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小學阶段就像一座房子的底基,只有将它打得扎扎实实,才能建造起辉煌雄伟的高楼大厦。那怎样打好这个底基呢?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小学语文更是精彩纷呈,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充分抓住这一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将会功莫大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
1.让知识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更高,语文教师在课堂前一两分钟可以用与课文相关的故事、笑话、谜图画、音乐等,充分预热,酝酿浓浓的学习氛围,使得“课伊始,趣仍生”。然后在课堂中进一步拓展延伸、旁征博引,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猫》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激发求知兴趣。然后在讲猫的古怪性格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并穿插有趣故事,结果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
当然,激发求知兴趣,决不等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用知识点燃的兴趣之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获得知识,那样的兴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2.巧设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巧设提问的关键是能否把握好问的深度和层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问得太深,则学生无从下手;问得太浅,则没有思考价值。要设置合适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想想后能得出答案,即所谓的“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吃”。问题还得化繁为简,“一口吃不成胖子”,一个大问题设置成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几个小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最后才连贯起来,直至登堂入室。
如教学《草船借箭》的难点,讲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领悟。如教学《赵州桥》一课,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在学生看图时我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屹立不倒。”这时,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我在学生兴致勃勃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创设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渲染气氛,还有教师或学生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让学生如临其境,更融入课文内容意境中,与课文作者息息相通、情思相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利用电脑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豆荚在太阳下裂开以后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进行传播的。这样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学生很轻易地就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各种方法。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具体事物就这样相互结合,不断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认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多种表扬方式激发兴趣
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最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小学生是最纯真最在乎老师的表扬的,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所以老师要充分关注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次回答甚至一个坐姿,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可以肯定。表扬方式多种多样,口头的,实物的,即使是你对他们的一次点头,一次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那些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让他们从阴暗角落走到阳光中。爱一个优秀的孩子人人会,能爱一个不优秀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呵护。所以,教师要准备好一百顶高帽,让学生天天带着荣耀回家,高林生如是说。
一个老师的用心,关系到许许多多孩子的一生。所以,老师要发挥聪明才智,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激情洋溢、智慧流淌的小河,汇聚起一片浩浩瀚瀚的知识海洋,带领学生快快乐乐地扬帆远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影响一个人的智力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如此。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
1.让知识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习语文时,兴趣更高,语文教师在课堂前一两分钟可以用与课文相关的故事、笑话、谜图画、音乐等,充分预热,酝酿浓浓的学习氛围,使得“课伊始,趣仍生”。然后在课堂中进一步拓展延伸、旁征博引,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猫》一课时,我在教学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激发求知兴趣。然后在讲猫的古怪性格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并穿插有趣故事,结果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
当然,激发求知兴趣,决不等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用知识点燃的兴趣之火,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发现、去获得知识,那样的兴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2.巧设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巧设提问的关键是能否把握好问的深度和层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问得太深,则学生无从下手;问得太浅,则没有思考价值。要设置合适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想想后能得出答案,即所谓的“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吃”。问题还得化繁为简,“一口吃不成胖子”,一个大问题设置成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几个小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最后才连贯起来,直至登堂入室。
如教学《草船借箭》的难点,讲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领悟。如教学《赵州桥》一课,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在学生看图时我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屹立不倒。”这时,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我在学生兴致勃勃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创设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渲染气氛,还有教师或学生生动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让学生如临其境,更融入课文内容意境中,与课文作者息息相通、情思相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利用电脑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豆荚在太阳下裂开以后种子是怎样传播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进行传播的。这样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学生很轻易地就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各种方法。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具体事物就这样相互结合,不断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认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多种表扬方式激发兴趣
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最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小学生是最纯真最在乎老师的表扬的,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所以老师要充分关注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次回答甚至一个坐姿,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可以肯定。表扬方式多种多样,口头的,实物的,即使是你对他们的一次点头,一次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那些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让他们从阴暗角落走到阳光中。爱一个优秀的孩子人人会,能爱一个不优秀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呵护。所以,教师要准备好一百顶高帽,让学生天天带着荣耀回家,高林生如是说。
一个老师的用心,关系到许许多多孩子的一生。所以,老师要发挥聪明才智,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激情洋溢、智慧流淌的小河,汇聚起一片浩浩瀚瀚的知识海洋,带领学生快快乐乐地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