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话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他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启迪。童话如一盏五彩明灯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奇异美妙的幻想空间!在童话世界里,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爱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但是,孩子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遇到问题不能用实际可行的现实中的方法解决,本文就如何走进童话世界和走出童话世界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走进;走出;童话世界
童话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终有一天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不义、绝望、从童年进入成年、寻找伴侣、追寻生活的意义……童话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他们远比识字课本和有关“现实”的那些教材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当一次又一次的说理再说理,宣誓再宣誓,这种过于理性、枯燥的教育形势越来越遭到孩子们反感的今天,文学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备受认同和关注。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童话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他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启迪。童话如一盏五彩明灯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奇异美妙的幻想空间!当孩子坐在你的周围,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得听您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一种综合了美育、德育、智育的幼儿教育便开始了。那一篇篇或优美、或奇幻、或温馨、或睿智的故事,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会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力,那蕴含在故事中的各种知识无不在润物细无声的给予孩子心智的启迪。所有的这些都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走入美妙的童话世界,让孩子们在听听、说说、玩玩、做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愉悦身心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一 、走进童话世界和孩子一起演绎童话
孩子就是一本童话。跟孩子在一起,总像在童话里一样,不知不觉地演起童话中的角色。
孩子爱听童话,会把童话故事当真,当成他生活的一部分。在4岁儿子的眼里,我一会儿是一个骄傲、美丽的公主,一会儿是一只饥肠辘辘的大灰狼,一会儿是凶狠无比的奥特曼,一会儿是他的新娘。他分不清哪是童话,哪是生活。 当我躺在床上刚想睡觉时,他会爬上床,在我的脸上看一会儿,然后说:“这个小姑娘挺可爱,我把她抱走,给我当媳妇去。”说完,他就做一个抱我的动作。然后,嘴里发出“咣当”的声音,把我扔了出去。这时,只要我假戏真做,装成拇指姑娘,手捂着眼睛,两腿乱蹬哭起来,他马上就会变成小鱼,用两手划着水,游过来,把嘴巴贴在我的脊背上,装成用牙齿咬断荷叶梗的样子来救我。如果我继续往下演,做出随着荷叶飘走的动作,他就立刻变成金龟子把我抓起来带到森林里。然后,把我从头上到脚下看一遍说:“只有两条腿,真难看。”这时,他嘴里发出“咣当”的声音,算把我扔了出去……
孩子经常把我拉到童话世界里。这种游戏动作做得太多,对大人的确很累,但对孩子却其乐无穷,所以我也乐在其中。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并且通过这些角色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他把每个角色都演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甚至并不认为是在演戏,好像那就是他自己的真实生活。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他的喜怒哀乐。孩子很多时候居住在童话世界里,童话里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孩子用童话式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生活也就被孩子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童话色彩,充满着真、善、美。跟孩子演童话比给孩子讲童话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许多奇思怪想只有借助童话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每读一本好的童话,他都要跟我演一遍,每次演完,他都很长时间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角色里。经常像童话里的英雄一样,在爬黑楼梯时,噔噔噔跑到前面:“妈妈,别怕,宇宙英雄奥特曼来了……”
童话是孩子成长不能缺少的滋补品。童话给孩子一个虚幻的世界,但童话给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却是真实的。在童话世界里,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爱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通过跟孩子在一起玩,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童话的哺育和教育,变得越来越年轻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类型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在7种智力类型的某个方面都能显示出特别强的能力,这7种天赋是:数学逻辑、音乐、身体运动、语言、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这7种智能代表每个人7种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我发现,和孩子演绎童话,不但拉近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获得了极佳的语文教育、美感教育、伦理教育、情感教育、创造力训练。上述8项智能多半容易在亲子演绎童话过程中完成。后来,我把和儿子一起演童话变成了和全班小朋友一起演童话,每次给孩子们讲完一个童话故事,我都会组织他们有表情的表演《唱歌比赛》、《白鼻儿和黑鼻儿》、《老虎拔牙》、《小兔乖乖》等都是孩子们喜欢表演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童话,春天我是春姑娘孩子们就是小燕子、小蝴蝶、小花小草我们一起做游戏,秋天我们都变成金色的秋风和树叶玩耍,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变成了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讲述冬天的故事。
二、 区分童话和现实,引导孩子走出童话世界
孩子都喜欢童话,童话和他们有一种缘分,一种天然的契合。在童话里,孩子可以想到鸟兽的欢歌,想到昆虫的语言,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并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他们可以边玩娃娃家边和枕头对话,可以乘坐月牙儿船去摘星星。可以说,孩子一方面创造着自己的童话,另一方面又生活在童话的幻想中。
在对中班小朋友进行安全保护意识教育时,我给小朋友出示了一组图片:(1)A、B两个小朋友一起在河边玩球;(2)球抛到河里去了,A小朋友去追球;(3)A小朋友不慎掉到河里了,正在水中挣扎。
我请小朋友讨论在岸上的B小朋友该怎么办。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请长颈鹿来帮忙,长颈鹿脖子长,可以伸到河面,落水小朋友坐上它的脖子,就可以上岸了。”“请大象来帮忙,大象的鼻子长,可以把落水的小朋友卷上来。”“请小鸭来帮忙,小鸭会游泳,它肯定可以把小朋友救上来。”“请奥特曼来帮忙,奥特曼的本领可大了。”
在我一再暗示这些都不可能的情况下,才有一个小朋友说赶快喊救命,请大人来把小朋友救上来,而多数小朋友仍在想着找小鸟、小鱼之类的来帮忙。
在孩子眼里,可能或假设的幻想世界与现实存在的世界同样真实,没有什么区别;在孩子的观念里,没有不可能或办不到的事情,死去的小鸟可以复活,奥特曼欲变则变,鱼儿可以在天上漫游,人和小兔可以对话……孩子的思维总是处在这样一种无所不能的童话世界中,而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不能自己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于是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很弱很弱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他们主客体不分,主观情感和客观认识合而为一,总是以感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而童话世界中的物我不分、幻想与现实不分的情境氛围和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协调一致。利用童话固然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在让学前儿童欣赏童话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带孩子参观,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实际生活,在生活现实中多观察、多体验,从而既欣赏童话,又能够认识童话只是童话,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逐次走向现实世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关键词:走进;走出;童话世界
童话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世世代代所有的人终有一天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不义、绝望、从童年进入成年、寻找伴侣、追寻生活的意义……童话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他们远比识字课本和有关“现实”的那些教材更为全面,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刻。当一次又一次的说理再说理,宣誓再宣誓,这种过于理性、枯燥的教育形势越来越遭到孩子们反感的今天,文学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备受认同和关注。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童话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他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了欢乐和启迪。童话如一盏五彩明灯闪烁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世界!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奇异美妙的幻想空间!当孩子坐在你的周围,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得听您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一种综合了美育、德育、智育的幼儿教育便开始了。那一篇篇或优美、或奇幻、或温馨、或睿智的故事,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会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力,那蕴含在故事中的各种知识无不在润物细无声的给予孩子心智的启迪。所有的这些都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走入美妙的童话世界,让孩子们在听听、说说、玩玩、做做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愉悦身心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一 、走进童话世界和孩子一起演绎童话
孩子就是一本童话。跟孩子在一起,总像在童话里一样,不知不觉地演起童话中的角色。
孩子爱听童话,会把童话故事当真,当成他生活的一部分。在4岁儿子的眼里,我一会儿是一个骄傲、美丽的公主,一会儿是一只饥肠辘辘的大灰狼,一会儿是凶狠无比的奥特曼,一会儿是他的新娘。他分不清哪是童话,哪是生活。 当我躺在床上刚想睡觉时,他会爬上床,在我的脸上看一会儿,然后说:“这个小姑娘挺可爱,我把她抱走,给我当媳妇去。”说完,他就做一个抱我的动作。然后,嘴里发出“咣当”的声音,把我扔了出去。这时,只要我假戏真做,装成拇指姑娘,手捂着眼睛,两腿乱蹬哭起来,他马上就会变成小鱼,用两手划着水,游过来,把嘴巴贴在我的脊背上,装成用牙齿咬断荷叶梗的样子来救我。如果我继续往下演,做出随着荷叶飘走的动作,他就立刻变成金龟子把我抓起来带到森林里。然后,把我从头上到脚下看一遍说:“只有两条腿,真难看。”这时,他嘴里发出“咣当”的声音,算把我扔了出去……
孩子经常把我拉到童话世界里。这种游戏动作做得太多,对大人的确很累,但对孩子却其乐无穷,所以我也乐在其中。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并且通过这些角色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他把每个角色都演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甚至并不认为是在演戏,好像那就是他自己的真实生活。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他的喜怒哀乐。孩子很多时候居住在童话世界里,童话里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孩子用童话式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生活也就被孩子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童话色彩,充满着真、善、美。跟孩子演童话比给孩子讲童话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许多奇思怪想只有借助童话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每读一本好的童话,他都要跟我演一遍,每次演完,他都很长时间沉浸在自己喜欢的角色里。经常像童话里的英雄一样,在爬黑楼梯时,噔噔噔跑到前面:“妈妈,别怕,宇宙英雄奥特曼来了……”
童话是孩子成长不能缺少的滋补品。童话给孩子一个虚幻的世界,但童话给孩子的情感和精神却是真实的。在童话世界里,孩子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爱的教育、真善美的教育。通过跟孩子在一起玩,我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童话的哺育和教育,变得越来越年轻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类型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孩子在7种智力类型的某个方面都能显示出特别强的能力,这7种天赋是:数学逻辑、音乐、身体运动、语言、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这7种智能代表每个人7种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展出来。我发现,和孩子演绎童话,不但拉近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获得了极佳的语文教育、美感教育、伦理教育、情感教育、创造力训练。上述8项智能多半容易在亲子演绎童话过程中完成。后来,我把和儿子一起演童话变成了和全班小朋友一起演童话,每次给孩子们讲完一个童话故事,我都会组织他们有表情的表演《唱歌比赛》、《白鼻儿和黑鼻儿》、《老虎拔牙》、《小兔乖乖》等都是孩子们喜欢表演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童话,春天我是春姑娘孩子们就是小燕子、小蝴蝶、小花小草我们一起做游戏,秋天我们都变成金色的秋风和树叶玩耍,冬天白雪皑皑,我们变成了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讲述冬天的故事。
二、 区分童话和现实,引导孩子走出童话世界
孩子都喜欢童话,童话和他们有一种缘分,一种天然的契合。在童话里,孩子可以想到鸟兽的欢歌,想到昆虫的语言,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并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他们可以边玩娃娃家边和枕头对话,可以乘坐月牙儿船去摘星星。可以说,孩子一方面创造着自己的童话,另一方面又生活在童话的幻想中。
在对中班小朋友进行安全保护意识教育时,我给小朋友出示了一组图片:(1)A、B两个小朋友一起在河边玩球;(2)球抛到河里去了,A小朋友去追球;(3)A小朋友不慎掉到河里了,正在水中挣扎。
我请小朋友讨论在岸上的B小朋友该怎么办。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请长颈鹿来帮忙,长颈鹿脖子长,可以伸到河面,落水小朋友坐上它的脖子,就可以上岸了。”“请大象来帮忙,大象的鼻子长,可以把落水的小朋友卷上来。”“请小鸭来帮忙,小鸭会游泳,它肯定可以把小朋友救上来。”“请奥特曼来帮忙,奥特曼的本领可大了。”
在我一再暗示这些都不可能的情况下,才有一个小朋友说赶快喊救命,请大人来把小朋友救上来,而多数小朋友仍在想着找小鸟、小鱼之类的来帮忙。
在孩子眼里,可能或假设的幻想世界与现实存在的世界同样真实,没有什么区别;在孩子的观念里,没有不可能或办不到的事情,死去的小鸟可以复活,奥特曼欲变则变,鱼儿可以在天上漫游,人和小兔可以对话……孩子的思维总是处在这样一种无所不能的童话世界中,而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不能自己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于是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很弱很弱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思维是一种“自我中心思维”,他们主客体不分,主观情感和客观认识合而为一,总是以感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而童话世界中的物我不分、幻想与现实不分的情境氛围和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协调一致。利用童话固然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在让学前儿童欣赏童话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带孩子参观,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实际生活,在生活现实中多观察、多体验,从而既欣赏童话,又能够认识童话只是童话,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逐次走向现实世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