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是一种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电视新闻解说词起到解释、补充、说明电视画面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所以电视新闻解说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解读了电视解说词的功能特色,避免的写作误区,并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电视新闻工作者提高认识及写作水平。
关键词:电视新闻 解说词 写作特点
1.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功能
在电视新闻中,画面是第一位的,解说第二位的,一般说来,画面能够表达完整的信息,解说词不再重复解释。画面不能表达的信息,就需要解说词出来帮忙,补充画面表达不清的内容。解说词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很大,运用范围也很广泛。它具有整合画面信息,串联画面内容,提升画面内涵,弥补画面不足,阐发思想感情,调动联想想象,结构新闻节目的作用。
我们先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电视解说词。
例:
标题:《群众安危至上 军民拼在一线》
连续两天的暴雨,淹了湖北石牌镇的胡冲村,百姓生命至上,王明华组织了一个消防攻坚队,救援被困村民。
水流太急,攻坚队几次想找个救援好位置,几次都失败了,几经调整,他们终于靠近了被困的这位老人。
为保安全,村里断了水电。漆黑的夜晚,只有雨声和趟水声。在村里,巡查小组发现一户人家,家里透出了微弱的光。
村民说,老人恋家,不愿意走,他只好回村陪母亲。(中间有一段劝说的现场对话。)
刚才文字稿件,抛开画面看,可能是不完整的。因为解说词不是电视唯一的表现形式,还要靠画面(主要部分)、同期声来表达新闻内容。
2.电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
2.1确保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有两种,一是画面与声音同步。画面是什么,解说词就说什么,有时候确实需要这样,因为观众不可能对所有画面都了解。比如陌生的设备、植物,比如画面上是张三,你不能说李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图说话”。二是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達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内在是相关的。既受画面限制,又要和画面配合,不能脱离画面存在。
2.2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口语化是电视新闻解说词的最基本特征。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图像播出、供播音员播音和观众听的文字稿。既不同于只为听众“听”的广播新闻稿,又不同于只为读者“阅”的报纸新闻稿。
为耳朵而写——顾及观众的听觉,别听不懂,想半天。
为眼睛而写——顾及观众的视觉,简明扼要解释画面
为嘴巴而写——顾及播音的感觉,读起来上口,别喘不上气。
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听觉习惯。
3.电视解说词口语化的几点注意
3.1通俗易懂
电视稿不是供人阅读的,不能反复琢磨,使用的词语必须使人一听就懂,避免让人费解,转移对画面的注意力。要将专业术语改成通俗的新闻语言,避免引起歧异和误解。对陌生词汇要解释。比如现在的各种网语,只是在一定阶层和范围内流行,不代表大众都懂。另外,可以合理重复,少用代词和简称。
3.2简短明晰
在一个句子中,最好只表达一种意思或观点。传输的信息尽量要单纯、明确,让观众一听就明白。
另外,电视新闻和平面媒体相比短处是时间的限制。必须学会寥寥数语说出事件核心本质,提纲携领。
3.3少用长句子
写解说词要一句是一句,长句尽可能写短、编短,分成几个短句表述。多用陈述句,少用倒装句和祈使句。长句和其他句型,一是播音员不好读,二是观众靠听觉难以反应过来。尽可能精简那些非主要的、价值不大的附加语、修饰语。
3.4慎用虚词、形容词和描绘性的语言
虚词不传达任何信息,而且强加于人。如:“伟大的成就,很大提高,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少用形容词和描写。如:“闪耀着金光、暴雨般的掌声、鲜红的花朵、挥汗如雨”等等,这些是画面的责任,如果画面有了,你再说是多余,如果画面没有这种效果,你说了会起相反的作用。过分夸张的句子和画面配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讥讽。
3.5善用形象语言
善于将抽象的解释做形象化处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解说词不能太深奥、难懂,除了要口语化外,还要形象化。数字、专业技术术语不易过多,需要将它们进行形象处理。
4.电视新闻解说词要避免几个误区
4.1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解说词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4.2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有些报道形似报告,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4.3谨防一般化,挖掘其深度
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
关键词:电视新闻 解说词 写作特点
1.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功能
在电视新闻中,画面是第一位的,解说第二位的,一般说来,画面能够表达完整的信息,解说词不再重复解释。画面不能表达的信息,就需要解说词出来帮忙,补充画面表达不清的内容。解说词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很大,运用范围也很广泛。它具有整合画面信息,串联画面内容,提升画面内涵,弥补画面不足,阐发思想感情,调动联想想象,结构新闻节目的作用。
我们先举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电视解说词。
例:
标题:《群众安危至上 军民拼在一线》
连续两天的暴雨,淹了湖北石牌镇的胡冲村,百姓生命至上,王明华组织了一个消防攻坚队,救援被困村民。
水流太急,攻坚队几次想找个救援好位置,几次都失败了,几经调整,他们终于靠近了被困的这位老人。
为保安全,村里断了水电。漆黑的夜晚,只有雨声和趟水声。在村里,巡查小组发现一户人家,家里透出了微弱的光。
村民说,老人恋家,不愿意走,他只好回村陪母亲。(中间有一段劝说的现场对话。)
刚才文字稿件,抛开画面看,可能是不完整的。因为解说词不是电视唯一的表现形式,还要靠画面(主要部分)、同期声来表达新闻内容。
2.电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是配合电视新闻图像的播出、供电视新闻播音员播音的文字稿。它与新闻图像互相配合,构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条条既看又听,音画兼备的电视新闻。
2.1确保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有两种,一是画面与声音同步。画面是什么,解说词就说什么,有时候确实需要这样,因为观众不可能对所有画面都了解。比如陌生的设备、植物,比如画面上是张三,你不能说李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图说话”。二是画面与声音异步。从表面看,两者似乎毫无关联,各说各话,但在实质上,在表達主题上仍是相辅相成的,内在是相关的。既受画面限制,又要和画面配合,不能脱离画面存在。
2.2力求口语化,避免书面化
口语化是电视新闻解说词的最基本特征。
电视新闻稿是配合图像播出、供播音员播音和观众听的文字稿。既不同于只为听众“听”的广播新闻稿,又不同于只为读者“阅”的报纸新闻稿。
为耳朵而写——顾及观众的听觉,别听不懂,想半天。
为眼睛而写——顾及观众的视觉,简明扼要解释画面
为嘴巴而写——顾及播音的感觉,读起来上口,别喘不上气。
必须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语言比较简短,适合播音员配音;应尽量采用口头语言,以适应受众听觉习惯。
3.电视解说词口语化的几点注意
3.1通俗易懂
电视稿不是供人阅读的,不能反复琢磨,使用的词语必须使人一听就懂,避免让人费解,转移对画面的注意力。要将专业术语改成通俗的新闻语言,避免引起歧异和误解。对陌生词汇要解释。比如现在的各种网语,只是在一定阶层和范围内流行,不代表大众都懂。另外,可以合理重复,少用代词和简称。
3.2简短明晰
在一个句子中,最好只表达一种意思或观点。传输的信息尽量要单纯、明确,让观众一听就明白。
另外,电视新闻和平面媒体相比短处是时间的限制。必须学会寥寥数语说出事件核心本质,提纲携领。
3.3少用长句子
写解说词要一句是一句,长句尽可能写短、编短,分成几个短句表述。多用陈述句,少用倒装句和祈使句。长句和其他句型,一是播音员不好读,二是观众靠听觉难以反应过来。尽可能精简那些非主要的、价值不大的附加语、修饰语。
3.4慎用虚词、形容词和描绘性的语言
虚词不传达任何信息,而且强加于人。如:“伟大的成就,很大提高,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少用形容词和描写。如:“闪耀着金光、暴雨般的掌声、鲜红的花朵、挥汗如雨”等等,这些是画面的责任,如果画面有了,你再说是多余,如果画面没有这种效果,你说了会起相反的作用。过分夸张的句子和画面配合在一起会形成一种讥讽。
3.5善用形象语言
善于将抽象的解释做形象化处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解说词不能太深奥、难懂,除了要口语化外,还要形象化。数字、专业技术术语不易过多,需要将它们进行形象处理。
4.电视新闻解说词要避免几个误区
4.1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解说词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4.2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有些报道形似报告,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4.3谨防一般化,挖掘其深度
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