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输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环节。文章通过论述政府在运输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我国政府在运输经济发展中应加强的一些职责。
【关键词】运输经济;政府职责
一、政府在运输经济发展中管理和监督重要性的理论依据
(1)运输渠道的准公共产品特性。交通运输渠道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充分的非排它性的特征。同时,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竞争性,它表现为: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旦发生堵塞,无轮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某道路未达到车流量承载上限时,增加一定数量的行驶车量,其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承载上限,产生交通拥挤时,则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交通运输渠道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应作为其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2)运输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运输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造成了运输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运输行业存在初始投资额巨大,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这产生了天然的行业壁垒,不利于竞争者进入运输业市场。其次,在运输业的特定发展阶段,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某一运输方式会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导致该运输方式在运输市场上形成较强的垄断势力。为保证运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其非完全竞争特性要求政府以管理者的角色对其进行宏观上的调控。(3)运输业的外部性。运输业是一种具有强大外部性的特殊行业,其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表现为运输业联接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为社会提供了相当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出人们为运输活动直接或间接支付的费用。负外部性则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污染等。由于运输业巨大的外部性,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强对运输业的监督和管理。
二、我国政府在运输经济发展中应加强的职责
计划经济时期,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支出,这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和交通运输业投资的不足。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扩宽运输业资金来源渠道,其投资者职能减弱,但由于运输业的特殊性,国家对运输业的管理职能应不断完善和强化。作为运输业的管理人,国家应主要从行业布局规划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以加快交通运输设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利用交通运输的先导性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协调区域间交通运输设施发展,塑造有效的运输系统。其次,国家对交通运输的运行管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运输业市场的调控;二是对运输安全的监督。由于运输业市场的非竞争性,国家需要以行政和经济手段来规范运输业市场的合理竞争,避免垄断势力的形成和壮大,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具体调控中,国家应采取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两种方式,数量调节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强度加大,且主要采取计划干预;价格调节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强度减弱,且主要通过市场间接干预;数量和价格调节的相配合使得政府宏观调控的强度趋于一般,且具有动态性。国家对运输业市场进行调控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培养完善的运输业市场。通过政府的配套服务,培养对价格反应灵敏的微观主体,为市场自发的价格调节创造条件;培养对市场自发数量信号做出灵敏反应的主体,为市场自发的数量调节创造条件。运输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它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运输需求不断增加,旅客和货物实现空间位移的次数和范围都空前增大。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运输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运输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应提高对运输安全管理的意识,加强对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督,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服务意识,尽可能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运输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节,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运输业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要从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运行两个方面,充分加强管理和监督职责,切实保障我国运输业的有序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对我国运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金明.运输经济非均衡性特征及其政府调控[J].综合运输.2000(11)
[2]杨洪平.关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11(9)
[3]党智军.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注重对运输经济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8)
[4]罗振良.小议我国现行经济形势下的运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综合论坛.2010(11)
[5]马银波.完善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战略的必要性[J].综合运输.2008(6)
[6]李尚官,孙晓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运输经济问题及反思[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1(3)
[7]于泳.市场经济下的运输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0(5)
【关键词】运输经济;政府职责
一、政府在运输经济发展中管理和监督重要性的理论依据
(1)运输渠道的准公共产品特性。交通运输渠道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充分的非排它性的特征。同时,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竞争性,它表现为: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旦发生堵塞,无轮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某道路未达到车流量承载上限时,增加一定数量的行驶车量,其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承载上限,产生交通拥挤时,则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交通运输渠道的准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应作为其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2)运输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运输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造成了运输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运输行业存在初始投资额巨大,资金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这产生了天然的行业壁垒,不利于竞争者进入运输业市场。其次,在运输业的特定发展阶段,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某一运输方式会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导致该运输方式在运输市场上形成较强的垄断势力。为保证运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其非完全竞争特性要求政府以管理者的角色对其进行宏观上的调控。(3)运输业的外部性。运输业是一种具有强大外部性的特殊行业,其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表现为运输业联接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为社会提供了相当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出人们为运输活动直接或间接支付的费用。负外部性则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污染等。由于运输业巨大的外部性,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强对运输业的监督和管理。
二、我国政府在运输经济发展中应加强的职责
计划经济时期,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支出,这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和交通运输业投资的不足。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渐扩宽运输业资金来源渠道,其投资者职能减弱,但由于运输业的特殊性,国家对运输业的管理职能应不断完善和强化。作为运输业的管理人,国家应主要从行业布局规划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以加快交通运输设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利用交通运输的先导性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协调区域间交通运输设施发展,塑造有效的运输系统。其次,国家对交通运输的运行管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运输业市场的调控;二是对运输安全的监督。由于运输业市场的非竞争性,国家需要以行政和经济手段来规范运输业市场的合理竞争,避免垄断势力的形成和壮大,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具体调控中,国家应采取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两种方式,数量调节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强度加大,且主要采取计划干预;价格调节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强度减弱,且主要通过市场间接干预;数量和价格调节的相配合使得政府宏观调控的强度趋于一般,且具有动态性。国家对运输业市场进行调控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培养完善的运输业市场。通过政府的配套服务,培养对价格反应灵敏的微观主体,为市场自发的价格调节创造条件;培养对市场自发数量信号做出灵敏反应的主体,为市场自发的数量调节创造条件。运输安全问题是近年来的关注热点,它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运输需求不断增加,旅客和货物实现空间位移的次数和范围都空前增大。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运输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运输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应提高对运输安全管理的意识,加强对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监督,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安全服务意识,尽可能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运输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节,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运输业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要从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和具体运行两个方面,充分加强管理和监督职责,切实保障我国运输业的有序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对我国运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吴金明.运输经济非均衡性特征及其政府调控[J].综合运输.2000(11)
[2]杨洪平.关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J].管理观察.2011(9)
[3]党智军.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注重对运输经济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8)
[4]罗振良.小议我国现行经济形势下的运输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综合论坛.2010(11)
[5]马银波.完善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战略的必要性[J].综合运输.2008(6)
[6]李尚官,孙晓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运输经济问题及反思[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1(3)
[7]于泳.市场经济下的运输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