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认真领会教材编排意图
“九义”教材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专题展开的。编排思路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精读《开国大典》、《荔枝》,略读《狱中联欢》、《梅花魂》,让学生从感性上感悟“为什么要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组各篇课文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读写例话”,从理性上认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读懂课文的基本要求,进而学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和“有感情地朗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体会。习作练习写身边的人。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过程,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作为导读者,只有整体把握本组课文的内在联系,突出单元专题,才能体现编辑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本组课文专题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开国大典》里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思想感情;感悟《狱中联欢》中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荔枝》中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唤起学生尊敬父母之心;感悟《梅花魂》中华侨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从爱梅花升华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中华民族刚强不屈,虚心谦恭,胸怀宽广,渴望祖国统一强盛等传统美德。教师在与文本的先期对话中,不仅要读本组课文的“有字书”,还要读社会进步这本“生活书”,使自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与时俱进,教一遍超越一遍。当前,要深入学习领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自己对《开国大典》、《梅花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感悟上升到“以热爱祖国为荣”。当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而成为说教,恰恰应当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品味、咀嚼,不断深入体会、感悟,做到文与道的水乳交融,切实做到一课一得。
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为导读者,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深钻教材,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课文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有感情地朗读《开国大典》,首先要把握全课的基调:兴奋、激动、自豪。但要注意大典进程中语调的变化,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得庄重而平直,第四自然段读出急切汇集广场的心情,第五自然段读出对领袖的敬仰,第六、七自然段读出自豪感,第九、十三自然段读出兴奋、激动等。其次,“挺立”、“直奔”、“欢呼”、“欢跃”等重点词语,要饱含深情,读出强烈的情感。再次,对“这庄严的宣告……一齐欢跃起来”,“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心里的欢喜和激动”等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教师可以先范读,再指导学生反复读,深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荔枝》篇末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表达了作者看到依旧年年红的荔枝,见物生情,勾起对善良忠厚的慈母的怀念,而且时日愈久,思恋之情愈浓烈。这句话篇末点题,前后照应。可指导学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再迁移训练,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深化体会。
2.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深化情感体验。《开国大典》、《狱中联欢》所叙述的事件已过半个多世纪;《梅花魂》又是新加坡华侨心扉的吐露,与学生时空距离较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学前观看《开国大典》、《红岩》和侨胞海外生活的影视片段,教师也可以介绍相关时代背景,创设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间的时空差距,便于学生深化情感体验。
3.激活经验,进入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本组课文导读提示:“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设心处地地去读,去想……”温故而知新,新的认知情感体验总是建立在已有认知和情感之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必须激活学生原有生活体验。要感受《荔枝》中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可以启发学生回顾父母长辈对自己爱的具体事例和自己当时的感受,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母亲的情感后,又进一步唤起学生尊敬父母的孝心。体会《开国大典》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说一说升国旗或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影视的感受,设身处地去读第八自然段,去想,去感悟当时在场的人溢于言表的激动、自豪之情。尽管学生的感悟会有深浅,但进入课文的此情此景,必然会与作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
4.以情激情,以读悟情,深化情感体验。所谓“情感语文”,就是教师用富于激情的语言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情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一位教师在上《荔枝》时,反思自己因工作忙,没常回家看看的内疚,恰到好处地激起了师生与作者的共鸣。以读悟情体现“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要旨,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反复品味。如,抓住《梅花魂》中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段话,体会外祖父心目中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会为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因读唐诗宋词而落泪,为玷污墨梅图而“大发脾气”,为“我”和妈妈回国而“呜呜地哭……”体会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尤其是教后“有感情地读”,既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能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用激情——入情——感悟——表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读写结合,把人物写具体
读写结合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的语文教学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本组“积累·运用二”习作是写身边的人,这是落实上述要求的语文实践。阅读、精读、略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的特点;习作时,摹仿、借鉴作者的表现手法、技巧乃至语言词汇。可以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结合,比如迎国庆的班报、校报、专刊可以突出宣传为建设、保卫祖国作出贡献的人。教师从教室或走廊上选几位宣传画像中的人物,开展“说特征,猜人物”的口语交际,作为习作的“热身”。六年级学生习作中,“写具体”是难点,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人物,应把人放到具体事情中来写,通过写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启发学生在家长、亲友、社区、校园中选择一个人来写,用一件事突出他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拍手歌》、《七字歌》已在小学普遍传诵,可以选择“一荣”作为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闪光点。
在具体指导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按“积累·运用二”习作要求,提出习作目标,即写一个身边的人,要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尽量借鉴四篇课文写人的方法,通过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题目自拟。二是由学生确定写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什么品质,接着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打算,全班进行交流,然后各自写一个提纲,在小组上议一议,相互修改提纲,最后,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时,让学生动笔写习作。
作者单位
昆明师范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九义”教材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是围绕“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专题展开的。编排思路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精读《开国大典》、《荔枝》,略读《狱中联欢》、《梅花魂》,让学生从感性上感悟“为什么要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组各篇课文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读写例话”,从理性上认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是读懂课文的基本要求,进而学会“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和“有感情地朗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尝试运用“例话”所讲的方法,阅读“积累·运用二”中的《七子之歌·台湾》并讲体会。习作练习写身边的人。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过程,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作为导读者,只有整体把握本组课文的内在联系,突出单元专题,才能体现编辑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本组课文专题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开国大典》里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思想感情;感悟《狱中联欢》中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感悟《荔枝》中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唤起学生尊敬父母之心;感悟《梅花魂》中华侨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从爱梅花升华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积累·运用”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中华民族刚强不屈,虚心谦恭,胸怀宽广,渴望祖国统一强盛等传统美德。教师在与文本的先期对话中,不仅要读本组课文的“有字书”,还要读社会进步这本“生活书”,使自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与时俱进,教一遍超越一遍。当前,要深入学习领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使自己对《开国大典》、《梅花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感悟上升到“以热爱祖国为荣”。当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课文的字、词、句、段、篇而成为说教,恰恰应当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品味、咀嚼,不断深入体会、感悟,做到文与道的水乳交融,切实做到一课一得。
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为导读者,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教师与文本先期对话,深钻教材,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课文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有感情地朗读《开国大典》,首先要把握全课的基调:兴奋、激动、自豪。但要注意大典进程中语调的变化,第一、二自然段要读得庄重而平直,第四自然段读出急切汇集广场的心情,第五自然段读出对领袖的敬仰,第六、七自然段读出自豪感,第九、十三自然段读出兴奋、激动等。其次,“挺立”、“直奔”、“欢呼”、“欢跃”等重点词语,要饱含深情,读出强烈的情感。再次,对“这庄严的宣告……一齐欢跃起来”,“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心里的欢喜和激动”等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教师可以先范读,再指导学生反复读,深入体会句子蕴含的情感。《荔枝》篇末写道:“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表达了作者看到依旧年年红的荔枝,见物生情,勾起对善良忠厚的慈母的怀念,而且时日愈久,思恋之情愈浓烈。这句话篇末点题,前后照应。可指导学生体会句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再迁移训练,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深化体会。
2.创设情境,介绍背景,深化情感体验。《开国大典》、《狱中联欢》所叙述的事件已过半个多世纪;《梅花魂》又是新加坡华侨心扉的吐露,与学生时空距离较远,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学前观看《开国大典》、《红岩》和侨胞海外生活的影视片段,教师也可以介绍相关时代背景,创设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间的时空差距,便于学生深化情感体验。
3.激活经验,进入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本组课文导读提示:“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仿佛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设心处地地去读,去想……”温故而知新,新的认知情感体验总是建立在已有认知和情感之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必须激活学生原有生活体验。要感受《荔枝》中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可以启发学生回顾父母长辈对自己爱的具体事例和自己当时的感受,设身处地体会课文中母亲的情感后,又进一步唤起学生尊敬父母的孝心。体会《开国大典》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说一说升国旗或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影视的感受,设身处地去读第八自然段,去想,去感悟当时在场的人溢于言表的激动、自豪之情。尽管学生的感悟会有深浅,但进入课文的此情此景,必然会与作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
4.以情激情,以读悟情,深化情感体验。所谓“情感语文”,就是教师用富于激情的语言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情感,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一位教师在上《荔枝》时,反思自己因工作忙,没常回家看看的内疚,恰到好处地激起了师生与作者的共鸣。以读悟情体现“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要旨,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反复品味。如,抓住《梅花魂》中外祖父关于梅花的一段话,体会外祖父心目中梅花的品格、灵魂、骨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会为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得比什么都珍贵,因读唐诗宋词而落泪,为玷污墨梅图而“大发脾气”,为“我”和妈妈回国而“呜呜地哭……”体会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尤其是教后“有感情地读”,既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又能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用激情——入情——感悟——表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读写结合,把人物写具体
读写结合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的语文教学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要求。本组“积累·运用二”习作是写身边的人,这是落实上述要求的语文实践。阅读、精读、略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表现人物的特点;习作时,摹仿、借鉴作者的表现手法、技巧乃至语言词汇。可以把“口语交际”与“习作”有机结合,比如迎国庆的班报、校报、专刊可以突出宣传为建设、保卫祖国作出贡献的人。教师从教室或走廊上选几位宣传画像中的人物,开展“说特征,猜人物”的口语交际,作为习作的“热身”。六年级学生习作中,“写具体”是难点,要引导学生明白:写人物,应把人放到具体事情中来写,通过写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启发学生在家长、亲友、社区、校园中选择一个人来写,用一件事突出他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进行“八荣八耻”教育的《拍手歌》、《七字歌》已在小学普遍传诵,可以选择“一荣”作为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闪光点。
在具体指导时,应注意两点:一是按“积累·运用二”习作要求,提出习作目标,即写一个身边的人,要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尽量借鉴四篇课文写人的方法,通过写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特点,题目自拟。二是由学生确定写什么人的什么事,表现什么品质,接着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打算,全班进行交流,然后各自写一个提纲,在小组上议一议,相互修改提纲,最后,在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时,让学生动笔写习作。
作者单位
昆明师范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