏曲的历史背景,人物的故事起因,情感微妙的波动,唱词表达的意义。有很多字,她都是通过翻阅字典认识的。作为唱段的把握,更需要在老师的指点下,一遍遍观看名角大家的录像光盘,反复揣摩不断练习,以准确把握达到传神。张可为家里收藏的京剧光盘有100多张,《霸王别姬》《梨花颂》《红灯记》《穆桂英挂帅》等著名选段久听不厌,每次听后都有不同的领悟与感慨。
因为学戏,有了一定文学功底,张可为通过考试,顺利成为了一家报社的小记者。2011年,她作为全国两会报道的小记者,有幸采访了江苏省两会代表、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等,并将一条“为什么医院一发烧就打吊针”的提案,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正是戏曲对学习的反哺,从小学到初中,张可为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写作上更是屡获奖状。她的作文《反败为胜,这是我的幸福》《牧羊犬普巴的新生活》分别获得全国及省级比赛特等奖;在校作文几乎都被老师打上了“优+”,还有近30篇作文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同时,戏曲表演提高了她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了敏捷的思维反应,张可为受邀主持过江苏电视台少儿节目的“好朋友”栏目和江苏省科技馆举办的“科普春晚”等。此外,张可为还被邀请参加了36集电视连续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拍摄,在其中饰演小戏曲演员小青,表演技能得到更大的拓展。
“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学习学戏‘两不误两促进’是永恒的目标,更是永远的追求。”张可为说,“尽管明天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艰辛,但自己一定会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在成长的快乐中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创造精彩的人生。”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这个三四岁爱上国粹京剧的小戏迷,先后获得过第十四届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全国第六届“德艺双馨”文艺展示活动表演类少儿A组金奖、中国艺术节协会“少年艺术家”等殊荣。
功课和爱好一个不能少
“世界上没有天生奇才,只有兴趣发现,通过追求、培养和努力,才会有骄人的成绩。”张可为坦率地说,她之所以有今天,应归功于京剧票友——爷爷。
从小至今,张可为的家里始终有一台电视机是锁定在央视11套戏曲频道的。因为爷爷喜欢戏曲,所以耳濡目染,张可为三四岁时就会模仿电视里的京剧人物咿咿呀呀地学唱了。一次,妈妈下班回家,发现自己的衣服和纱巾全都被弄得乱七八糟,细问之下,居然是女儿的杰作。小可为说,她看到电视上戏剧演员穿着漂亮的衣服舞动的姿态,被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一个人跑回房间,关上门,披上妈妈的衣物自我陶醉地表演起来。
“如果不是家人果断决定让我学戏曲,我的潜力就不会发挥出来。”张可为对戏曲有着特别的热爱,只要听到锣点响,就会血液沸腾,兴奋无比。
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她。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小可为定下“拉勾协议”,即“完成作业,搞好学习,就可以学戏练功”。于是,张可为对学习格外认真,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回家后快速准确地完成作业,她还有计划地给自己制定了每天作息时间表。早晨坚持5:45起床,在家门口东南大学的操场吊嗓子、练功30-45分钟;下午4:30放学后,又到操场吊嗓子、练功90分钟;晚上写作业1个小时。她风趣地说,做作业累了,练唱也成为最好的放松方式,好不惬意。
“在时间上,我永远是主人,更是个吝啬的节约者。”张可为认真地说,她读小学、初中时,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电动车后都有“个人演唱会”,这始终是回头率极高的风景。在家庭聚会、亲朋婚礼及生日等纪念活动时,她则是助兴的“小明星”,一曲接一曲,引来阵阵掌声。她说,就连去央视做节目、参加外省各类邀请活动,在路途的飞机或动车上,她也会抢时间做作业、看书,决不落下一点功课。
“小升初全市统考中,命运向我抛来幸运的‘橄榄枝’”。艺考时,作为9个指标生之一,张可为被南京九中录取,而文化成绩同时达到实验班分数线。为了热爱和追求的戏曲艺术,她最终选择了文艺班。
每次练习都是第一次
从外表上看,张可为是个柔弱的女孩,可内心却是强大的战士。在学戏路上,有许多第一次都是艰难的,更是难忘的。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是对艺术者的基本要求,更是戏曲演员自身修炼的需要。张可为第一次感觉冬天的冷是在排练《沙家浜》时体验到的。那时她七八岁,一个冬天,为排练阿庆嫂的戏,每天早晨她都要练功一个小时。由于开空调对嗓子不利,练戏时只能穿着蓝底白花的薄薄衣服,彻骨的寒冷让人无法忍受,她就咬着牙钻进排练场。她说,当一投入,走动起来,浑身就有了热乎劲,冷很快便抛之而去。
第一次排练《贵妃醉酒》则是夏天,她穿着棉式戏服,一个小时下来,满身汗湿,可她眉头不皱一下,按照要求一遍遍练习规定动作及唱腔。
第一次戴上5斤左右的凤冠时,张可为只有9岁。为准备2009年紫金大戏院演出的杨玉环载歌载舞的选段,她可吃了不少苦头。这次演出和平时练习不一样,头发盘起,眉毛吊起,头被缠紧,满脸化妆。因为初次缠头,她不太适应,加上重压在头的凤冠,张可为头晕目眩。可她脸上没有一丝痛苦表情,强忍着上台,把人物演绎得传神到位,赢得了满场掌声。可下台后“哇”的一声就吐了,面对家人、老师的担忧,张可为故作轻松地笑着说:“没事,没事!”
也是9岁,张可为为出演《四郎探母》一出戏,第一次穿上旗鞋。旗鞋不比高跟鞋,走起来如踩高跷,站不起来还走不稳路。可她觉得越难就越具挑战性,开始慢慢走,找到平衡技巧,再慢慢揣摩动作上的协调,一天1-2个小时的练习,让她一周后便如鱼得水,自然掌控,行走自如。
“其实,像这样的第一次还有很多,可对戏曲的提高,是需要一生去理解与练习的。这些,除了老师及名家教导外,更需要自己强练内功,把每次练习都当成第一次,才能提高完善,体现出国粹的精髓。”张可为对戏曲有着很深的感悟。
小唱段开阔大眼界
学戏曲长知识,小唱段大眼界。因为学戏,张可为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往,学会了思考,也爱上了文学与写作。
一戏一故事,句句藏珠玑。每练习一段戏曲,张可为都会做很多功课,通过翻阅大量书籍及资料,了解戏曲的历史背景,人物的故事起因,情感微妙的波动,唱词表达的意义。有很多字,她都是通过翻阅字典认识的。作为唱段的把握,更需要在老师的指点下,一遍遍观看名角大家的录像光盘,反复揣摩不断练习,以准确把握达到传神。张可为家里收藏的京剧光盘有100多张,《霸王别姬》《梨花颂》《红灯记》《穆桂英挂帅》等著名选段久听不厌,每次听后都有不同的领悟与感慨。
因为学戏,有了一定文学功底,张可为通过考试,顺利成为了一家报社的小记者。2011年,她作为全国两会报道的小记者,有幸采访了江苏省两会代表、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等,并将一条“为什么医院一发烧就打吊针”的提案,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正是戏曲对学习的反哺,从小学到初中,张可为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写作上更是屡获奖状。她的作文《反败为胜,这是我的幸福》《牧羊犬普巴的新生活》分别获得全国及省级比赛特等奖;在校作文几乎都被老师打上了“优+”,还有近30篇作文在全国、省、市级报刊发表。同时,戏曲表演提高了她的语言组织能力,锻炼了敏捷的思维反应,张可为受邀主持过江苏电视台少儿节目的“好朋友”栏目和江苏省科技馆举办的“科普春晚”等。此外,张可为还被邀请参加了36集电视连续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拍摄,在其中饰演小戏曲演员小青,表演技能得到更大的拓展。
“未来还有许多路要走,学习学戏‘两不误两促进’是永恒的目标,更是永远的追求。”张可为说,“尽管明天不知道还会遇到什么艰辛,但自己一定会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在成长的快乐中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创造精彩的人生。”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