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生物与环境”部分为例,分析初中生物学概念学习中预习课结构化教学设计。通过五遍读书的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预习,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建立知识系统,发展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概念学习;结构化;预习课;生物科学素养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教材选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作为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单元,着重体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单元设计思路为“生物——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圈”,本教学设计基于结构化教学的思路分析,目的 帮助学生梳理单元思路,以核心概念为支撑,建立对于单元的架构,加深对于单元的整体性的理解。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50个重要概念并指出其处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占良老师在解读《课程标准》时指出重要概念等同于核心概念。[1]结合实际教学的课时安排,一节预习课预习的内容最好为本周课时能学习到的内容,预习的内容过多,在后续学习时,学生会遗忘;预习的内容过少,又存在延长教学进度,预习效率不高等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概念,特将本章内容的预习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题为“生物与环境”,剩下的内容主题为“生物圈”。
预习课作为正式学习前对于知识的预习,课堂的内容致力于让学生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整体感知和知识建构。学习的目标以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为主,能力目标在后续的探究课中进一步达成。
作为预习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的内容,本节课设计了五遍读书的方法,通过不同目的的阅读,帮助学生熟悉知识,建构知识框架。第一遍阅读粗度课本,谈谈自己的收获。第二遍阅读,是勾画课本关键词,梳理每节核心知识,简单识记的阅读。第三遍阅读,完成知识结构图的梳理,建构知识框架,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教材。第四遍阅读,是结合PPT的问题、补充资料的阅读,帮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理解知识。最后一遍阅读,读后可以说说自己有哪些疑问,这些问题可以做好记录,留待探究课上去探究解决。五遍阅读的设计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個性,更好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境读资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对待事物科学的态度,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生物的特征;简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2 能力目标 尝试整合知识,完成结构图;尝试运用生物的特征分析问题。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阅读,感受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3.教学过程
3.1 通读 通读课本第1页到第18页的内容,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内容。阅读完成后,教师提问“谈一谈你读完有哪些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通读是学生第一次感知课文,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粗度课本进行整体感知即可。一般来说,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粗度这部分的内容需要8-10分钟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随着预习课的进行,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后,这一遍读书的时间会逐步缩短。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注意通过学生分享感受学生的初读自学情况,再次把握学情,为后续探究课做准备。
3.2 指读 勾画出每一节“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的关键词。找到并背诵课本P1-17页的黑体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勾画关键词,并且根据关键词梳理本节重点内容,进行简单识记。“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是人教版教材中很有特色的一档栏目。它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告诉学生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有哪些,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然而,学生在初一刚接触教材,几乎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一栏目的功能。甚至在教师前几次的指导后,仍旧不能很好的使用。随着预习课的进行,学生逐步掌握了这一栏目的使用方法,自主学习和归纳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3 研读 再读课本,指导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图和上一遍阅读时勾画的重点概念,有目的的去阅读,加强对于重要的概念(加粗黑体字)的阅读和理解,并完成知识结构图的填空(如图一)。知识结构图的设计围绕的是本部分预习内容的核心概念进行设计的。这一边读书的设计目的是学生通过细读课本,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进行整理,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本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就是生物与环境,希望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一核心概念,所以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图一的概念图。由于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到初中,归纳整理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预习课的初期,知识结构图可以由老师进行框架设计,学生进行补充填空。后续随着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对预习课的熟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完全交由学生独立去完成,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3.4 境读 教师播放PPT,学生从给出图片中区别生物和非生物;识别图片分别描述的是生物的哪一种特征。教师给出阅读资料“为什么夜晚卧室不要放太多绿色植物”、“骆驼为什么被称为骆驼刺”以及课本第8页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对于学情的进一步掌握。境读的设计让预习课不是枯燥重复的课堂,这部分内容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应用所学的知识,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5疑读 最后,启发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关于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些想要了解的知识,为后续探究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4.教学反思
从近几年高考、中考的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这种五遍阅读法的预习课设计,可以很好地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境读环节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通过资料的选用,实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有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课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性,随着预习课的持续进行,学生阅读和总结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网络的建构。有了很好的预习基础,后续的探究课可以结合核心概念的知识点,进行探究整合,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宋瑾. 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概念学习;结构化;预习课;生物科学素养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教材选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作为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单元,着重体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单元设计思路为“生物——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圈”,本教学设计基于结构化教学的思路分析,目的 帮助学生梳理单元思路,以核心概念为支撑,建立对于单元的架构,加深对于单元的整体性的理解。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50个重要概念并指出其处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占良老师在解读《课程标准》时指出重要概念等同于核心概念。[1]结合实际教学的课时安排,一节预习课预习的内容最好为本周课时能学习到的内容,预习的内容过多,在后续学习时,学生会遗忘;预习的内容过少,又存在延长教学进度,预习效率不高等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概念,特将本章内容的预习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题为“生物与环境”,剩下的内容主题为“生物圈”。
预习课作为正式学习前对于知识的预习,课堂的内容致力于让学生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整体感知和知识建构。学习的目标以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为主,能力目标在后续的探究课中进一步达成。
作为预习课,读书是必不可少的的内容,本节课设计了五遍读书的方法,通过不同目的的阅读,帮助学生熟悉知识,建构知识框架。第一遍阅读粗度课本,谈谈自己的收获。第二遍阅读,是勾画课本关键词,梳理每节核心知识,简单识记的阅读。第三遍阅读,完成知识结构图的梳理,建构知识框架,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教材。第四遍阅读,是结合PPT的问题、补充资料的阅读,帮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理解知识。最后一遍阅读,读后可以说说自己有哪些疑问,这些问题可以做好记录,留待探究课上去探究解决。五遍阅读的设计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個性,更好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的境读资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对待事物科学的态度,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生物的特征;简单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2 能力目标 尝试整合知识,完成结构图;尝试运用生物的特征分析问题。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资料阅读,感受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3.教学过程
3.1 通读 通读课本第1页到第18页的内容,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内容。阅读完成后,教师提问“谈一谈你读完有哪些感受和收获?”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通读是学生第一次感知课文,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进行阅读,粗度课本进行整体感知即可。一般来说,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粗度这部分的内容需要8-10分钟的时间,有些学生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随着预习课的进行,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后,这一遍读书的时间会逐步缩短。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注意通过学生分享感受学生的初读自学情况,再次把握学情,为后续探究课做准备。
3.2 指读 勾画出每一节“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的关键词。找到并背诵课本P1-17页的黑体字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勾画关键词,并且根据关键词梳理本节重点内容,进行简单识记。“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是人教版教材中很有特色的一档栏目。它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告诉学生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有哪些,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然而,学生在初一刚接触教材,几乎不能很好地使用这一栏目的功能。甚至在教师前几次的指导后,仍旧不能很好的使用。随着预习课的进行,学生逐步掌握了这一栏目的使用方法,自主学习和归纳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3 研读 再读课本,指导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图和上一遍阅读时勾画的重点概念,有目的的去阅读,加强对于重要的概念(加粗黑体字)的阅读和理解,并完成知识结构图的填空(如图一)。知识结构图的设计围绕的是本部分预习内容的核心概念进行设计的。这一边读书的设计目的是学生通过细读课本,梳理知识之间的逻辑,进行整理,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本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就是生物与环境,希望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一核心概念,所以围绕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图一的概念图。由于初一学生刚由小学升到初中,归纳整理的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预习课的初期,知识结构图可以由老师进行框架设计,学生进行补充填空。后续随着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对预习课的熟悉,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完全交由学生独立去完成,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
3.4 境读 教师播放PPT,学生从给出图片中区别生物和非生物;识别图片分别描述的是生物的哪一种特征。教师给出阅读资料“为什么夜晚卧室不要放太多绿色植物”、“骆驼为什么被称为骆驼刺”以及课本第8页的阅读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对于学情的进一步掌握。境读的设计让预习课不是枯燥重复的课堂,这部分内容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应用所学的知识,深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5疑读 最后,启发同学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关于这部分内容还有哪些想要了解的知识,为后续探究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4.教学反思
从近几年高考、中考的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的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这种五遍阅读法的预习课设计,可以很好地在日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境读环节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通过资料的选用,实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目的,有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课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引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性,随着预习课的持续进行,学生阅读和总结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图,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网络的建构。有了很好的预习基础,后续的探究课可以结合核心概念的知识点,进行探究整合,教学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宋瑾. 初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