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爱我,但请尊重我”——我是一个“80后”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质疑,“80后”用“真实”来评价自己……
  
  出生于1983年的我,是一个典型的“80后”:独生子女,大学毕业,追求小资。
  我进入职场年头还不长,只有两年多。但在这短短的两年里,就已经充分感觉到了“非我类”们对我们的“歧视”。
  比如:很多管理者认为我们这些年轻人不好管。刚刚进入企业时,我是激情四溢的,然而也特别容易遭遇挫折,于是常常情绪化;我们这代人普遍更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不愿意委曲自己,像我两年已经换了两份工作了;我们更喜欢在工作中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即便被人看不惯……
  
  不“忠诚”的理由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我们,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掌上明珠。但步入职场后,我突然觉得自己从核心人物变成了一颗螺丝钉,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但我也坚信:任何刚入职场的人都如此,不管是哪个时代的人。
  当然,与其他前辈相比,我们可能对所服务的企业不够忠诚。但面对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更大的成长空间,何苦为一个名份而死守呢?我们更追求就业质量,而非就业本身,道理如同对待生活一样。
  作为“80后”的我们,比以往年代的人更加自信和独立,当然也有人说这是自私和个人主义。不管用哪种形容词,你都必须承认,我们更愿意信守自己对生命和价值观的追求。比如:我的第一个上司总是让我做一些我并不擅长和喜欢的琐碎工作,我也试图与其沟通过。但他却说:“你是最年轻的新人,你不干这件事谁来干呢?”然后他就会说起他当年刚参加工作时,如何如何辛苦,每天上班还要打扫办公室、给上司倒水等等,完全是职员兼生活秘书。看他絮絮叨叨一脸严肃,真是让我头大。
  不仅如此,上司对待我还很不公平。我可以承受低薪,但是绝对忍受不了不公平。比如:有一次他让我和一位前辈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位前辈的年龄像我爸那么大了,总把我当孩子,他不相信我的策划方案可行。可是这个策划是我查阅了好多天资料,并且在外国网站上钻研了好几天的结果。他甚至不愿意给我一个尝试的机会。最郁闷的是,当我直接把我的方案给上司时,他也同样不信任。
  结果当然是,我离开了这个企业,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能让自己成长的企业。
  
  做真实的自我
  
  长辈常说我们这一代不懂得尊重人。但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可能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尤其是在企业里,上司如果想赢得下属的尊敬,也要先尊重我们这些晚辈呀。再说,我是来工作的,而不是来搞人际关系的,因此我更渴望一种平等、简单的人际关系,而不用花心思讨好谁。
  一次,因为我去会计那儿报销,票据填写和领导批示不清楚,被会计数落了一下,心情很不愉快。开始我还和会计气冲冲理论了一番,后来又委屈地哭了。但过一会儿我的情绪就好了,和同事依旧有说有笑。可是,后来我听会计对我的评价是:“这些‘80后’,晴一阵雨一阵,真是情绪化,我可惹不起他们了。”
  我也知道自己在工作中,不懂得表达技巧,但是我也全无恶意。当然,在我真正认同的时候,我也会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尽管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我是逢迎拍马,但这都无所谓,因为这样的我才是真实的。
  我也知道,很多人都不喜欢我们,甚至拿我们是“月光族”说事:这些贪图享受的一代……然而又有多少人关心过我们钱都花在哪儿了?学车、学英语、买基金、健身、休闲、社交,样样可都是提升自我、提高生活品质所必需的。
  还有人认为我们“80后”是“有见识而没常识”,做事不踏实……对于这些评价,虽然刻薄,但我也一直在思考,也在慢慢审视、修正和改变自己。
  不过我更想说的是:如果你可以放下老眼光,重新审视一下我们“80后”,你才能发现我们可爱、真实的一面……
  责任编辑:焦晶
其他文献
主持人:杨光《中外管理》杂志执行主编  嘉宾:景素奇 国际人力资本网董事长   赵琦 运通路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志宇 中赫集团副总裁  石向欣 北京华讯集团总裁  李晶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人力行政总监  孙寅贵 北京百龙总公司总裁   王 衡北京大学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  郑宏新 加拿大LVC投资集团副总裁  刘 笑 映美信息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卫 弘 联想集团招聘总监  家
期刊
他们凭借什么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  他们为中国企业管理做出了哪些令人尊敬的贡献?    榜样的力量不在于亦步亦趋地模仿,而在于照亮前行的方向,然后我们自己去走。  刚刚落幕的第三届“管理中国”总评选两大企业奖项,虽然延续了一贯的标准和导向——从企业稳定性、成长性和创新性,几个角度来考察企业的管理贡献,但我们发现今年登榜的企业特征,与去年都有所不同。  显然,其背后恰恰昭示着一个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期刊
中国企业真的缺少契约精神吗?契约精神应该高于国家经济安全吗?未来20年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点何在?    达能-娃哈哈之争不断升温激化,涉及的范围已从原来的法律之争扩展到政治、经济和道德等更广泛的层面。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社会冲突,多数知识精英保持了沉默。但王巍却旗帜鲜明地站到了达能的一边,喊出了“中国需要契约精神”的醒目口号。  在我看来,达能-娃哈哈之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深刻意义,绝不是基本“契约精
期刊
过早地暴露国际化野心,甚至不惜与巨头们四面交恶,联想意欲何为?    新近宣布成功完成了并购IBM PC整合过渡阶段的联想,如今正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并试图与对手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展开对决。  8月7日晚,联想集团发公告确认有意收购自称为欧洲第三大PC制造商Packard Bell。这将其最贴身的竞争对手宏挤了出去,尽管之前一直风传并购的主角将是宏。当然,联想有这个实力。其公布的2007/08财年第
期刊
西方、日本、韩国企业  20年前看待中国市场截然不同的态度,  决定了它们10年前截然不同的战略选择,  也决定了它们今天在中国截然不同的生存处境。    现在,外企已经占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如果单从商贸方面看,外企甚至超过了60%。因此,外企在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对外企又非常重要。在2004到2005年间,据EIU(经济学家智库)调查显示:35%的外企从中国获取
期刊
找到确定的需求,再反向配置资源,是最好的竞争战略。    企业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低成本、差异化、拥有核心技术、拥有品牌、找到蓝海……这是管理大师们给出的经典答案。而现在却有人说,这些都不足以让你在竞争中取胜。因为现在是需求的时代,只有找到确定的需求,再反向配置资源,才是最好的办法。  这个人就是北京资和信集团总裁、北京大学当代企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规模需求理论创始人王吉绯。  规模需求理论注重
期刊
“公然”散步——信任的力量    哲理的故事  这天清晨,弗格斯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刚握起话筒,一个陌生而嘶哑的男中音便在电话那头响起:“弗格斯先生您好,我是杰克法官。有人指控您偷了一家商店的两本书,请您务必于下午一点钟到达法庭接受审理,希望您积极配合我们。”  弗格斯一头雾水,他已经有段时间没有去过商店了,再说以他的地位与经济实力,还用得着去偷书?很显然,这是有人设计陷害他。  弗格斯刚刚被
期刊
如果想提升并购的成功率,  请在并购开始之前,  多问自己一些问题。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在1980年代,企业间的并购曾一度成为热潮,“并购狂躁症”成为那个年代的最恰当形容词。  20年后,同样的情景再现,2006年更成为井喷期,全球完成并购交易31000桩,交易额达4万亿美元,创近几年之最。这意味着,平均每天在全世界发生87起并购事件,即每小时就有4起并购交易落锤定音。  中国显然也汇
期刊
“80后”太自我,怎么管?    随着“80后”渐渐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经理人们不得不迎战一个新主题:如何管理“80后”员工。  事实上,仅就“80后”的“个人主义”这一点,主管就已经伤透了脑筋,其过分自我使得主管们陷入了管理难、合作难、沟通难、共识难的困境。  面对“可以引导,但无法改变”的“80后”,主管们又该如何管理他们呢?    对很多部门主管来说,繁忙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如何去管理“
期刊
既然无法改变,就要积极适应。无论是环境,还是事情,抑或是人……    熟练运用计算机、游刃有余地掌握英语、开车,这些对于“80前”来说,还属于技能和工具的范畴;而对于“80后”来说,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认,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不但父母和长辈对他们的宠爱更多,而且他们对自己也会有一种溺爱,甚至会不自觉得“娇惯”自己。于是,“80后”很不愿意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职场中的忍耐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